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丝袜高跟鞋,东北熟女BBWBBW喷水,中文无码亚洲精品字幕,家庭影院vr大片,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无码

客(ke)服(fu)電(dian)話:400-099-2065

旅游產品分類

福建首頁

當前位置:首頁 > 華南旅游 > 福建旅游 > 福建民風民俗

“六禮”之規泉港婚姻禮俗大觀

新疆旅行網  時間:09-11  來源:  作者: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結婚禮儀不但是一個人的終身大事,而且受到家庭和社會的高度重視。我國古代婚姻禮儀,有“六禮”之規。六禮即納采(求婚)、問名(問女姓名)、納吉(定婚)、納征(送禮物)、請期(通知婚期)、親迎(迎娶)。六禮定下了婚姻基本程序,雖然經歷漫長的歷史長河,但仍為歷代參照遵行。泉港現代民間,雖然不是咬文嚼字地行六禮,但從實際活動看,六禮內容都已包含其中。 說 親 封建社會婚姻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有兒女年及冠筓,提親的人就上門來了。舊時有專司撮合婚事的媒人,專替求親人家上門撮合,泉港的情況也是如此。傳統的所謂“明媒正娶”的“媒”,當然也有至親的人臨時擔任的,但往往指的就是專業媒人,這種從業者多為中老年婦女,泉港人稱之為“媒人婆”。現時雖興自由戀愛,但農村仍有媒人活動的空間,大多為媒人先介紹,雙方初步認為合適再戀愛,倒也成就了不少美滿姻緣。 近代一般到了18歲,就被視為進入婚嫁年齡。男方父母托媒人或親朋好友為兒子找對象,向女方父母提親。若雙方認可,女方父母即將女兒“生辰八字”用紅紙楷書“坤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時瑞生”,由媒人送到男家合婚。男方則壓在廳堂祖先木主牌前或家中灶公香爐下卜吉,三日內家中未打破碗碟杯盞或家人無頭燒耳熱不吉之事,稱為“三日圓”,視女方“八字頭清秀”,對象合宜。否則退回“生辰八字”,以示合婚議訂不成。以這種形式拒絕對方,女方認為命該如此,也不介意。還有“對生肖”之俗也是重要的一環,民間流傳婚姻中屬虎對屬狗不合,屬蛇對屬蛇不合,屬馬對屬馬不合,等等,生肖不合,雙方均有顧忌。也有的人家請算命先生對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進行卜測,看雙方命相是相符還是相克。這些當然是迷信言行,新時期的青年男女都不以為意,開明的長輩也不會計較這些。 相 親 相親俗稱對看。合婚順利后,男女兩家都要針對對方的家世、職業、品行等進行一番調查,對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見后,一般由男方提出見面“相親”的要求。日子由媒人與男女兩家商定,在女方家進行。 相親是婚姻成敗的關鍵環節。男方備辦禮物在親屬以及媒人的陪同下到女方家,女方家要打掃門庭,備茶迎接客人。過程中女方要出來敬茶,實則是與男方及其親屬照面;女方親屬也會對男方進行審視。涂嶺等地也有女方到男方家相親的習俗,這是因為女方本人也想親自看看男方的家庭環境,方才心中有數。境內也出現相親既不到男方家,也不到女方家的情況,即男女雙方選定一個地點,由媒人帶去見面。如此經過對看,如雙方均感滿意,下一步就擇定吉日“訂婚”。 訂 婚 訂婚免不了由媒人作中,雙方進行聘金、嫁奩、盤擔的“討價還價”。較開明的女方家長,對聘金、盤擔之數并不介意,較守舊的,則是非常苛刻。