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故都-臨淄附圖
不確定是因為看了哪本歷史書,就一心想著去看看齊國故城-臨淄,盡管誰也沒有對我提起過它,而且周圍的人都不太熟知。在旅游指南上看到有對齊國故城的介紹,知道它位于山東省淄博市。 臨淄齊國故城是國務院1961年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處在臨淄辛店鎮以北十五華里。 西周初年,周王朝大封宗族勛戚,封姜太公(姜尚)于山東北部地區,建立了齊國。它是周王朝分封下的一個東方諸侯大國,在我國歷史上經歷了西周、春秋和戰國三個歷史階段,臨淄是它的都城。 臨淄是我國早期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自公元前九世紀五十年代姜氏第七代國君獻公由薄姑(今山東桓臺田莊一帶)遷都于此,至公元前221年秦滅齊為止,臨淄作為齊國的都城長達六百三十余年之久。 故城位于今臨淄縣城的西面和北面,北至古城村北,南至西關村南,西依系水(即今泥河),東臨淄河,故名臨淄。 臨淄齊國故城雖然延續時間很長,但仍然是保存較好的我國東周時期的一座大城市,地上地下浩繁的文物古跡,東周墓殉馬坑、齊故城排水道口、孔子聞韶處、桓公臺等十幾處文物景點已向游人開放,被山東省列為“齊文化旅游區”并列入全國旅游專線。說走咱就走啊,一時間估計也找不到同道之人,就獨自一人上路。2-14,23:30 北京-濟南(k101)上鋪,5:09到站;過了十五,居然能買到臥鋪,看來是過了返城高峰了。2-15,06:00 濟南-淄博(大巴),8:00到站;出了火車站,對面就是長途汽車站,真是方便。2-15,08:30 淄博-臨淄,9:30到站; 八點就到了淄博,報攤太少,先買張地圖,然后吃早飯。我下車的地方是在淄博中心區張店區,臨淄是另一個區,先要坐20路車到臨淄,所花近一小時,然后換26路車。我差點坐反了,幸虧車沒來時去了對面汽車站的廁所,出來重新看了下車牌,上了也是那個方向的28路車。到站后售票員問我去哪?我說去這里的歷史博物館,她給我指了前行的方向。我抬頭看到指路牌,在前面一公里處,想想我曾經800米的成績是三分半,這一公里大概十分鐘應該能走到吧。 齊國歷史博物館,門票25元。十點左右,就我一個游人。館里的燈光是感應的,人走近才亮,比較環保,為了不破壞文物,我沒有打閃光燈,以至有些照片光線頗暗。一會來了五六個人,有人講解,俺折回去跟著蹭聽。俺聽他們說是從泰安來的,以前那可是魯國的屬地,也算出國一游,哈哈。其中一女子建議我去青州博物館看看,那里的館藏比這豐富。 唉,走之前的準備工作做得不充分,網上居然有臨淄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導游詞,借來一用,就當重新再游覽一回。強調一下,館內的講解員介紹得很詳細,說得很流利,典故是隨口就來,繪聲繪色,當時覺得很不錯,原來是解說詞背得熟,不過也不易啊。 --------臨淄,是我國古代東方歷史名都。從西周初年姜太公封齊建國,經春秋桓公稱霸,戰國威宣稱雄,開創稷下學宮,倡百家爭鳴,至西晉廢齊,臨淄作為諸侯王國的都城累計 1300 余年。戰國時,臨淄城中 7 萬戶,“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聯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西漢時期,臨淄仍是一個“有戶十萬,市租千金,人眾殷富,鉅于長安”的天下名都。 姜太公、齊桓公、管仲、晏嬰、司馬穰苴、齊威王、孫臏、田單等圣君明主、賢相良將,都曾在這里施展過他們的雄才大略,為齊國歷史,為中華民族的歷史譜寫了輝煌的篇章;為齊文化,為華夏文化增添了燦爛的光彩。 兩千多年過去了,那宏偉華麗的宮室臺榭雖不復存,但齊國故城垣和宮殿臺基依然存在,故城內外還聳立著 150 多座齊王和名士陵墓。齊國故城人為景觀薈萃,文物古跡聞名遐邇,地上地下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文物,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美譽。