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蟳埔女:嫵媚紅艷的漁家風情
蟳埔村是泉州市豐澤區東海社區的一個小漁村,位于晉江的入海口,距泉州市區不過10公里左右。這里的女人們頭上戴著鮮花做的漂亮的簪花圍,她們和惠安女、湄州女一起并稱福建三大漁女,這里還有別具特色的民居“蚵殼厝”。雖然距離現代的物質生活近在咫尺,她們仍然虔誠地傳接著祖輩們世代沿襲的生活模式。蟳埔阿姨愛戴花上一次來到蟳埔村,是為了參加村子里五十多年不遇的盛事:媽祖巡香。車子在蟳埔村口停下來,如果不是前面一塊大石頭上的“蟳埔”二字,我一定懷疑司機師傅開錯了地方。眼前的景象和我對小漁村的想像相距甚遠:三四層的小洋樓林立,看不見傳統閩南民居的紅磚翹檐,主街兩旁有不少店鋪,已然是一個日益繁華起來的村莊。一絲失望略過心頭,就在這時,一個挑籃子的女人從我前面經過,頭上戴著漂亮的簪花圍,人過后,淡淡花香襲來。等我仔細去看街頭的女人們時,就開始興奮起來,擺攤的,背孩子遛彎的,走路的,聊天的,打麻將的,每個女人的頭發,都是在后面綰成圓髻,中間都插一根象牙色的筷子作發簪,或者再多插一根紅筷子。圓髻的最外圍,是漂亮的“簪花圍”。很多簪花圍都是用應季的小朵鮮花扎成整齊的花環,有紅、黃、白、紫等不同顏色,就像是頭上頂著一個“小花園”。也有些不戴簪花圍直接插花兒的,簪花圍也有不用鮮花用絹花的,顏色更加豐富。似乎嫌簪花圍還不夠美,她們還在頭上插上一支支或者一簇簇的絹花,好一片姹紫嫣紅。常年的海風和勞作把她們的皮膚吹曬成黑褐色,可那燦爛的笑容,那漂亮的簪花圍,那份純樸的快樂神情一下子就將我感染。蟳埔女人頭戴“簪花圍”這一習俗的起源,眾說紛紜。一說是源自宋元時代遺留下來的阿拉伯人的風俗,也有人說自漢代中國就有這種風俗,并舉了歷代的相關詩詞來論證,比如泉州地方戲曲高甲戲《桃花搭渡》的唱詞中就有“四月圍花圍,一頭簪兩頭重”的字眼。她們的頭飾十分繁復,腳下卻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不是踩著一雙人字拖,就是打赤腳,漁女的質樸本色顯露無疑。賣東西的蟳埔阿姨腰上別的十分醒目的鮮紅色塑料小錢包,彰顯著她們對紅色一如既往的偏愛。在小村子里遇到的蟳埔女,沿街在敲海蠣的,三三兩兩坐在家門口聊天的,巷子里挑擔而過的,都用質樸而又溫和的笑容回報我的微笑,讓我對這個小漁村,在語言不甚相通的情況下,多了好幾分親切。蚵殼厝里有風景穿行于彎彎曲曲的古老巷道,宛若步入迷宮,在別墅群的夾縫中生存的,除了一些石頭抑或木石磚結構的老房子,還有一種獨具特色的民居:蚵殼厝。蚵殼厝散發著濃濃的古城余韻,外墻上密布的大貝殼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還沒見到海,就已先嗅到海的氣息。閩南話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蠣。當地人拾蚵殼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蚵殼厝,無意間成就了一個建筑奇觀。“蚵殼厝”的建筑形制同傳統的閩南紅磚厝,花崗石的墻基,上下紅磚砌方框、窗框,紅白相間、鮮艷古樸。閩南紅磚厝風格鮮明,民俗氣息濃厚,蚵殼厝與之不同的就是這蚵殼的墻表。將大而中空的蚵殼壘砌在墻面,墻里隔絕空氣多,這樣的墻冬暖夏涼。閩南的海風里具腐蝕性的鹽分,也奈何它不得,長年累月的風雨還將它們洗刷得格外明麗。在小巷里的一座蚵殼厝前流連,幾株小草從墻縫中伸展出來,在微風中搖曳,給滄桑的老房子添加幾分生機和靈動。撫摸著那些堅硬、漂亮的大蚵殼構成的墻壁,仿佛觸摸到一段淡去的歷史,眼前的一切也變得越來越真切起來。盛大的媽祖巡香媽祖巡香是蟳埔村祭祀媽祖的節日,也叫“添香日”,時間是農歷正月二十九。蟳埔人靠海吃海,大海是她們的衣食父母,媽祖是人們心中的“航海女神”,默默保佑靠海為生的漁家子女。人們用這種盛大的踩街游行活動來表達自己對大海的敬仰,祈求海神的保佑。2005年舉辦的這次巡香,距上次已有五十多年了。當日,記憶中安靜祥和的畫面被耳邊的鑼鼓喧天取代,大街小巷上人潮如織,幾乎所有的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的盛裝,加入到了盛大的踩街隊伍,組成了一幅頗為壯觀的流動畫卷。最吸引眼球的自然是那些涌上街頭的蟳埔阿姨阿婆們,她們頭上的簪花圍格外隆重,街上頓時成了花的海洋。媽祖巡香踩街隊伍中,奶奶腰鼓隊的表演同樣搶眼。可別小看這些奶奶級的腰鼓隊員們,她們的動作一點也不含糊,干脆利落,整齊有力,歲月在她們臉上留下的痕跡都被按捺不住的喜悅抹去。上一次見到媽祖巡香時她們還是年輕的大姑娘,還好她們都還是小學生時就曾經練習過打腰鼓,五十多年過去,由她們組成的腰鼓隊也就成了“奶奶腰鼓隊”。在熱鬧沸騰的人群里,從蟳埔人歡天喜地的笑臉上,我似乎看到了蟳埔漁家的明天,將會比香火更香甜,比鮮花更紅艷。
關鍵字: 東海 豐澤區 惠安女 泉州市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