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旅游概況
福建省概述——概況
——地理位置、氣候與人口
福建地處中國東南沿海(北緯28 ° 30′~28° 22′,東經115° 50′~120° 40′), 毗鄰浙江、江西、廣東、與臺灣隔海相望,是中國大陸距離東南亞和大洋洲海上距離最近的省份之一,也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
境內溫暖濕潤,年平均溫度17℃~21℃,平均降雨量1400mm~2000mm。
全省土地面積12.14萬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80%以上。
福建是以漢族為主、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到2000年為止,全省常住人口將達到3470萬人。福建又是著名僑鄉和臺胞祖籍地,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達800多萬人,臺灣同胞中80%祖籍福建。
——海洋資源
福建省海域遼闊,海岸線長達3300多公里,有大小島嶼1400多個,較大港灣22處,可建萬噸深水泊位。福建海域是東海和南海的過渡海區,屬亞熱帶大陸架淺海,寒暖流交匯,并有大量淡水注入,水質肥沃,浮游生物多,水產資源相當豐富。全省可作業的海洋漁場面積12.5萬平方公里,適宜貝類、藻類和海產品養殖的面積達2700平方公里,魚類達500多種,是我國主要產魚區。
——水資源
福建地處豐水帶,年總降水量為2011億立方米,河水徑流總量平均每年為1150億立方米,全省人均水資源十分豐富。全省水能理論蘊藏量為1046萬千瓦,年發電量916億度。其中可開發的裝機容量在500千瓦以上的水力地點1000處,總容量705萬千瓦 ,年發電量為320億度,在華東地區居首位。現有裝機容量僅占可裝機容量的30%,開發潛力很大。福建地下水資源也很豐富,已發現的溫泉有100多處,大多為40℃至60℃的中溫熱水。
——森林資源
福建是中國四大林區之一,林地面積達600多萬公頃,木材蓄積量近4億立方米,產量居全國第三。森林覆蓋率達62.9%,居全國首位。福建樹種資源豐富,全省木本植物達1943種,用材樹種約400種,竹類約140種,在提供大量木材的同時,還廣泛應用于工業。
——礦產資源
福建省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發現有多元素礦藏116種,4800處礦床、礦點,其中大中型礦床100多處。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中,建材原料礦是最具特色的礦產,品種全、儲量多、分布廣。其中標準砂僅平潭一地儲量就達1500萬噸,玻璃砂預測總儲量有1.6億噸,為全國之冠。建筑砂僅閩江下游儲量就有8億噸。花崗巖石料花色品種多,藏量豐富,可以露天開采。石灰巖儲量7億噸,可供本省生產水泥200年之用。葉膽石(壽山石) 藏量居全國首位,高嶺土藏量居全國第三位。此外,稀有金屬鈮鉭礦、重晶石礦、螢石礦、鎢礦、鐵礦等都頗具現實和潛在的開采優勢。
——旅游資源
福建山明水秀,人文薈萃。著名的武夷山、湄洲島、太姥山、鼓浪嶼、桃源洞、玉華洞以及古寺廟、古塔、古橋、古城堡和王審知、鄭成功、林則徐、陳嘉庚等名流英杰的舊居遺跡等,都是獨具特色的旅游勝地。
福建省概述——歷史
古近代時期
· 福建古為閩越地,稱七閩。秦代設置閩中郡治東冶(即今福州),西漢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立為冶縣,東漢改為東侯官。
· 三國時(260年)設置建安郡。晉代(282年)設置晉安郡。南朝增設南安郡,治南安,后設置閩州和豐州。隋代開皇元年(581年)廢郡,改豐州為泉州,大業初年更名為閩州,大業三年(607年)又廢州改設為建安郡。
· 唐代武德元年(618年)建安郡改為建州,治閩縣(今福州),武德五年設置豐州,治志安,武德六年分設泉州,治閩縣;貞觀初年豐州并入泉州;垂拱二年(686年)析出泉州南部設置漳州,治漳浦(今云霄);圣歷二年(699年)泉州析地設置武榮州,治南安;景云二年(711年)武榮州更名為泉州,治晉江,改泉州為閩州,治閩縣(今福州);開元十三年(725年)閩州更名為福州。
·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設置福建經略使,“福建”之稱由此始;天寶元年(724年)改屬江南東道,改福建經略使為長樂經略使;乾元元年(758年)以長樂郡為福州都督府,經略使改為都防御使;上元元年(760年)升格為節度使。
· 五代時梁開平三年(909年)封王審知為閩王;貞明六年(920年)在福州設立大都督府;長興四年(933年)福州升為長樂府;開運二年(945年)改長樂府為東都。
· 宋代雍熙二年(985年)設立福建路。
·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泉州設立行宣慰司,第二年改為行中書省,后行省遷回福州。
· 明代改設福建布政使司,治福州。
· 清代繼承明制,省轄府、縣兩極,省府之間設道;
· 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福建省增設臺灣府,光緒十二年(1887年)臺灣從福建析出設立臺灣省;
· 清末,全省行政區劃為4道、9府、2州、58縣、6廳。
民國時期
· 民國元年(1912年)全省劃分為東路、南路、西路、北路4道。
· 民國三年(1915年)以原轄區改為閩海道(閩東)、廈門道(閩南)、汀漳道(閩西)建安道(閩北)。
· 民國十四年(1925年),廢除道制,實行省、縣兩極制。
· 民國22年(1933年),十九路軍在福州發動“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定福州為首都,將福建劃為閩海、延平、興泉、龍汀4個省和福州、廈門兩個特別市,轄64個縣。
· 民國23年(1934年)人民革命政府解散,又成立福建省政府,7月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制度,將全省劃分為10個行政督察區公署,仍轄64個縣。
· 民國24年(1935年)設立廈門市。民國27年(1938年)福建省政府遷往永安,全省行政區劃為7個行政督察區、1個市、62個縣、7個特區。
· 民國30年(1941年)福州淪陷,第一區專署遷往福安。
· 民國32年(1943年)全省行政區劃調整為8個行政督察區、2個市、64縣、2個特區。民國34年(1945年)省政府遷回福州。
· 民國35年(1946年)福州市正式成立,全省行政區劃調整為9個行政督察區、2個市、66個縣。
· 民國36年(1947年)全省行政區劃調整為7個行政督察區、67個縣、2個市。
· 福建省行政區劃一覽表(1949年9月)區別
區別 專區駐地 管轄縣(區)名 轄縣(區)數(個)
福州市 鼓樓大根小橋臺江倉山 5區
廈門市 思明開元禾山鼓浪嶼 4區
第一區 建甌 建甌建陽浦城崇安光澤松溪政和邵武水吉 9縣
第二區 南平 南平順昌尤溪沙縣將樂泰寧建寧古田屏南 9縣
第三區 福安 福安寧德福鼎壽寧周寧霞浦枯榮 7縣
第四區 林森
關鍵字: 水資源 治閩縣 福建省 行政區劃 裝機容量 資源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