國家已經采取了多種保護措施,市、區人民政府充分利用齊文化,發展文物旅游事業,建起了既有文物價值,又有觀賞游樂性的文物旅游景點,如仿城堡式的齊國歷史陳列館、東周殉馬館、臨淄石刻藝術館、齊故城排水道口、孔子聞韶處等,形式各異,各具特色。僅從十幾處文物景點便可窺視到泱泱大國之風貌,領略那昔日霸主之雄風。 我們先來看一下齊國歷史博物館。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式的建筑是齊國歷史博物館,是全國十大異型博物館之一。它是以齊國故城大、小相銜接的形式而建,建筑面積 2600 平方米,設有東、南兩個拱形圓門,門楣上嵌有“齊瓊元府”四個金文大字,意思是“收藏陳列齊國精美瑰麗珍寶的第一府地”。其內部裝修取漢代風格,古樸典雅,別具一格,使陳列內容、形式與外部環境、室內氣氛交相輝映,渾然一體。 大家先來看序廳。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齊長城的照片。齊長城是我國最古老的長城之一,修建于公元前 480 年到公元前 500 年左右,它從平陰縣的防門開始,綿延東行,到膠州市小珠山入海,全長一千多里。 序廳的中間聳立著三根直徑為 0.6 米的巨型原木,頂端鑲嵌著對角線為 1.2 米的菱形不銹鋼圖案,粗糙的原木與精致的圖案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寓意深刻。它是齊國歷史博物館的標志物,也是古“齊”字的象征。 序廳的第三大部分是齊國地理位置圖,這是一張春秋時代晚期的齊國地圖,高 3.5 米,寬 6 米,防漢代漆畫制作,古樸典雅,做工精細。齊國地處黃河下游,華北平原的東部,東至黃海、渤海,西至黃河,南到沂水的穆棱,北到無棣,方圓二千余里,疆域占山東省的大部分地區。 接下來我們看先齊時期展廳。先齊時期陳列內容為五大部分, 15 個展廳,既突出了歷史,又突出了文物,形成了齊國歷史陳列序列。下面我們先從先齊時期看起。 在齊國還沒有建立之前,在臨淄周圍已形成了豐富的古文化,目前發現最早的是后李文化,因為是 1990 年在臨淄后李官莊發現的,所以叫后李文化,距今 8300----7300 年,它是早于北辛文化千余年的一種文化。這些文物都是從后李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主要特點是造型古樸,質地松軟,以夾砂紅陶為主,紅褐色占絕大多數。生產工具多為蚌器,石器少見。 大汶口文化是由北辛文化發展而來, 1959 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泰安大汶口而得名,距今 6500 年 --4500 年,社會已進入父權制。陶器以紅陶為主,也有灰、黑陶和少量硬質白陶,手工為主,晚期出現輪制,造型較規正。生產工具以磨制石器為主,骨、角、牙器也多而精致。 1973 年臨淄薛家遺址出土紅陶、灰陶等大汶口文化陶器多件。 不確定是因為看了哪本歷史書,就一心想著去看看齊國故城-臨淄,盡管誰也沒有對我提起過它,而且周圍的人都不太熟知。在旅游指南上看到有對齊國故城的介紹,知道它位于山東省淄博市。 臨淄齊國故城是國務院1961年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處在臨淄辛店鎮以北十五華里。 西周初年,周王朝大封宗族勛戚,封姜太公(姜尚)于山東北部地區,建立了齊國。它是周王朝分封下的一個東方諸侯大國,在我國歷史上經歷了西周、春秋和戰國三個歷史階段,臨淄是它的都城。 臨淄是我國早期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自公元前九世紀五十年代姜氏第七代國君獻公由薄姑(今山東桓臺田莊一帶)遷都于此,至公元前221年秦滅齊為止,臨淄作為齊國的都城長達六百三十余年之久。 故城位于今臨淄縣城的西面和北面,北至古城村北,南至西關村南,西依系水(即今泥河),東臨淄河,故名臨淄。 臨淄齊國故城雖然延續時間很長,但仍然是保存較好的我國東周時期的一座大城市,地上地下浩繁的文物古跡,東周墓殉馬坑、齊故城排水道口、孔子聞韶處、桓公臺等十幾處文物景點已向游人開放,被山東省列為“齊文化旅游區”并列入全國旅游專線。