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府文廟
府文廟位于鯉城區百源川池畔,又名府學,始建于唐,宋太平興國初(公元976-981年)移建今址,是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文廟建筑格局宏偉,殿宇壯麗,為江南較大的文廟建筑群,建筑風格在全國現存孔廟中罕見。 泉州府文廟始建于唐開元末年,當時的宰相張九齡題匾“魯司寇廟”。北宋太平興國初年移建文廟于此,其后幾經修繕,左學右廟,規制逐步完整,規模不斷擴大,占地面積近百畝,形成了以儒學為中心的中華傳統文化在東南沿海乃至東南亞地區廣為傳播的重要基地。是東南地區最大的文廟建筑群。2001年文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福建省兩處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廟之一。文廟內大成殿的重檐廡殿式結構是泉州目前惟一存在的這種建筑結構,這種結構代表了當時最高建筑規格。國家文物局羅哲文、單士元及黃景略等專家幾次考察文廟之后認為,大成殿基本保存了宋代結構,為福建省少見。泉州府文廟建筑規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廟古建筑群。主體建筑大成殿為典型的宋代重檐廡殿式結構。殿身為斗拱抬梁式結構,整座大殿用48根白石柱乘托,有石雕盤龍檐柱八根,大成殿正中有孔子像,梁上懸掛有清康熙帝御書“萬世師表”。大成殿東為崇圣殿,名宦祠、明倫堂。廟內宋太守題詩的夫子泉井等諸多文物保存完好。這些建筑物構成一個完整的文廟建筑群。據《泉州府志》等史書記載,自唐至清光緒年間的1000多年的時間里,泉州人中進士的共有2543人,其中有不少在文學藝術、史地經濟、科技發明、軍事、學術等方面卓有建樹,涌現出如曾公亮、蘇頌、李贄、蔡清、俞大猷、鄭成功等一大批在海內外產生重要影響的杰出人物。他們的脫穎而出與文廟的文化熏陶息息相關。大量人才在各個領域所在作出的貢獻,有力地推動了泉州的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和各種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交融的典范。文廟內至今依然完整地保存著清代的成套祭孔樂器、禮器、祭器和舞具。由于泉州與臺灣特殊的地理與人文聯系,泉州文廟也因此成為臺灣同胞尤其是知識分子回大陸瞻謁中華民族文化之根的一個重要象征載體。目前,文廟已由國家撥出專款對其進行修繕。由泉州市政府主持興建的“泉州歷史名人紀念館”設在文廟的西廡,于2001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該紀念館融生動性和知識性為一體,讓泉州市民受到了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也讓外地游客領略了泉州人杰地靈濃厚的氣氛。同時泉州市政府還推出了“泉州古代教育展覽”。泉州市政府在保護文廟的基礎上,于2001年1月還動工修復文廟廣場,并重建了石牌坊,對欞星門遺址進行保護,維修了蔡清祠、莊際昌狀元祠等。工程于今年2月26日正式竣工。
關鍵字: 太平 府文廟 建筑 福建省 鯉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