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壽誕命名習俗
做壽
做壽前夕,壽家預先知會親友,令其皆來祝賀。親友們都饋以賀禮,如壽聯、壽幛、壽軸、壽桃、壽燭、鞭炮、衣料、鞋襪、雞蛋、豬腿、豬肉、線面等,稱“送壽”、“送十”。壽聯總要在“壽”字上做文章,象“頤性養壽,屢獲嘉祥”、“仁慈殷實、獲壽保年”、“晚年逢盛世,青松迎舞鶴”等。壽幛乃題以吉語賀辭的大幅布帛或綢緞被面,基本是金色或紅色。壽軸多為“松鶴圖”、“百壽圖”、“福祿壽三星圖”。壽桃是用米面制成,取蟠桃“延年益壽”、“長命百歲”之意。壽燭即專供祝壽用的紅色蠟燭,比普通蠟燭粗大許多,重約斤把、甚至三五斤,蠟面印有金色“壽”字或“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吉語。送壽禮品須是雙數,表示“好事成雙”,如一付壽聯、一對壽燭、一套衣服(或相當的布料),連豬腿的重量也不可為單。禮品一律要貼上紅紙或染成紅色,以示吉慶,俗諺“見紅大吉。”福州有些鄉村,普通賀客多送線面若干,帶一鴨蛋;若壽慶者配偶健在,則帶兩個蛋。在莆田,壽者如為女性,賀禮中常有花粉一物。在漳平,所送壽桃的數目,一定要超過壽翁、壽婆的年齡數,曰“添福壽”。在古田,50至80歲的4次壽慶,親友均送“豬蹄”、“壽面”,90歲送“豬頭”,百歲送“全豬”。?
慶壽送禮,視親疏關系而別。通常,女婿(包括女兒)向岳父母祝壽,應送禮最豐。在福安,女兒、女婿不僅要與其他親友一樣送布料、鞋襪、毛巾、壽聯等,而且一定得送豬腳(其他親友有無皆可)。莆田、仙游一帶,親朋好友備炮燭、壽面、壽蛋、衣料之類的禮物,用紅籃子裝著,提去祝壽;女兒、女婿則須備辦壽桃、壽龜、壽面、豬腳、壽聯、衣料、燭、炮、蛋等,以紅盤、紅布袋盛裝,挑去祝壽。在武平,一般親友送蛋、雞、酒、壽面、壽聯等,婿家須加衣料、鞋帽等。在泰寧,戚友贈壽聯、布料、面條、豬肉等,女兒、女婿則定送糕、面條或粉干、酒、雞、豬腿、鞋襪、衣著、炮燭等。在惠安,女兒和女婿的送壽賀禮有線面、豬腳、衣服、壽燭、壽幛等,其他親友可酌情從簡。女婿平時少與岳家往來,但岳父母做壽之日一定得到。在漳平,朋友送壽幛、燭和鞭炮,親戚加送壽桃或壽龜以及冰糖、線面,女婿除上列諸物外,還要奉敬衣帽、鞋襪全套穿戴和一只雞。
主人收受禮物也有一套規矩,一般不可全收,且須回禮答謝。在仙游,主人收親友所送之炮燭、壽蛋、壽面各一半,衣料則不收,另回敬紅糰、白糕、柑桔、糖果等;對女兒、女婿送來的賀禮,收去衣料與其他部分東西,也予以回禮。在長樂,女兒、女婿送來的“十色”禮品,壽者只能各收一些,然后回饋壽餅。在霞浦,戚友的送壽禮有豬肉、布料、鞭炮、壽燭、壽聯等,主家多只收后面三種,并以錢、桔回謝。在漳平,凡送壽桃的一律要折款回付;其他物品,女婿送的可以全收,親友送的布料不能收,母舅送的全部奉還。
壽慶之際,主家宅內懸燈結彩,壽堂裝飾一新。正廳頭以紅幛為底張貼一金色“壽”字或壽星圖,兩旁高掛著親友送來的壽聯、壽幛、壽軸,下設香案,上燃壽燭,或擺以壽桃、壽面、壽餅等(均應疊成塔形)。往往子孫有幾人,壽堂中就要點燃幾對壽燭,以示子孫滿堂。在連城,壽堂中的神桌、幾案前至屋檐還要鋪松毛,喻松柏長壽。
做壽的當日凌晨或前一天,壽家具三牲、酒肴、果。
關鍵字: 小孩子 生日 福建 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