一般來說,聘金數額視男方的家境等而定,兩萬元至四五萬元不等。盤擔一般6至8擔,多的達12擔,盤擔內一般都是事先定好的各若干斤的面線、豬肉、豬腳(漁村還有黃魚)等物。泉港與仙游交界的界山鎮一帶,由于長期受鄰邑風俗的影響,禮數較為簡易,聘金也大大減少,盤擔只有3至6擔。現時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很多實物都折為現金交付。 放小定。“放小定”較簡單,男方擇卜吉日,當事人與親人和媒人一起到女方家送上若干聘金為“定金”。早些時候定金為82元(方言“二”與“字”諧音,“八二”即“八字”,象征好的生辰八字),后隨物價上漲增至820元、8200元。雙方互贈定親禮物,如男方給女方手帕、戒指或項鏈等,女方給男方戒指或鋼筆等,互相饋贈之物各村風俗略有差別。若女方祖父母健在,并有弟妹等,男方必須分別給見面禮,俗稱“掛兜”。放小定之后,雙方婚姻關系已確定,每逢年節之際,男方家大多會有禮品致送女方家。 放大定。這項程序可以說是具有民間“法律效力”的關系確認。男方要先后三次備辦盤擔送往女方。第一次是“行大禮”,也就是放大定,送盤擔若干、聘金半數。盤擔中要有豬肉和豬腳,女方可收下豬肉,豬腿不能收,要退還給男方,這是循俗行事。俗語說:“肉給人吃,骨不給人啃。”放大定預示著婚期將近,具體的迎娶日期由男家擇日確定后通知女方。 送日頭。第二次辦盤擔到女方家便是“提日盤”,俗稱“送日頭”。“日頭”方言指“太陽”,這里指“日期”。“送日頭”即男方將迎娶的日期通知女方,相當于古代六禮中的“請期”禮。從字面上看,似乎古代是男方向女方請示婚期,其實不是這樣。古代禮書上是這樣解釋“請期”的:“婿之父使使納征迄,乃下卜婚月得吉日,又使使吉日,是期由男家來。今以男家執謙,故遣使者請女家,若云期由女氏,故云請期。女氏知陽倡陰隨,當由男家出,故主人辭之,使者即是主人辭,遂告主人期日也。”從上面這段文字可以看出,言“請”是男方尊重女方的謙讓表示,女方還之以禮,婚期還是男方定的。中國是聞名全世界的禮儀之邦,從“請期”用“請”字可窺一斑。女方當即備禮回盤,男女兩家各將所收粿糕之類分贈親友,同時分發喜帖。受送者必備禮物或紅包,分別贈送男女當事者,以示賀喜。 轎前盤。第三次備辦到女方家的盤擔是“轎前盤”,在結婚前一日,男方要將先前約好的剩下的盤擔和聘金送到女方家,過去迎接新娘用花轎,故稱轎前盤,如今改稱為“起落腳盤”。舊時富有人家的新娘流行的“金(鳳)冠紅襖”,男家自制或租或借一套如古裝戲中扮演女旦穿戴的服裝,裝在精致的箱子里貼上封簽,隨“轎前盤”送到女家,以備結婚之日穿戴。女家接受盤擔后亦須回盤,回送男方的物品有谷、豆、麥、芋和花生“五谷種子”,兩個用紅絲線結扎的豬腳,以及生姜、鉛錢、面線、袋子、家婆(男方祖母)鞋、新娘的紅衣、盤花、糖果諸物。五谷種寓意著新娘到了夫家如同種子一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生姜則寓意家業興旺,兒孫滿堂。紅絲線結扎豬腳,象征新婚夫婦情投意合,百年和睦。鉛錢是用鉛紙剪成小碎片而成,“鉛”與“緣”諧音,所謂“人未到緣先到”,表達了人們對夫妻相愛、家庭和睦的良好愿望。女方還要給挑送盤擔者送紅包致謝,一般為十五元,多的有三十元不等。回盤的盤擔將至,媒人必先到男方家中請男方親人回避,待盤擔安置在廳堂中,男方的親人才能與盤擔照面。據說這種習俗是為了避免新娘進入夫家后與夫家的親人慪氣。 婚 前 臨近婚期,男方家庭有很多的籌備事項,如事先要按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到擇日館擇日,對幾個重要儀式如裁剪、安床和冠笄都要擇取良日吉時,并注明所沖忌的屬相。