說走咱就走啊,一時間估計也找不到同道之人,就獨自一人上路。2-14,23:30 北京-濟南(k101)上鋪,5:09到站;過了十五,居然能買到臥鋪,看來是過了返城高峰了。2-15,06:00 濟南-淄博(大巴),8:00到站;出了火車站,對面就是長途汽車站,真是方便。2-15,08:30 淄博-臨淄,9:30到站; 八點就到了淄博,報攤太少,先買張地圖,然后吃早飯。我下車的地方是在淄博中心區張店區,臨淄是另一個區,先要坐20路車到臨淄,所花近一小時,然后換26路車。我差點坐反了,幸虧車沒來時去了對面汽車站的廁所,出來重新看了下車牌,上了也是那個方向的28路車。到站后售票員問我去哪?我說去這里的歷史博物館,她給我指了前行的方向。我抬頭看到指路牌,在前面一公里處,想想我曾經800米的成績是三分半,這一公里大概十分鐘應該能走到吧。 齊國歷史博物館,門票25元。十點左右,就我一個游人。館里的燈光是感應的,人走近才亮,比較環保,為了不破壞文物,我沒有打閃光燈,以至有些照片光線頗暗。一會來了五六個人,有人講解,俺折回去跟著蹭聽。俺聽他們說是從泰安來的,以前那可是魯國的屬地,也算出國一游,哈哈。其中一女子建議我去青州博物館看看,那里的館藏比這豐富。 唉,走之前的準備工作做得不充分,網上居然有臨淄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導游詞,借來一用,就當重新再游覽一回。強調一下,館內的講解員介紹得很詳細,說得很流利,典故是隨口就來,繪聲繪色,當時覺得很不錯,原來是解說詞背得熟,不過也不易啊。 --------臨淄,是我國古代東方歷史名都。從西周初年姜太公封齊建國,經春秋桓公稱霸,戰國威宣稱雄,開創稷下學宮,倡百家爭鳴,至西晉廢齊,臨淄作為諸侯王國的都城累計 1300 余年。戰國時,臨淄城中 7 萬戶,“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聯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西漢時期,臨淄仍是一個“有戶十萬,市租千金,人眾殷富,鉅于長安”的天下名都。 姜太公、齊桓公、管仲、晏嬰、司馬穰苴、齊威王、孫臏、田單等圣君明主、賢相良將,都曾在這里施展過他們的雄才大略,為齊國歷史,為中華民族的歷史譜寫了輝煌的篇章;為齊文化,為華夏文化增添了燦爛的光彩。 兩千多年過去了,那宏偉華麗的宮室臺榭雖不復存,但齊國故城垣和宮殿臺基依然存在,故城內外還聳立著 150 多座齊王和名士陵墓。齊國故城人為景觀薈萃,文物古跡聞名遐邇,地上地下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文物,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美譽。國家已經采取了多種保護措施,市、區人民政府充分利用齊文化,發展文物旅游事業,建起了既有文物價值,又有觀賞游樂性的文物旅游景點,如仿城堡式的齊國歷史陳列館、東周殉馬館、臨淄石刻藝術館、齊故城排水道口、孔子聞韶處等,形式各異,各具特色。僅從十幾處文物景點便可窺視到泱泱大國之風貌,領略那昔日霸主之雄風。 我們先來看一下齊國歷史博物館。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式的建筑是齊國歷史博物館,是全國十大異型博物館之一。它是以齊國故城大、小相銜接的形式而建,建筑面積 2600 平方米,設有東、南兩個拱形圓門,門楣上嵌有“齊瓊元府”四個金文大字,意思是“收藏陳列齊國精美瑰麗珍寶的第一府地”。其內部裝修取漢代風格,古樸典雅,別具一格,使陳列內容、形式與外部環境、室內氣氛交相輝映,渾然一體。 大家先來看序廳。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齊長城的照片。齊長城是我國最古老的長城之一,修建于公元前 480 年到公元前 500 年左右,它從平陰縣的防門開始,綿延東行,到膠州市小珠山入海,全長一千多里。 序廳的中間聳立著三根直徑為 0.6 米的巨型原木,頂端鑲嵌著對角線為 1.2 米的菱形不銹鋼圖案,粗糙的原木與精致的圖案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寓意深刻。