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鄭成功陵墓
鄭成功陵墓位于南安市水頭鎮康店村覆船山上。距泉州30公里,鄭成功原葬于臺灣臺南洲仔尾,清康熙38年(公元1699年)遷葬于現址。鄭成功是我國偉大的民族英雄,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石井人,出身于官商家庭。1624年農歷七月十四日,誕生于日本長崎縣平戶市千里浜。在日本渡過七個春秋,1630年間隨從其叔芝燕等回國,住安平(晉江市安海鎮)鄭府。鄭成功自幼聰明敏捷,八歲能通讀四書五經,十歲能寫入股文,文章過人,詞藻華麗典雅,十一、二歲,兼習春秋左傳,孫吳兵法,并能舞劍學射。十五歲的稟生,二十一歲攻入南京國子監太學,氣字軒昂,才華橫溢,獲得師長稱贊:“此人英雄,非人所得比。明隆武帝見成功年少英俊,文武雙全,問之日“江山危矣,你何從我乎?對日:“文不貪財,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隆武帝非常贊許他,即賜他與同姓,易名“成功,封御營中軍都督,授尚方寶劍,儀同附馬,自是咸稱“國姓爺。鄭成功一生最偉大的功績是收復臺灣,驅逐荷蘭侵略者和大規模開發臺灣。永歷十五年(公元1662年)十二月甘三日,率軍三萬余人,大部份是泉州人,把荷蘭侵略者從我國寶島臺灣趕走。鄭成功實現了他收復臺灣和開發臺灣的遠大抱負。當時曾賦詩一首“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服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菇苦間關不忍離。“收復臺灣以后,他走訪四社,了解民情及社會情況,在那荒涼的臺灣島上,實行“寓兵于農之法,屯墾開荒,“農隙則訓以武事,有警則荷戈以戰,無警則負來以耕。那時,臺灣新辟土地環境十分惡劣,瘴疬流行,“病者十之七八,死者基多,甚至有數十丈巨蟒為患,開荒任務非常艱巨,鄭成功都新率官兵,積極開發,同時采取各種措施加緊鞏固臺灣海防,堅守陣地,免于荷蘭侵略者“復仇,重占臺灣。鄭成功率軍披荊斬棘,流血流汗,艱苦創舉。由于十年征戰,馳騁沙場,積勞成疾,于永歷十六年(公元1662年)農歷五月初八病逝臺灣,享年三十有九,墓葬于臺灣的臺南州仔尾。歷經三十多年,其孫鄭克
關鍵字: 侵略者 大規模 尚方寶劍 披荊斬棘 泉州人 積勞成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