要依照所擇吉時為新郎裁剪縫制“上頭衣”,俗稱“開絞剪”。如今由于衣服都是購置的,這一禮節也名存實亡。此外,男方還要在家中張燈結彩,門楣上橫披上紅布,家中和祖厝的門窗和柱子上都貼上喜聯,并結掛“雞母刺”和一小塊白肉,據說“掛雞母刺”可避邪消穢。 做小分。舊時本地男孩生下后,要奉祀“王母娘娘”等神位,祈求神靈庇佑平安成長(見本章第一節《做月內》篇)。等到孩子16歲成人時,要“做大分”謝神禮儀(見本單第二節《成人禮俗》),等到兒子結婚之際,還要“做小分”謝神。山腰、峰尾周圍一帶小分的形式與16歲男孩做“大分”基本相同,要請道士來主持。做小分在稱金錢時,同時過稱新娘的紅衣。小分完畢,新郎手臂挽著新娘的紅衣向神祗拜三大拜,表示新娘同新郎一起“邀拜王母”。同時還要叩謝家中敬祀的諸位神明,新郎的父母也要叩拜謝恩。道士要將新郎身上披的紅布扣得整整齊齊,表示夫妻同心、和諧恩愛。拜后,新郎手拿著新娘的紅衣進入洞房,把紅衣掛在床頭衣架上。家人要把供品贈給左鄰右舍,親鄰便紛紛上門送禮道賀,在場的長輩要給新郎送紅包。做小分的禮俗各地區有所不同,有的地區男孩16歲時沒有做大分,結婚時就將“大分”、“小分”一起做了。舊時山腰一帶較富有的家庭會在結婚的前一天,請道士在凌晨子丑時建壇設醮叩謝天地神祗及王母娘娘、娘媽正神,俗稱“燒大金”。現在普遍是以做小分代替“燒大金”。 南埔、界山一帶是在正日拜堂的前一天,就將新娘娶到家中,當天下午新郎新娘就一起“邀拜王母”。這種做小分形式較為簡易,主持人可以是道士,也可以是族中德高望重之人。主人先要在廳堂朝大門擺上八仙桌,上置牲禮(最好是整只豬)、六齋六果、炊粉、面線、紅團、白糕等。主持人手持紅紙寫的禱文,按上面所列的神靈名稱,一一禱告天公、王母、娘媽以及之前主人所有燒香過的宮廟寺院神靈,禱畢,合家燒香敬拜,之后一樣要稱金錢和燒王母亭,禱文要放進王母亭一起燒掉,表示敬送諸神。最后新郎要挑一擔桶底放有銅錢或硬幣的水,在燒王母亭的地方按相逆的方向各自澆一圈,剩下一些水要挑回家中水缸,表示財源如水源,滾滾而來。 安床。即在迎親的前一天晚上,按擇日館擇好的吉時,為新人的床鋪舉行“安床”儀式。參加安裝眠床者的生肖必須與擇日館指定的生肖相符合,待吉時一到,安床者將新床的床腳挪到準確的位置上,并在新床腳下墊上金紙和銅錢,稱為“懸升”,意為日后高升富貴。司儀同時在旁念“詩句”:“選好吉日來安床,夫妻恩愛幸福長;眠床安得穩又在,子孫人人發大財;床鋪放在好位處,子孫個個蓋大厝;眠床安進平安宅,子孫活到頭發嘴須白;眠床安妥撒花生,以后就會大出丁;床鋪安好撒花生,以后專生如意丁。”世俗認為,新床安妥后,在新婚夫婦生育之前不能隨意移動床位。安床的禮俗各地有所差別,一些村落是在拜堂之后才安床,與“滾落鋪”同時舉行;一些村落安床后還在新房內撒花生(寓“出丁”)或點香燒金祭拜“床神”。 在結婚前一天,女方也要宴請關系密切的女伴聚餐,俗稱“吃小娘子桌”。 結 婚 舊時結婚當天起轎迎親,出發時要奏樂鳴炮,媒人、鑼鼓吹(樂隊)為先導,新郎、花轎、伴娘(俗稱禮媽)、擔禮盒的族親跟隨在后,浩浩蕩蕩前往接新娘。古人重婚禮,所以新郎必須親至女方家禮迎新娘,這在古六禮中稱“親迎”。 如今迎親不用花轎,都以妝扮華麗的轎車代替,也鮮見人家請樂隊,其它禮俗大致相同。清代泉州一帶的婚姻禮俗中,除個別宦族外,婚禮皆不親迎,至期辦好彩轎,遣媒送至女家。界山鎮一些村莊尚存有“新郎不迎新娘”之俗。 女方家早上就要辦出嫁酒席,宴請陪送的女伴,新娘則梳妝打扮等待男方迎親。出嫁是件喜事,新娘反而要“哭嫁”,以示對父母家人的依依惜別。據考這是原始社會掠奪搶婚的遺俗。此外還有先出后入之習俗,凡同族甚至同村之內,如是同一天舉辦嫁、娶喜事,出嫁的女兒必須先出門,兒子娶媳婦的在其后才迎接新娘入門。