它是齊國歷史博物館的標志物,也是古“齊”字的象征。 序廳的第三大部分是齊國地理位置圖,這是一張春秋時代晚期的齊國地圖,高 3.5 米,寬 6 米,防漢代漆畫制作,古樸典雅,做工精細。齊國地處黃河下游,華北平原的東部,東至黃海、渤海,西至黃河,南到沂水的穆棱,北到無棣,方圓二千余里,疆域占山東省的大部分地區。 接下來我們看先齊時期展廳。先齊時期陳列內容為五大部分, 15 個展廳,既突出了歷史,又突出了文物,形成了齊國歷史陳列序列。下面我們先從先齊時期看起。 在齊國還沒有建立之前,在臨淄周圍已形成了豐富的古文化,目前發現最早的是后李文化,因為是 1990 年在臨淄后李官莊發現的,所以叫后李文化,距今 8300----7300 年,它是早于北辛文化千余年的一種文化。這些文物都是從后李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主要特點是造型古樸,質地松軟,以夾砂紅陶為主,紅褐色占絕大多數。生產工具多為蚌器,石器少見。 大汶口文化是由北辛文化發展而來, 1959 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泰安大汶口而得名,距今 6500 年 --4500 年,社會已進入父權制。陶器以紅陶為主,也有灰、黑陶和少量硬質白陶,手工為主,晚期出現輪制,造型較規正。生產工具以磨制石器為主,骨、角、牙器也多而精致。 1973 年臨淄薛家遺址出土紅陶、灰陶等大汶口文化陶器多件。 以后,大汶口文化又過渡到了龍山文化,這個場景就是龍山文化時期齊地的先民們在生產和生活時的情景。下面我們詳細了解一下龍山文化。請大家繼續參觀。 龍山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一種文化。 1928 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所以稱龍山文化,距今 4500 年 --3900 年。臨淄地區已經發現了 12 處龍山文化遺址,其中最大的是桐林田旺遺址,面積 50 萬平方米。這幅照片就是遺址的地層剖面圖,上面劃分的層次分別代表不同時期的文化層。陶器以灰陶為主,黑陶次之,紅陶和白陶極少。黑陶中有一種薄而有光澤的“蛋殼陶”,象這種“薄如紙,明如鏡,黑如漆”的黑陶,顯示了先民的制陶工藝的精美絕倫,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這一件叫做陶甗,是一種炊具。上半部可以蒸飯,叫做甑,下半部可以燒水,叫鬲,中間細腰內有孔往上透蒸汽。通高 115 厘米。一次蒸煮的飯食可供十幾個人同時用餐,反映了父系大家族的昌盛。 岳石文化是晚于龍山文化而早于商代文化的一種文化,得名于平度岳石遺址,距今 3900 年 --3600 年,即處于夏代紀年之內,即有其器物形制上的共同特征,又各自顯示出不同的地方色彩;使新石器文化與青銅文化有機的聯系起來。臨淄地區出土的方孔石鏟是岳石文化的代表器物。 商部落本是東夷族的一支,其早期活動范圍大多數都在今山東境內。商代農業比較發達,已用多種谷類釀酒。手工業已能鑄造精美的青銅器和燒制白陶。交換也比較擴大,出現了規模較大的城市。齊故城遺址及其周圍出土的銅戈、玉戈、陶鬲等,說明齊都是建立在商代遺址上。 3 、西周時期 周滅商以后,姜太公以首功,被封到營丘建立了齊國。姜太公,名尚,字子牙,炎帝后裔,東海人。先祖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 ,受封于呂地,所以又稱呂尚。姜太公死后,是返祖而葬的,后來齊地人民為懷念他的功德,把他的衣帽葬在這里,稱“太公衣冠冢”。 周武王把齊地封賞給了姜太公。太公率眾人去自己的封國,半路上住在一起有人說:“我聽說時機難得而易失,這些客人睡的這樣安逸,恐怕就沒有去封國就任的心”。太公聽后,便連夜穿衣上路,姜太公黎明趕到了齊營丘,正遇上萊侯率兵攻打,與太公爭國。經過一場激烈的爭奪戰,打敗萊夷,太公才在營丘安定下來。 姜太公封齊建國后,以尊賢尚功,富民強國為立國之本,興開放務實之政,求富民強國之效。