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女服飾文化詳解
惠安女婚嫁頭飾
惠東女婚嫁時發式最奇特。舊時凈峰、小岞一帶姑娘出嫁,必須改變發式,即將少女的“髻尾”(辮梢處扎紅黑絨線)改梳成蝴蝶般的發式,以示成人。這種變發式俗稱“上頭”。“上頭”由姑姨或表姐妹或鄉中姐妹來辦。先在頭上立高5寸許的“藤架”,前半頭發把藤架蓋住向后披,與后半發合攏,以紅絨線扎穩頭架,不使歪斜或下墜;再用“髻塞”(用黑布將通心草或燈心草、軟木包成橢圓形,直徑約6寸)裹住,也以紅絨線扎緊,便成發髻。梳理停當,開始上飾,先在髻塞兩側各插銀質“骨簪”24支,每支皆寬首尖尾,髻塞上端飾銀牌鏈、字或其他小飾物,頂端中央插一把彩針,長約8寸。發髻下圍,飾以銀制(或金質)花串,俗稱“下串”。然后插2把鳳頭銀飾于額前,稱“頭花”,長尺半,鳳頭下鑲珠質響鈴;發髻左右各添3把鳳頭銀飾物,稱“發桃”,長尺許,也有珠鈴。之后,兩耳各掛如帳鉤大小的耳墜,稱“耳栓”,纏上一大串銀扯鏈,這種盛妝發式,狀如蝴蝶,稱為“蝴蝶式”發髻(當地人稱“埔綴”),重的有20斤,有的婦女頭發因不勝負荷,便早早脫落了;上年紀后往往是童山濯濯,所以鄉中有“七枝頭毛編八把”的俚語。現今惠女結婚的發飾已大大簡化了。
關鍵字: 頭發 惠安女 服飾 高射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