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開元寺與東西雙塔
開元寺位于鯉城區西街,占地面積7.8萬平方米,建于唐武則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全國重點佛教寺院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元寺的大雄寶殿有86根大石柱,叫做百柱殿,相傳建殿時有紫云飄繞蓋地,故又稱紫云大殿。開元寺最有名的是它的雙塔,東為“鎮國塔,西為“仁壽塔,它們高40多米,是我國最高的一對石塔。塔每層的門龕兩旁有武士、天王、金剛、羅漢等浮雕像。雙塔歷經風雨侵襲,仍屹然挺立,它是泉州古城的獨特標志和象征,也是中國古代石構建筑的瑰寶,其中東塔被列為1994年“中國古塔郵票四圖案之一。開元寺初名“蓮花寺“,后改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現名。泉州開元寺就座落在平平無奇的鯉城區西街,與凡世的隔絕只靠山門前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這無形中縮短了塵世與佛門的距離。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襯,卻多了善男信女的親近,這就是泉州開元寺的獨特之處。泉州開元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開元寺何以能夠聞名海內外呢?開元寺的山門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則天垂拱三年(公元 687年),前后已經過幾次火災燒毀與重建,現存建筑是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石柱上下端略細,中部較粗,呈梭子狀,學名梭柱,據考證為唐朝的石柱風格,年代已十分久遠了。石柱上還懸掛有一木制對聯“此地方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這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所寫的。它是泉州這個具有濃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風貌的真實寫照。分坐在天王殿兩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規制所配置的密跡金剛與梵王。它們怒目挺胸,狀極威嚴,與一般寺廟所雕塑的四大金剛有較大差別,有人謔稱它們為“哼哈二將。跨過山門就到了拜亭。站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東西塔和寬敞明亮的東西兩廊對稱地排列在兩旁,而我們所在的位置就在開元寺的中軸線上。佛教傳入我國巳有一千多年歷史,并在中國落地開花,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開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國古建筑的南面為尊和中軸線為主的特點。拜亭前的這個大石庭,是個“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動。每逢農歷二十六日,這里人山人海,梵唄聲聲,一派泉南佛國景象。石庭兩邊分列著八棵 200至800歲的大榕樹,陰翳蔽日,盤根錯節,增添了開元寺靜寂、莊嚴的氣氛。樹下排列著11座唐、宋、明時期不同形式的古經幢、小舍利塔,以及兩只
關鍵字: 中軸線 天王殿 開元寺 拔地而起 文物保護 鯉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