連城魯土司衙門
連城魯土司衙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永登縣西部的連城鎮,是明清時期連城一帶土司的衙門。因為御賜土司姓魯,故也俗稱為“魯土司衙門。”魯土司衙門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是青海、寧夏邊境眾多土司建筑中保存最完整一座宮殿式建筑群,與廣西忻城縣莫土司衙門、四川馬爾康縣卓克基土司官寨、貴州畢節縣大屯土司莊園、云南孟連縣刁土司衙門和寧蒗縣阿土司衙門,同為全國保存完整的土司衙門。土司制度始于元朝,興盛于明、清,是當時朝廷在西北、西南邊疆地方實行的“以本土之人,司本土之事”,把部落酋長制與封建官僚制度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一種特殊管理制度,始于1371年,止于1932年,歷時562年。土司為世襲官職,分文職“土官”和武職“土司。”文職土官歸吏部管領,設土府六等、土州四等、土縣四等職銜。武職土司歸兵部管轄,設指揮使以下七等、宣慰使司四等、宣撫使司四等、安撫使司四等、招討使司二等、長官司二等、土弁五等職銜,擁有領地,區域自治,負責貢賦納糧,保存著絕對的行政、司法權力。清朝時,西北地區的土司衙門多達42個。甘肅連城魯土司制度始于明朝初年,首任土司脫歡是成吉思汗第六子闊列堅的四世孫,封為安定王。至三世土司什伽因平定蒙族的西涼叛亂有功,被升任莊浪衛,世襲掌印土司指揮使,御賜姓魯,改名魯賢。魯土司共傳襲19世22代,管轄甘肅的永登、紅古、西固、天祝、永靖,青海的民和、東都的部分地區,面積9000多平方千米,清朝時曾統計轄民3698戶,24051人,一直是甘肅永登蒙、藏民族的精神領袖,是甘肅、青海一帶頗有影響和勢力的行政、軍事和司法統治者。 魯土司衙門坐南面北,背靠筆架山,面臨大通河。始建于明朝初年,宣德、嘉靖年間屢有修葺。現在的魯土司衙門為清朝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所建。其結構模仿北京王公府第,按工部營造法式建造,為磚木石結構,占地13500平方米,由衙門、家廟、內宅花園、墓葬區等組成,布局森嚴,雕梁畫棟,氣勢宏偉,俗稱“三十六院,七十二道門”,有“小故宮”的美稱。衙門依山傍水,中軸對稱,由數座院落構成,有大照壁、六扇門、儀門、大堂、燕喜堂、神堂院、祖先堂等主體建筑。每院都有對稱的廊房和陪樓。土司衙門東側有二堂、傭人院、書房院、內宅前院、內宅后院、大觀園等。其中大觀園是土司內宅花園,面積10000平方米,院內有綠照亭、八卦亭、山字石等建筑。土司衙門西側,設有倉院、馬廄、中軍院、妙因寺和小教場等。其中妙因寺為明朝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所建,是魯土司的家廟,又是魯土司建造的影響最大、塑像最多、壁畫最精美的一處喇嘛教寺院,占地6000平方米,有德爾經堂、大經堂、禪僧經堂、萬歲殿、塔爾殿、古隆官殿、金剛殿、鷹王殿等主要建筑。妙因寺在每年的正月初八、初九舉行普度會,農歷四月初八舉辦浴佛節。 魯土司墓葬區分為上享堂、下享堂和西享堂三處,分葬歷代土司及家眷。
關鍵字: 廣西忻城縣 建筑群 邊境 連城鎮 馬爾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