人們還認為:同樣嫁女,早出門的更吉利,同樣娶親,早入門的更吉利,所以那天會出現兩家爭先恐后的場面。 女方的陪嫁妝奩隨時代的進步而有所不同,除金銀首飾、衣料、家具外,在20世紀60年代,手表、針車(縫紉機)、腳踏車(自行車)被列為首選件,流行將近20年。現在一般為摩托車、彩電、音響、電冰箱、空調、洗衣機等等,女方家富裕的還有陪嫁套房和轎車之舉。一般人家雖說也為女兒購置陪嫁妝奩,其實是出自婚前男方按婚約付予的聘金。如果購置的物品花銷大,娘家給女兒“壓箱底”陪嫁的現金自然就少了。舊時一些男方家很在意親家置辦“壓箱底”的錢數,迎親后發現“壓箱底”的金額少于期望值,會指責親家“摳相”。 舊時新娘上下轎時要頭披紅色紗巾,現代則以紅傘替代。新娘到了男方家門口,由禮媽牽著新娘走出轎車,有人把一個米篩舉在新娘頭頂,遮著她跨過預備在大門前的火爐和瓦片,緩緩進入洞房。遮米篩、踏瓦片是依古俗行事,古代有娶親瞞天瞞地之說,俗稱這樣可以驅魔避邪。米篩上大多畫八卦或陰陽太極圖案,有兆祥繁盛之意。新娘進門時,新郎三代以內的親屬要回避,特別是生肖沖克者更應如此,據說這樣日后才會和睦相處。 進洞房后,新郎新娘一起“吃丸子”,但僅是象征性的,新郎啟筷表示,新娘不動筷子。禮媽在旁念吉祥語:“丸子吃一弗(粒),生子生罱核(睪丸之方言,借代男孩之意),丸子吃一雙,生子生相公(當官的)。”吉祥語一般以四句為一組,富有韻律,瑯瑯上口,俗稱念“詩句”。過去嫁妝中有“粗桶”(即馬桶,便器)內裝紅糖,稱為“粗桶糖”。此時禮媽將粗桶糖分給小孩吃,俗稱“分粗桶糖”,意為交好小孩子,今后好差使。 娶親的當天便是結婚正日,要進行拜堂和辦喜宴。南埔、界山不少村落則在新娘進門的第二日才拜堂,因此第二天才算是正日,而在娶親當日中午宴請陪新娘過來的女伴,當日晚上宴請族內親人。 新郎新娘“出廳”拜堂時,新郎在前,新娘頭罩紅紗巾,由禮媽攙扶或新郎牽引,一齊到祖厝或廳堂拜堂,這時要有司儀在一旁主持,并念“詩句”。拜天地和高堂時,司儀念道:“拜天日月雙晴,拜地五谷豐登。拜國出忠臣良將,拜家傳孝子賢孫。”夫妻對拜時,司儀念道:“一爐香火陣陣香,燈火蠟燭滿堂紅。雙雙對對來相拜,恩愛和睦過春秋。夫妻成對像鴛鴦,三元五桂永世續。百子千孫祖積德,富貴榮華萬萬年。”拜堂之后,新娘才算男方家中的一員,此時由新郎領著,逐一與新郎的三代親屬相見,新娘跟著新郎一一稱呼,分別將一塊包著紅紙的糯米糕仔交到對方手中,對方則還以錢數不等的見面禮,如祖父祖母健在,還應各送二老鞋襪一雙。 新郎新娘回洞房后,家人要請一位男童(最好是屬龍的)“滾落鋪”,即在眠床上左翻右滾,主持人嘴里念道:“滾落鋪,生達埔(男丁)”一句,旨在祈望早生貴子。“滾落鋪”的禮俗各地也略有不同,不少村莊是在正日夜間進行。 正日中午便舉行婚宴,俗稱“吃喜酒”,筵席的桌位和座位很有講究,正廳主桌的“大位”,非小舅子或母舅公享坐不可。各席賓客必要待小舅子坐定啟筷后才能跟著動筷,席間,新郎新娘必須向客人敬酒敬煙致以謝意。與此同時,在洞房內擺設一餐桌,就席的是陪同新娘而來的親人、女伴和新郎家的女性親人等,俗稱“伴房桌”。 正日夜間還要舉行冠笄儀式,冠笄俗稱“上頭”。冠笄是舊時的一種成年儀式,后來漸變成男女新婚時雙方共同進行的結發之禮。為新婚者上頭的,一般都是族中父母翁姑雙全所謂“八字頭清秀”的有福德之長輩、婦人或孩童。上頭時,在洞房里供上“果合金”,上酒、燒香、點燭,新郎新娘穿上上頭禮服,男左女右并坐在板凳上,由婦人扶男童的手,執木梳、木篦分別為新郎新娘各梳發三下,邊梳邊念“詩句”:“木梳走,篦箕兌(跟),二人吃到百廿歲”。禮畢新郎新娘同吃豬心、面線、丸子湯,“豬心”方言與“知心”二字同音,寓為夫妻心心相印;面線寓為白頭偕老;丸子湯寓為婚姻圓滿甜蜜。