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安二宜土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宜樓,被譽為“民居瑰寶、“土樓奇觀、“樓中之寶、“建筑奇葩。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為蔣氏十四世蔣士熊所建,占地9300平方米平方米,是福建省兩大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之福佬民系地區單元式土樓的代表。為雙環圓形土樓,坐東南朝西北,外環高4層、16米米,外墻厚達2.53米米,外徑73.4米米。整座樓分成16單元,共有房間224間。二宜樓文化內涵豐富,樓內共存有壁畫593平方米平方米、226幅,彩繪99平方米平方米、228幅,木雕349件,楹聯163副,堪稱民間藝術珍品。在3、6、10單元的墻上、天花板上張貼許多1931年美國《紐約時報》、1932年美國《紐約晚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其建筑平面與空間布局井然有序,防衛系統構思嚴謹,建筑裝飾精巧華麗,堪稱“神州第一樓。1996年11月,二宜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宜樓具有16個大特點建筑:(1)選址中的案山、屏山兩側山與圓樓間形成驚人的幾何學圖形;(2)八卦圖形的建筑格局;(3) 特大的臺石基與夯土墻體是福建土樓之最;(4)沒有角房間、采光好,對風的阻力小、溫差變化小;(5)傳統的建造技術,抗震力強;(6)異常沉重牢固的樓門,防役性好;(7) 構造“之字型隱蔽的傳聲洞,利于內外聯系;(8) 新奇“響鼓石具有明顯的擴音效果;(9) 隱蔽的暗室和奇特的“門頂漏斗;(10)獨具特色的隱蔽通廊;(11)內院活動空間大;(12)秘密的地下通道和“豎井;(13)相對獨立的單元,保持私密性;(14)冷暖各異的陰陽井為居民的生活用水;(15)交織的槍眼箭洞益于御敵;(16)彩畫、雕飾精美繁多,為福建土樓之最。
關鍵字: 全國重點 國務院 建筑裝飾 文物保護 獨具特色 私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