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溪:人魚和諧的美麗神話
鯉魚溪位于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城西浦源村中。溪水源于海拔1480多米的紫云山麓,五彎六曲穿村緩流而過。長一華里,寬數米。溪中悠然遨游著二萬多尾五顏六色的大鯉魚。“聞人聲而至,見人影而聚”,溫順如馴,誠如“神魚”。每當村姑在溪邊洗滌食物,鯉魚便結隊成群圍繞過來,竟相拖曳食物而毫無懼意。游客若以線系光餅(一種食物,戚繼光打倭寇時吃的方便餅)逗而嬉之,則餅動魚游,時而婆娑起舞,彩鱗幌閃,吞咽之聲,唼喋可聞。人魚同樂,如沐春風。鯉魚溪有800多年的歷史,雖歷經戰亂、災荒,鯉魚在村民的自發保護下繁衍至今,堪稱奇跡。而鯉魚仙姑求助鄭氏祖先的動人傳說,更使村民對鯉魚關愛倍至。浦源愛護魚蔚然成風,浦源人絕不食溪中鯉魚。六十年代大饑荒,村人寧食野菜、糠餅也不捕溪中鯉魚,遇外鄉人賣自養的鯉魚,村人也會出資買下放到“放生池”放生。甚至,到外鄉也不食鯉魚。當溪中鯉魚自然死后,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梵香膜拜,將魚隆重葬于風水寶地--鴛鴦樹下,并將旁邊的田地取名為“魚陵”,給魚墓取名為“魚冢”。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據此拍攝了專題片《人魚奇緣》。村人與鯉魚的和諧相處,還被北京小學課本選錄,題為《奇妙的鯉魚溪》。這里不但以神奇錦鯉聞名遐邇,且村景幽雅,名勝古跡保護完好。溪兩岸民居青瓦粉墻,富有明清水鄉建筑特色。這些建筑又與鯉魚下不解之緣,村中民居中的六、窗裝飾、雕梁畫棟等許多地方都有鯉魚的身影,逢年過節村中人便會將“鯉魚送子”、“鯉魚祈福”等剪紙畫、布藝畫掛在廳堂,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鯉魚溪左側的鄭氏宗祠形同古船將行,是華東地區保護最完整的宗祠之一。祠中有株千年柳杉,樹高十丈,干粗六圍,形似船炎桅桿,樹腹中空卻枝葉茂盛。相傳鄭氏始祖在樹下小憩,夢乘巨舟從者甚眾的佳兆,命子孫建祠于此,以樹為帆。村民奉該樹為神,美名之“靈檣”。祠中諸多匾額楹聯,書法精湛,流金溢彩。正廳懸掛明代狀元、禮部尚書翁正春題匾“國戚名裔”;清代吉慶年間國史館纂魏敬中和民國時期海軍上將、福建省長薩鎮冰等名人也題有匾額。祠中還陳列著許多龍頭神位,工藝精巧,剔透玲瓏。公園右側的林色古廟,雕梁畫棟,肅穆莊嚴,香客如云。廟內有九幅清代壁畫,保護完好,頗具藝術價值。村邊有一座民國九年建造的孝子石坊,浮雕細致,達到古樸典雅。
關鍵字: 多 寧德市 福建省 米 美麗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