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上望金門
廈門游走記(2)---廈門海上游 離開南普陀寺,時間尚早,按照行程是去步行街,游步行街和購物,實在是沒有意思,何況晚上可以去。在導游的一力推薦下,大家決定每人花120元參加廈門海上游。 初冬時節,天高云淡,空氣很清新。我踏上了廈門游船,去觀看廈門鼓浪嶼及廈門海灣兩邊的風光,去眺望在我心底中有著些許神秘感的金門。船緩緩駛離碼頭,鼓浪嶼的鄭成功巨型雕像威風凜凜地俯瞰著海鷗翩飛的鷺江海面,目送著我們的游船越走越遠。隨著建筑從密集到稀疏,我們的視野也越來越開闊。一條蜿蜒綿長的銀色公路和金色沙灘,那是廈門有名的新景點“環島路”。遠處的古里山炮臺是我以前曾去過的地方。掩映在綠蔭叢中的別致的南洋樓房,那是陳嘉庚建的廈門大學校舍。坐在游船上,還能清晰看到環島路“椰風寨”景點附近,那塊巨大的“一國兩制統一中國”的牌子。 航行了半個多小時,朝東望,遠處有吳嶼、青嶼、大擔 小擔、大金門、小金門諸島,越過海峽,就是臺灣。船通過了青嶼島,船上的廣播宣布,渡輪已經越過警戒線,并提醒游客留意自己的隨身電話訊號是否已經從“中國移動”變成“臺灣大哥大”。人們這時開始興奮起來,解說員乘機向大家推銷租用望遠鏡,每個10元人民幣,以便看清楚大擔島上的“臺灣旗”和“臺灣兵”。 離金門大擔島約幾百米處,游船停了下來。我隨著興奮的人群擠到船頭甲板。金門大擔,這個曾經重兵把守的小島,如今變得十分荒涼孤寂。心戰墻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繁體字越看越清楚時,游客紛紛擠到渡輪前頭的甲板,爭先恐后拍照留念。這時,解說員又開腔介紹:“三民主義原本是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一套比較先進的治國理論,后來被蔣介石用來對大陸廣播的口號”。 其實,廈門島和大金門島相距大約15海里(27公里),自古兩地居民就往來密切。但從1949年開始,兩地長達30年的內戰炮火,阻斷了兩地一切民間往來。國共內戰的歷史陰影,現實中臺灣海峽兩岸的軍事對峙,是今天金、廈兩地游客透過望遠鏡互相眺望彼岸時,希望看到的一份神秘感。渡輪逗留了大約20分鐘,心戰墻右側碉堡中的臺軍士兵沒有什么動靜,也沒用擴音器警告渡輪離開。 返航游船上開始了表演,有傳統的川劇變臉和小丑表演,有草裙舞、臺灣高山族舞蹈表演,很是逗笑和精彩,使整個航程增加了歡樂的氣氛。渡輪快到廈門和平碼頭時,可以看見旁邊的中國海軍碼頭停泊著幾艘輕型炮艇,再回想較早時看到大擔島上臺灣守軍也沒有升高戰備,金廈海域爆發軍事沖突的機率顯然很低。但愿臺灣海峽中間,永遠不再起烽煙,永遠不再被硝煙所彌漫。
關鍵字: 廈門鼓浪嶼 步行街 神秘感 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