所采取的治國方略主要有三條:第一,簡化君臣之禮,順其當地風俗,平易近民,所以他到齊國僅 5 個月,就初步奠定了開國主政的大基業。當周天子十分驚訝地問他,怎么如此之快時,姜太公胸有成竹,微笑作答:“簡其君臣禮,從其俗也”。第二,推行調理陰陽,治國安邦之術,尊崇賢智,獎賞有功的任人唯賢的政策。第三,開放工業、商業,發展漁業、鹽業優勢,同時勸勉婦女做工,發展手工業,所以人和物都聚集到齊國來,使齊國很快成為“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衽而往朝”,這就說,當時齊國的衣飾鞋帽領導著周朝個諸侯國的服裝新潮流。難怪到了西漢,皇家貴族還要在這里專門設立制作春夏秋冬三季服裝的“三服官”呢。 姜太公的五世孫哀公,因受紀侯的誣陷而被周夷王烹死,他的弟弟胡公遷都薄姑(今博興縣境內)。哀公的同母少弟山,率營丘人攻殺胡公而自立,就是齊獻公。公元前 859 年齊獻公復都營丘,因臨淄水而更名臨淄。 臨淄齊國故城遺址分布圖(電動圖表)。 齊國興建國都時,地理位置是經過周密考慮和科學安排的,它利用系水、淄水作為西、東天然屏障,又在大、小城南北墻,挖護城河,使水系相連,四面環繞,構成了一完整的排水網絡。使這個具有 7 萬戶,達 30 多萬人口的繁華城市內的廢水、積水得以順利排出,即使大雨滂沱也安然無恙。這是位于齊故城西北部的一處排水道口,如此既能排水,又能御敵的科學建筑,是世界同時代古城排水系統建筑史上所僅見的。 4 、春秋時期 公元前 686 年,齊國內亂,襄公被殺,國內無君。逃往國外避難的公子糾和小白,于公元前 685 年,分別率兵從魯國和莒國日夜兼程奔赴齊都,以求繼承王位。不料途中相遇被輔佐哥哥的管仲一箭射中,險些喪了性命。 后來,大難不死的公子小白終于繼承了王位,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齊桓公。本來他想殺掉管仲,報一箭之仇。但是他卻能聽取勸告,捐棄前嫌,沐浴更衣,親自迎接滿腹經綸、治國有方的管仲,并拜為丞相。從此兩個人攜手共進,于是就有了著名的“桓管改革”,也因此成就了一匡天下的宏圖大業。 姜子牙在建立齊國時帶來的舒張、達觀的國風,自由、開朗的民風,終于為齊國后來的稱霸春秋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不過,真正給齊國帶來盛世雄風的還是他,這位長眠在牛山的一代賢相 --- 管仲。 管仲臨危受命,輔政 40 年,殫精竭慮。公元前 685 年,出任宰相時,正面臨著一個充滿動蕩和白廢待興的局面。管仲上臺后,立刻治理整頓,穩定局勢。首先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發展生產,通漁鹽之利,興山林、海河、農工之業,壯大經濟,增強國力。其次鑄行貨幣,繁榮商業,打開關禁,降低關稅,不搞地區封鎖。齊國規定,帶 4 馬 1 車來的商人,免費吃飯;帶 12 匹馬 3 輛車的既免費吃飯又免費供給飼料;帶 20 匹馬 5 輛車的除上述條件外,還專門配備 5 個俑役人員,以供使喚。一時到齊國作買賣搞貿易的人,竟“歸之若流水!”大家看這邊陳列的便是當時流通的貨幣 --- 齊刀幣。管仲改革的第三點是相地衰征。把土地分給農民,根據土地的肥瘦決定加減稅收,休養生息。“養桑麻,育六畜”,“通貨積財”,結果贏得了民富國強,社會穩定。第四,在軍事上“作內政而寄軍令”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在外交上,反對“遠交近攻”,主張首先要與自己相鄰國家建立睦鄰關系,保持一個和平的環境。第五,實行“三選法”,舉賢任能。所謂三選,就是先由基層推薦,再試聘官職,加以政績考核,最后由最高當局下基層考察確定,認為合格者委以重任。即便是通過了三選,也不是終身制,期間還要經過多次的考核,發現問題隨時罷免。古齊國法律規定,如果有人出于私心,有賢不報,泯滅人才,一旦發現,就犯了忌賢妒能,有賢不讓的罪。重者,可開刀問斬!不用人才就是對國家犯罪,這恐怕是在古今中外的法律上都是首創吧。桓管改革,短短幾十年,齊國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郭沫若先生曾經這樣充滿熱情地寫道:“齊桓公稱霸,并不是僅僅由于產生了一位特殊的政治家管仲,而是由于這位特殊的政治家找到了使國富民強的基本要素”。