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寧梅林戲
福建泰寧縣的梅林戲這些年活躍在閩、粵、贛、浙一帶,年平均演出300場左右,經營情況良好,與許多戲劇團的經營狀況形成鮮明對比。這種現象引起了有關人士的關注。
梅林戲因其發祥于泰寧縣朱口鎮梅林村而得名。梅林戲從誕生到現在,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清中葉進入繁盛時期。解放前,由于社會動蕩不安、民不聊生,梅林戲班瀕臨消亡。為搶救梅林戲,泰寧縣于1960年成立了梅林劇團,劇團成立后挖掘了許多散落民間的梅林戲曲調。從20世紀80年代初,梅林戲走上了一條艱難的改革發展之路。
記者近日見到梅林劇團老團長黎秀珍時,他剛從福建省第22屆戲劇匯演上拿了5項大獎回來。泰寧梅林劇團已經拿了很多這種大賽的獎項,1992年,泰寧梅林劇團自編自導的《貶官記》參加文化部在泉州舉行的“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獲得編、導、演三項大獎,被文化部邀請晉京演出;1995年參加福建省第20屆戲劇匯演獲得4項大獎,并代表三明市參加福建省1996年新劇目展演。
黎秀珍介紹說,作為一個縣級劇團,縣財政每年撥給補助11萬元,但這些錢還不夠劇團退休老干部的開支。為了劇團的生存和發展,泰寧梅林劇團在體制上進行了改革。
劇團首先在劇目藝術上進行了改革,拋開一些陳舊體裁,把歌舞揉入到戲劇當中,使戲劇形式多樣化。現代劇《雷鋒之歌》、《一二三,起步走》等為青少年所喜聞樂見,其中《難咽的苦果》演出了460場,觀眾突破50萬人次。傳統劇目中一些意義不大的劇情都被去除掉,節奏加快。一些傳統劇目如《貶官記》、《關公怒》經過改編,更加具有了時代意義和觀賞性。梅林戲在語言上也進行了改革,把泰寧的“土官話”改成了普通話,更多的人接受了梅林戲。
黎秀珍說:“梅林戲結合了安徽徽劇、浙江婺劇、江西贛劇的一些特點,其表演形式比較粗獷,比較‘土’。它將泰寧的民間小調融入到戲劇當中,運用大量的民間舞蹈,這種融合民俗的方式更加適合老百姓的口味。”
泰寧梅林劇團經常到農村演出,熟悉農民的欣賞習慣和審美趣味,也因此創作了很多農民喜歡的劇目。“每次劇團一到,整個村莊都會沸騰起來,殺雞宰羊,就像過年一般。”現任團長錢學蓮想到這樣的場面都覺得興奮異常,她始終認為農民還是喜歡欣賞“自己的文化”。
通過頻繁的演出,泰寧梅林劇團不僅豐富了所到之處的文化生活,也使劇團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劇團從原來的虧損到二十世紀90年代的創收,現在年人均創收近萬元。
關鍵字: 左右 朱口鎮 梅林 泰寧縣 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