舊時上頭的衣褲,穿過后要收起來壓在箱底,保留終生,用作壽衣,如今所用衣服都是購置的,所以也鮮有收藏。山腰、后龍、峰尾的一些村莊,新娘子上頭必須換上新郎“邀拜王母”時挽在手上的那套大紅衣褲,上頭之后,這套紅衣褲要好好保存,等到兒子結婚或家里有大喜事時,才拿出來穿。上頭儀式完畢,就要關上洞房,在第二日天亮之前,新郎新娘均不能出外,防止“踏青”影響生育,旁人也不能進入。 界山、南埔、峰尾、后龍等鎮婚慶正日還有“掛表軸”之俗。所謂的“表軸”就是將新郎的名、字和排行,請書法優秀者用毛筆寫在整張紅紙上,然后掛在祠堂或祖厝大廳的高墻之上。表第的格式為從右到左豎排撰寫,共有三排,右為“某某(新郞之名)字”,中間兩個字便是新郞的字,左為“行第x(新郎在家中的排行)”。掛表軸的作用,是向祖先和家族宣示,族中某一代的某某人已成年結婚了。有些村莊掛表軸也要依照擇日的吉時進行,可見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洞房不鬧不喜,不鬧不吉利”,自新娘娶進門之夜,眾親友便要來鬧洞房,俗稱為“弄新娘”,也就是戲弄新娘之意,此舉也有個雅稱叫“弄經文”。鬧洞房有“七天內不分大小”之說,在新婚七天內可隨便鬧。鬧洞房的形式與內容豐富多彩,大多是要新婚夫婦當眾做出種種親昵動作,大家逗笑玩樂。如果新房較小,則在廳堂擺上八仙桌,備茶水、糖果點心、香煙招待客人。也有人家請來弦管樂手助興。開始時,主持人念“詩句”:“心心相印,百年好合,白頭偕老,早生貴子。”然后彈奏一曲喜慶的樂曲。主持人接著追問一些問題,如新娘姓什么、名什么?新娘一時不好意思馬上答話,主持人則有機會故意為難,使得新娘招架不住,引起大家哄堂大笑。在音樂節奏中,新郎新娘還要根據主持人或圍觀者的提議,表演抱出丁、過鵲橋、吃糖果、釣魚、公背婆等詼諧有趣的節目。現弦管助興的場面已鮮見,但那些熱鬧易行的節目仍保存下來,這里選錄三例。 抱出丁。出丁是方言出燈的諧音,由一人用長竿將燈籠高高舉起,要求新郎抱起新娘,讓新娘舉手將燈籠拿下。舉燈籠的人有時故意將燈籠東搖西晃,新郎新娘就要跟來跟去,忙得不亦樂乎。 過鵲橋。人們抬來一把又窄又長的長凳,讓新郎、新娘各站一端,相向走向另一端,到相遇時,兩人須小心翼翼地相擁移動,才能通過。如果兩人或一人不慎掉下來,就要重新開始。 釣魚。讓新娘站在一只椅子上,舉一根尾端系有紅頭繩的長竿,紅頭繩的下面綁著一支點燃的香。新郎則端著一盆水,水上漂浮著一塊小木板,木板上用蠟油固定著一個小鞭炮,兩人須配合把小鞭炮點燃。 鬧洞房者出示的妙趣節目,動作多為戲謔,新娘難于應對時,多以敬煙、送糖果而圓場。親友鬧洞房是自古延續下來的社會風俗,體現了人際之間的親密關系和祥和喜慶的婚慶氛圍。以往惡作劇者會在洞房內通宵打撲克,讓新人不得鴛鴦同眠;或者將炒過的柯木皮粉末撒進新娘的脖頸,使她癢不可耐;或者將帶刺的植物放在眠床的席子下面,讓新娘遭受皮肉之苦……如今,這些陋習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漸漸消失了。 娶親的第二日有“換花”的習俗。“換花”是封建社會檢驗新娘是否處女的一種見證。舊時女兒出嫁時,母親必須交給一塊白布或白手帕,待新婚夜圓房之后,查看白布是否染血,若有,說明新娘是在室閨女,此謂“探紅”。來“換花”者有新娘的兄弟、侄兒,還有伯叔、祖叔輩陪同,到男方家后先吃點心再用午餐。新娘家備“換花”盤擔,內有果合、紅帖(請柬)、紙花若干,還有糕仔、剪刀、尺、小筐等。新郎家在午餐后要回盤,盤內有“遞盤”禮金,錢數往往視新娘陪嫁豐儉而定;并給小舅子紅包,稱“結衫帶”,也稱“掛兜”。回盤物品有紅團、豬肉、肉丸、蒸糕、甜粿、魚等。 婚 后 古人婚慶“六禮”,有五禮為婚前儀禮,只有“親迎”一禮為嫁娶當日的儀禮,嫁娶之日過后尚須行之的儀禮,就無禮可遵了,但其在境內的習俗亦是相當豐富。 