這個基本要素就是“不圄現狀,勇于改革”。 5 、韶樂廳 齊桓公在位 43 年,死后,五公子爭位引起了連年戰亂,齊國喪失了霸主地位。至 25 代國君齊景公在位時,齊國出了一位其貌不揚、身材矮小,被人譏諷為“東夷之子”的賢相晏嬰。晏嬰字仲,謚號平,又稱晏平仲,世稱晏子。今山東高密人,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事齊靈、莊、景三公,為景公相。敢于犯顏直諫,糾正國君的錯誤;提倡節儉并且自己能身體力行。下面我給大家講幾個關于晏嬰的小故事: 1 、智諫省刑。因景公濫用刖刑,無數人被割砍去了腳,使臨淄城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十分奇怪的現象,鞋子很便宜,都賣不出去,假腳很貴,卻買不到,叫做“踴貴履賤”。晏嬰借景公為他遷府之機,機智地向景公進諫,省去了刖刑。 2 、賑濟災民。由于齊景公“好治宮室、聚狗馬、奢侈、厚賦重刑”而出現了人民勞動所得公室征去三分之二,只剩下三分之一供老小食用。國庫的糧食腐爛生蟲而老百姓受災凍餓而死。一年臨淄連降幾天大雨,晏嬰先把自己家中糧食分給災民,三次進諫景公開倉濟民。 3 、力行廉潔。晏嬰身為三朝宰相,竟始終過著清貧生活,穿粗衣,吃粗糧,居陋室,騎劣馬,景公給他新房,他拒絕搬遷,給他金銀裘皮、好車好馬,他堅辭不受,景公見他的妻子又老又丑,把女兒賜給他,晏嬰更是婉言謝絕。晏子拒賜成為千古美談。也許正是這樣高尚的品格,才使后來的司馬遷發出這樣的感慨:“假如晏子還活著,我就是為他執鞭駕馬,也是心向往之啊!” 由于齊國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為音樂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環境。那時,“臨淄甚富其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音樂演奏水平之高,莫過于樂舞《韶》。清代嘉慶年間在齊國故城東南郊挖掘出了《孔子聞韶處》的石碑和數枚石罄。在公元前 500 多年,魯國發生了內亂, 35 歲的孔子來到齊國,耳聞目睹了韶樂的演奏。一向崇尚音樂的他,被高超的演奏,美妙的音樂所陶醉。連連稱嘆“盡美矣,又善也”,竟然三個月吃不出肉的滋味。所以留下了“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 6 、戰國時期 姜太公建立齊國,傳了 31 代,稱為姜齊,到齊康公時,姜齊的勢力逐步被田氏所取代,田氏取代姜齊是經過長期的反復斗爭而取得的。這場斗爭,實質上是春秋戰國時期新興的地主勢力與奴隸主勢力斗爭的一個縮影。它表明新興地主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在齊國取得了政權。從此,中原主要國家都進入了封建社會。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成為春秋與戰國時代歷史分期的標志。 介紹壁畫:取得民心,權歸田氏,外和諸侯,列為諸侯。 今天的中國人恐怕沒有多少人知道齊威王是誰,但是他說過的那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話,卻幾乎家喻戶曉。 威王的威,是威風凜凜的威,但他在接掌政權時,卻沒有什么威風,只有危機與危險。他后來的所作所為證明,他的確是戰國時期齊國中興之君。齊威王中興齊國的訣竅,雖然仍然是革新,是改革,但這種革新與改革,已經與開國之君不同,它的關鍵首先是消除腐敗,是治理已經積重太深的官場衙門。 一天,齊威王召來幾十名大臣,論功行賞。他對即墨大夫說:“你那里地種得好,人民也富,社會安寧,只是因為不太會搞賄賂,所以才沒有人在我面前說你的好話。今天,我卻偏要封你為萬戶侯!”他對另一位阿邑大夫疾言厲色地說:“天天有人在我耳朵里灌你的好話,可是你那里卻是田野荒蕪,人們受餓,像這樣的貪官留著何用!”說罷,就讓人們把阿大夫扔進湯水沸騰的巨鼎。