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巖游記
日光巖俗稱“巖仔山”,別名“晃巖”,海拔92.7米,聳峙在鼓浪嶼中部偏南的龍頭山頂。相傳鄭成功當年在這里安營扎寨,操練將士,覺得到這里的景色遠勝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稱之為“日光巖”。山頂上有兩塊巨大的巖石,一高一低,高的一塊直立,低的一塊橫陳,成為鼓浪嶼的標志,被稱為駱駝峰。《旭亭記》描寫日光巖“山羅海繞,極目東南第一津,水光接天,洪波浴日,皆為梵剎呈奇”。進入日光巖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高40多米的巨巖。凌空而立,巨巖峭壁上,橫刻“天風海濤”四個大字,下面并列兩行大字“鼓浪洞天”、“鷺江第一”,激揚文字,予人以強烈的震撼。日光巖下,有一座紅磚大樓,這就是鄭成功紀念館。館內展出各種文物、資料、照片、雕塑、模型300余件,如詩如歌般地演繹了當年延平郡王鄭成功帆檣乘風下海峽,浴血奮戰赤嵌樓,驅逐紅毛鬼,收復臺灣島,維護祖國統一的壯舉,斯德斯行,深得國人的仰慕和欽敬。進入山門,便是日光寺。這里原是一個山洞,巨巖如瓦,覆蓋其上,故稱“一片瓦”。“一片瓦”巨石嵌空,天然形成神仙殿堂。每當清晨,朝陽從五老峰上冉冉升起,日光寺便首先沐浴在金色的陽光下,因而以日光名寺。明正德年間改建為尼姑庵,日光寺遂改名為“蓮花庵”。日光寺屢毀屢建。清朝同治年間,建圓明殿,供奉彌勒佛,并在寺廟前建一八角亭,上掛“日光寺”匾額。日光寺雖是一座規模較小的寺廟,但其大雄殿、彌勒殿對面而設的格局,在全國也屬罕見。從蓮花庵向上前進,有“九夏生寒”、“鷺江龍窟”兩處題刻刻在石巷兩旁。石巷由兩塊森然壁立的高大巖石夾峙而成,上有大樹蔭蔽,空氣潮濕,夏天更是涼風習習,爽人心脾。據說“九夏生寒”寒自“鷺江龍窟”。龍窟是龍的居所,相傳遠古時代鼓浪嶼曾經有龍的出沒,至今日光巖仍有“龍頭山”的稱謂。沿石巷上行,便是龍頭山寨。相傳這是鄭成功屯兵時留下的寨門,曾因致力抗日而發動“福建事變”的國民黨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錯將軍見景生情,慨然寫下了一首七絕,對鄭成功推崇之至:“心存只手補天工,八閩屯維今古同;當年古壘依然在,日光巖下憶英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題詩憑吊:“叱咤天風鎮海濤,指揮若定陣云高,蟲沙猿鶴有時盡,正氣觥觥不可淘”。詩的頭兩句贊揚鄭成功在戰場上叱咤風云、鎮定自若的英雄氣概。后兩句歌頌鄭成功不朽的民族氣節。詩中引用了《抱樸子》一書中“蟲沙猿鶴”的典故,歌頌抗清將士的不屈不撓,寧死不屈、前赴后繼的大無畏英雄氣概長留人間。寨門右側有“宛在亭”,“宛在亭”下有一巨石,上端平坦,高15米,寬6米,坐南朝北,與廈門隔江相望,相傳是鄭成功水師操練臺。巨石下方刻有“閩海雄風”的贊譽,另一塊巖石上刻有鄭成功手書行草五絕詩一首:“禮樂依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開壽域,東海釀流霞”,抒發了鄭成功盡忠報國、匡復失地的雄心壯志。在“閩海雄風”碑附近,還有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題刻“腳力盡時山更好”七個大字,融隸篆于一體,筆法俊逸瀟灑,寓意風趣體貼。游人至此,無不勉力攀登:更上一層樓,風光在頂峰。從寨門拾級而上,途經“古避暑洞”,這是一個由兩塊巨巖相互傾斜而成的“人”字形洞穴,洞寬五丈見方,兩端洞口相通,洞頂上方有清代臺灣詩人施士潔的隸書石刻。夏日至此,洞內清風徐來,涼意自生,委實為游客逗留片刻的好地方。洞左有一座窈窕小亭,挺起細細腰骨,似為游客遮陽避雨,因名“傘亭”。旁邊的巖頂,還有海蝕地貌造成的神仙遺蹤——一個“仙人”洗腳的石盆,長年累月盛著水。近旁還有“仙人”的腳印,看似三分象,想有三分真,自然也添趣不少。穿過“古避暑洞”,攀著懸崖峭壁,爬梯往上,跨過天橋,便來到日光巖頂的百米高臺。巖頂平臺不大,四周環繞欄桿,置身其中宛如站在一艘駛向大海的巨型游輪中。淋浴天風,傾聽海濤,云蒸霞蔚,水天一色,令人心曠神怡。人世的艱辛,心底的煩惱,都在這云舒云卷中灰飛塵凈。縱目遠眺,廈鼓景色,鷺江風光,奔來眼底,大擔、二擔、圭峰、青嶼盡入圖畫。好風沁人,耳際傳來動聽的《日光巖銘》:“日光巖,石磊磊,環海梯天成玉壘,上有浩浩之天風,下有泱泱之大海……”
關鍵字: 日光巖 駱駝峰 鼓浪嶼 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