下灶腳。正日的第二天,新郎要再陪同新娘,由家人引導,來到廚房灶邊,讓新娘摸摸各種飲具、餐具,并讓新娘到附近水井去挑水,這些象征性的家務勞動,目的是讓新娘熟悉新的生活環境,是新娘進入家庭婦女角色前的一次預演,俗稱“下灶腳”。 請子婿。正日的第二日,小舅子還要來姐夫家請新娘回娘家,一些鄉村的禮俗是要送給小舅子“彩頭”,即紅包,數額不一,多至數千元。新郎在媒人及二三位“子婿伴”的陪同下前往岳父母家“做子婿”。用過點心后,女婿首先要上祖厝拜謁女方家祖先,再拜見新娘親戚,然后就宴。筵席上,女婿到上魚這道菜即離席,有的村落則是八道菜上席后,女婿即要離開筵席。當日小姑還要專門去接大哥大嫂回家,新郎向女方祖父母、父母拜別,各送上一份“拜見禮”(紅包)。娘家要備兩棵留根帶尾的甘蔗讓他們帶回去,由于街上賣的甘蔗多是削去尾梢的,要特地吩咐賣蔗人從田里選取上好、無蟲蛀的甘蔗連尾送來,寓意夫婦生活有頭有尾,恩愛甜蜜,百年偕老。界山、南埔一帶也有將此甘蔗稱為“狀元蔗”,寓有“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美好愿望。 請后請。后龍、峰尾、山腰、前黃一帶還有“請后請”的習俗。即在上述請女婿之后的第二天,女方娘家再請一次女兒女婿,這天新婚夫婦不須他人陪同,自行赴宴,娘家的直系親人同新婚夫婦一起用餐暢飲,共享親情之歡。 拜圓仔。即是新郎之母在兒子結婚之后攜子祭拜娘家祖先。一般在婚后三五天內進行,無論新郎的父母和外祖父母在世與否,都要“辦盤擔”,即備一席的魚肉等菜肴和用大米粉搓成的“圓仔”,前往祭拜。禮畢設宴招待外祖父母家親人,并分贈左鄰右舍每戶一碗圓仔湯。 賀灶。在女婿兄弟分家時,岳家要購置一批家庭用具,如櫥柜、罐、盆、籮筐等等,送到女婿家,此俗稱作“賀灶”,慶祝女兒女婿自立灶戶,開始更為獨立的生活。 特殊婚俗 趁孝娶。居喪人家在民間婚俗方面,也有一些約定俗成的做法。如在喪事百日內可嫁娶辦喜事,此稱“趁孝娶”;若過百日,必須等到三年“脫孝”(解除服喪)才能舉行婚禮。 喪偶再婚。喪妻者為了避免再婚時受到前妻魂魄的糾纏,在妻子剛亡收殮入棺后,鰥夫須在其亡妻的棺蓋頂走過,此俗稱“過棺材頭”。亡夫者為寡,受封建倫理道德貞節觀的影響,寡婦改嫁被視為大逆不道的行為,習俗認為寡婦死去的丈夫的魂魄會常隨其身,娶之者會受其祟。因而在寡婦再嫁時有許多特殊婚姻習俗。嫁時必須在夜晚,而且不得張揚,不得舉辦熱鬧的儀式。嫁期也不用擇日,一般是在除夕夜。出門時要走偏門,不能從大門出去。在坐轎的時代,寡婦再嫁不能坐大花轎,只能坐簡易轎子,而且必先徒步到半路再上轎,有的還在上轎的地方丟棄一件平時穿的衣服,據傳這樣使前夫的鬼魅認不出自己,而與之了斷關系。 新中國成立后,逐漸改革婚姻舊俗。有的改用茶話會形式,會上主婚人、證明人和來賓分別致詞祝賀,然后新郎、新娘答詞作謝,氣氛生動活躍,稱為“文明結婚”。1980年后提倡集體婚禮,還有人舉行旅游結婚,蜜月生活豐富新穎。1950至1960年間婚事新辦,男不求女方打發嫁妝,女不索男方聘禮;1960年后,一些地方逐漸恢復聘禮,男方彩禮有羊毛衣、嗶吱衣褲、手表等,費用約500元;1970年后,將彩禮提高為新“三大件”(即手表、自行車、縫紉機),還要有現金作聘金,到1980年后,男方為結婚準備家具的逐漸增多,標準也不斷提高,木家具多為組合式,沙發、彩電、冰箱、洗衣機一應俱全,聘金也高達數萬元,有的家庭因之債臺高筑。所以,境內倡導和響應婚事新辦的逐漸增多,禮儀程序逐漸簡化,封建色彩日益淡化,婚嫁形式日趨文明。
關鍵字: 一個人 婚姻 禮儀 終身大事 送禮物
相關線路
相關游記
    相關信息
      在線評論