這就是著名的烹阿大夫的故事。 扶正祛邪,懲治貪官,使民風大振,從此齊國便從亂到治,成為戰國時代唯一能與秦國抗衡具有統一中國實力的泱泱大國,如果不是齊威王之后的末代昏君好大喜功,舉措失當,失去了機遇,誰又能說,統一中國的事業不會落在齊國的肩上呢? 這條密林遮天的古道,就是小學教科書和我們的軍事家們常翻的軍事著作中記載的馬陵道。這條古道,至今還在默默地向人們稱頌著一位杰出的戰神,他就是“東方兵圣”孫武的后代,齊國的軍師孫臏。他的兵書和他的祖先的兵書被歷代兵家奉為兵學圣典或武經,也被現代的外國人稱為“古代中國在管理思想上的光輝貢獻”。 這是孫臏指揮的兩大戰役: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電動圖表及電視錄相)。 這里是根據歷史資料制作的模型,展示了齊國的國都臨淄城的一角。請大家看后上方:“臨淄之中七萬戶 ...... 。”意思是說:“那時的齊城大街上,各種店鋪鱗次櫛比,車水馬龍,川流不息 ...... ,來往行人熙熙攘攘,肩挨著肩,腳碰腳;人們把衣襟連起來,就象圍帳,舉起袖子可以連成幕布,如果大家都把汗水一灑,簡直就像下雨一樣呵!” 這是出土的建筑材料,從這些建筑瓦當里,人們看到的是拙樸可愛的圖案,是極富有生命力的樹木和動物,是東方美術史上最為強調的對稱美。 戰國時代,各國爭雄,動蕩不寧,當時不管是哪個國家的政治家們,要成偉業,只有招攬人才。于是在這里,出現了中國古代的一個社會科學院,中國古代最大學術論壇 --- 稷下學宮!在這個龐大的學術文化中心,容納過諸子百家幾乎所有學派的代表。荀子在這里經天緯地,闡發著他樸素的唯物主義;孟子在這里縱論歷代興亡,展示著儒家“亞圣”的風姿, ...... 。稷下學宮的學士們不擔任實際職務,卻可議論時政,著書立說,有時,還充當使者,受命齊王,到各地游說,以出世的熱情投入到為齊國爭霸的入世的事業中。 稷下學士鄒忌一次為齊威王彈琴,齊威王準備洗耳恭聽。誰料鄒忌卻滔滔不絕地只講琴譜不彈琴,齊威王忍不住要發作,鄒忌緩緩地說:“大王,你多年不修國政,不就像拿著齊國的大琴不彈一樣嗎?” 而當又一次鄒忌告訴齊威王他與徐公比美的故事以后,齊威王羞愧難當,猛被驚醒,當即頒布一個三賞令:能當面說出寡人過失的,給一等獎;能寫出書面意見指出寡人錯誤的給二等獎;即便不是當面,而是在大庭廣眾面前表達對我的意見,傳到我耳朵里,也要給三等獎。廣積人才,就要廣開言路,沒有言路,就等于斷了人才之路。 下面請觀看電影:稷下論壇。 文物介紹(略)。 7 、火牛陣廳 公元前 284 年,燕國聯合了五國的兵力攻打齊國,半年的時間,攻破齊國 70 座城池,只剩下莒城和即墨城沒攻下,齊國危在旦夕。這時,一個資淺名微的小官吏田單臨危受命,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他組織軍民團結抗敵,堅守即墨。為擊破圍城的燕軍,他馴集了幾千頭壯牛,牛角綁上尖刀,牛尾捆上蘆葦,身披五彩龍紋衣,趁著天黑,點燃了牛尾巴上的蘆葦。同時五千名將士化妝成神頭鬼面,一起沖出,好一個鬼神莫測的火牛陣,殺退敵人百萬兵。接著,他又乘勝追擊,驅逐燕兵一舉復國。但是,經過這場戰爭,齊國元氣大傷,加上以后的幾位君主執行孤立自保政策,秦攻魏、滅趙、燕等國,齊均不救,秦滅五國之后,于公元前 221 年攻破臨淄。齊國 800 年基業,至此并入了一統的秦。8 、秦漢時期 秦統一天下,實行郡縣制。秦始皇 26 年在齊置齊郡,治臨淄。西漢,高祖 6 年(公元前 201 年)再建齊國,把他的大兒子劉肥封為齊王,臨淄再為漢代齊國都城。 西漢時期,齊臨淄有戶十萬,“市租千金,人眾殷富,鉅于長安,非天子親弟愛子不得王此。”意思是說:不是天子的親弟弟或愛子是不能在臨淄作王的。 文物介紹(略) 最后讓我們來了解一位勇士 --- 田橫 在齊國滅亡以后,田橫曾起兵重建齊國,楚漢爭戰中自立為王,不久為漢軍打敗。漢朝建立,率領殘部五百余人逃亡到海島,漢高祖命他到洛陽,被迫前往,因不愿稱臣于漢,于途中自殺,留居海島的五百將士聞訊后,也全部自殺。這是一個非常悲壯的故事。 在《史記 . 田(譫)列傳》中太史公說:“士田橫節操高尚,賓容仰慕他的高文而愿意隨他去死,這難道不是賢能的人嗎?我根據事實把他的事跡記錄在這里,但是非常可惜,當時沒有善于繪畫的人,沒有把他的容貌和業績畫下來 ...... ”。