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天藍藍海藍藍
第一次知道鼓浪嶼是在長沙上學的時候,聽過一首很好聽的歌《鼓浪嶼之波》“鼓浪嶼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這支曾經風靡全國的歌謠,她優美的旋律,撥動過多少少男少女的心弦!那個時候就令我十分神往。今年五一,我跟男友遠游廈門,走進了夢想中鼓浪嶼。 從湖濱汽車站出來,已經是晚上九點。朋友沒有來接我們,我們坐上計程車直奔朋友給我們預定酒店。廈門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她的樓沒有深圳的高,道路沒有深圳的寬,人也沒有深圳的多,這里夜是寧靜的、祥和的。同樣是經濟特區,但在廈門你絕對有置身于一個內地城市的錯覺;如果說深圳是一個物質文明發達的“大家閨秀”,那廈門給人的是感覺就是“小家碧玉”的類型。 廈門是個適合人居住的地方,干凈,是個水陸相接的島嶼,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人口不是很多,她還有一個被譽為“海上花園”的小島——鼓浪嶼。鼓浪嶼位于廈門市西南,與廈門隔海相望,僅1000米之遙。鼓浪嶼的得名是因島上有一中空巨石,波浪拍打,其聲如鼓,故名“鼓浪嶼”。站在輪渡口可以清楚地看到鼓浪嶼錯落有致的建筑和郁郁蔥蔥的植被。市內隨處都有去“輪渡口”的公交車,因為鼓浪嶼是個獨立的島,她沒有與市內連接大橋,島內也沒有機動車輛,僅靠開著兩艘大輪船接載游客,來回收費一元。 上島后穿梭在琳瑯滿目的商業街上,感覺很熱鬧,摻了大量淀粉的魚片還有許多咸魚蝦干散發著白天的熱氣和海產腥味。很多店里都懸掛著各式各樣的貝殼和用貝殼制作成的各種裝飾品、工藝品、珍珠項鏈、珍珠手鏈。海鮮餐廳一家挨著一家,透過玻璃櫥窗可以清楚地看到各種海魚和海蝦,餐廳外面還用在腳盆養著各種各樣的貝類海鮮。 鼓浪嶼的天很藍,海也很藍。有鳥語花香,也有小路流瀉的琴音,溫婉而動聽。依山而筑的柏油小路到處都潛藏著商機,路邊的小販絕對不亞于深圳的夜市,賣的東西和商鋪里的都差不多,都是在各種旅游景點都可以買到的紀念品,只是地點換了,紀念品上的印刷的字也換了。兩旁上百年的參天古樹,枝繁葉茂地向四周舒展,垂落的樹須扎入泥土又形成了新的樹根,這些都足可以成為鼓浪嶼的歷史見證。樓房的墻頭上藤蔓交錯,青苔不分季節地爬滿了墻角,花影在深巷中時隱時現,南國的花木悄悄的從院落里探出頭來,蕩漾著迷人的笑意。 那些散落在山坡、海邊的綠樹叢中的別墅、領事館、教堂、學校、醫院,都融會了上個世紀的歐陸建筑風格和中國的傳統文化,在鴉片戰爭結束后英、德、日、法、荷蘭、挪威等很多西方列強國家將鼓浪嶼劃作“公共租界”,在這里大肆地在興建領事館。周邊地區的華僑和富紳也涌進了這塊風水寶地,在這里買地建樓,建造屬于自己的家園。他們在這里沒有統一的規劃,也沒有章法,任他們隨心所欲地鋪張。建筑也各具特色,檐翹角、柳條屋頂、寶塔屋頂、古希臘柱、羅馬柱,風格各異。一時間,一幢幢豪宅別墅拔地而起,儼然成了一個童話世界。 鼓浪嶼是一個類似于步行街一樣小島,她與我想象中唯一的不同之處是那些清幽破敗的建筑,高高的圍墻給人一種庭院深深的感覺。在縱橫交錯的巷子,福建路、鹿礁路、鼓新路、中華路……左彎右轉,曲折迂回的向更深處延伸。一個人走在那些窄窄的小巷里迷路,陷在古舊的建筑群里,讓時光老人的手觸摸著銹跡斑斑的門窗、雕刻玲瓏的屋檐和鏤空精致的回廊,但我無法穿越時空去捕捉到那個年代的影子,只能任憑自己的思緒去想象這里過去,極盡奢華的小資生活。這些老屋盛滿了繁華、熱鬧、滄桑,盛滿許多美好的日子。而今卻人去樓空,荒草連天,充滿了寂寥與蕭瑟的氣息。所有的花兒,都是要謝的;所有的財富,都是要散盡的,曾經的繁榮與滄桑在這里演繹了一百多年后,又迅速地退場。 在鼓浪嶼的海濱浴場,一樣可以傾聽海浪的呼嘯,一樣可以領略到蔚藍的深邃,一樣可以看到椰樹在風中搖曳的景象和寬闊碧藍的海面。金黃黃的沙灘上擠滿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也有躲在太陽傘底下面對大海迎著海風小憩的。遠望,碧波蕩漾,有貨輪在往廈門港航行,也有連綿起伏的山脈,我的身后是日光巖,作為鼓浪嶼的最高峰,其實它并不高,但遠遠望去,卻好像山峰戴著一頂皇冠聳立于藍天白云之間,甚為壯觀。把鞋子脫了,踩在松軟軟海灘上,海風吹來,一絲涼意沁人心脾,一個接著一個的海浪打過來那種感覺真是舒服極了,原來放松的感覺是這么的簡單。 曾在遠離海島的內地,那時的我怎會想到,此刻我就拍打著鼓浪嶼之波,而這曾令我向往已久的鼓動著的波浪,其實正是這激蕩著的鼓浪灣之波。對于鼓浪嶼來說,我只是個匆匆的過客,在游過以后除了帶走對她的記憶,也沒有別的可以為她留下。她也不會因任何一個人的到來而改變,她只能隨著時光的流逝變得更加蒼老。而鼓浪嶼的海波也還在日以繼夜地唱“鼓浪嶼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
關鍵字: 九點 天藍藍 好聽的歌 汽車站 鼓浪嶼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