        驗證碼:驗證碼    匿名發表

      聯系我們
      • 新疆中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 0991-267100018999981856
      • 0991-231032518999832796
      • 18099695348
      • E-mail:tour@8tdc.com.cn
      • 地址:烏魯木齊(qi)市沙依(yi)巴克區伊寧路89號新豐大(da)廈A座(zuo)7樓
      酒店住宿所有酒店

      五星級四星級三星級二星級經濟型

      永安大酒店

      永安大酒店

      已有 271 人關注
      福州大飯店

      福州大飯店

      已有 250 人關注
      美食餐飲所有美食

      辣椒王食府

      辣椒王食府創建于1999年,6年來承

      廈門頤養軒養生食

      頤養軒是一家以傳統食療食治為主

      原始村落風味餐廳

      粵式蒜香生蠔、粵式黑椒生蠔、日

      邵式大三源魚粥[

      本公司是一家連鎖企業,主要經營:營
      福建游記所有游記

      讓人流連忘返的騎

      人人都說,來了廈門,去去中山路看看

      清晨爬萬石山觀植

      廈門有一園林植物園,門票好象是四

      廈門·鷺島和美女

      在廈門,最讓人心動的事兒是什么?我

      廈門·出海眺望海

      廈門與金門近在咫尺,乘船就一袋煙
      出疆旅游電話:0991-2671000 0991-2310325 18999981856 新疆散客旅游電話:0991-2310325 18099695348 18999832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