事隔二千年以后,我國著名的繪畫大師徐悲鴻先生,看了這段英勇悲壯的事跡后,感慨萬千,憤然命筆,創作了這幅大型油畫,田橫五百義士。因為這幅畫作于抗日戰爭時期,也就是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奮力抗爭的堅強精神。 周朝八百年,齊國八百載,輝煌的齊國歷史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燦爛的齊國文化。就是這塊土地,它剪裁時空,呼吸寒暑,揚棄風雨,吞吐古今。三千多年中,它不但沒有沉淪,反而在涌動的改革潮中,獲得了一個三千歲不老的青春! 齊國是戰國時代唯一能與秦國抗衡具有統一中國實力的泱泱大國,如果不是齊威王之后的末代昏君執行孤立自保政策,秦攻魏、滅趙、燕等國,齊均不救,舉措失當,失去了機遇,誰又能說,統一中國的事業不會落在齊國的肩上呢?秦滅五國之后,于公元前 221 年攻破臨淄。齊國 800 年基業,至此并入了一統的秦。我想我也許因著一直要去秦國,所以才先到這里的吧。出了博物館,我打算去東周殉馬坑,門口的指示牌標著往北4500米,附近也看不到有車站,在路口等出租車等了近二十分鐘,我甚至想不會是這里沒出租車吧,找個摩托車送我過去算了。終于等來了一輛富康,往北去,開闊的土地上都是一排排的大棚。好似在一村落里找到那處所在,門面很小,雜在居民的院落之中。這偏僻地方怕回去時等不到車,便讓司機在門口等我。 在齊國故城郭城東北部淄河西岸,現在的河崖頭村西,有一處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貴族墓地,已發現大、中型墓二十余座。其中有一座殉馬墓,墓室夯筑而成,東西二十三米多,南北二十六米余,有寬闊的南墓道,槨室是用自然石塊砌成。墓在古時被盜掘多次,根據殘存的各類器物的陶片推斷,屬春秋晚期。 在墓的東、西、北三面有一“門”形殉馬坑,三面相連全長215米,寬為五米。坑內殉馬由西南端開始,按順時針方向成兩行排列,馬頭向外,昂首側臥,作奔跑狀,井然有序,氣勢雄偉壯觀,經鑒定,馬是被處死后經人工排列而成。一九六四年清理了北面五十四米,殉馬一百四十五匹。一九七二年又發掘了西面南端三十米,殉馬八十三匹。按排列密度推算,全部殉馬當在六百匹上下。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前所未見。文物考古部門考證認為其墓主人為景公杵臼。齊雖為大國,君主死后殉葬如此眾多的壯馬,也不能不使人驚訝。齊景公,公元前五四七年至前四九0年在位,是繼姜太公后第25代國君,在晏嬰的輔佐之下,在位58年,是齊國執政最長的一位國君。“好治宮室,聚狗馬”,《淪語.季氏》也有“齊景公曾有馬千駟”的記載。想想這里怎么這么好,一個游客也配有專人講解,原來收的20元里有十元是講解費,是俺自己不仔細。聽導游說,剛出土時馬骨是白色的,而現在看到的都是水泥色的了,為保護殉馬,只展出北面的一部分,上面有玻璃罩著,拍攝效果不佳。想想秦始皇不過陪葬了些陶俑陶馬陶車,而這齊景公居然陪葬了這么些真馬,而且都是特意挑選出來健壯的馬,據說都是蒙古馬,所幸沒有人陪葬這許多健壯人士,但并非沒有陪葬人的。 郎家莊東周殉人墓 位于臨淄區齊都鎮郎家莊東側,北距齊城南城墻半公里左右,系一無名冢。? 原有高大封土堆,后因長期取土,已夷為平地。1971~1972年省博物館對此墓進行了發掘,墓壙南北長21米,東西寬19.5米,深6米。主室位于墓壙正中偏南處,用天然巨石壘成,并以卵石填塞縫隙。此墓共發現殉人26個,在主墓周圍有陪葬坑17個,每坑1人,經對所遺骨骼鑒定,均為青壯年女性。另有9名全被肢解后打在封土之內,可能是殺殉的奴隸。殉狗8只。出土隨葬器物1000余件,包括銅器、陶器、漆器及玉石、骨、玻璃等制成的飾品、絲麻織物和鐵削2件。現藏省博物館和齊故城博物館。? 據出土器物組合、器形特征及紋飾判斷,其年代當在春秋戰國之際 。墓近齊故城,規模巨大,隨葬品豐富,又有大批殉人,可以肯定墓主人是齊卿大夫一級的貴族。在齊都臨淄周圍幾十里的地面上,大約分布著150多座古墓,被稱為“臨淄墓群”。古墓的年代上起春秋中后期,下迄秦漢。墓主有國君、王侯、貴族、大夫、將軍、名士等。墓的形制多為高大的封土墓,狀如山丘。著名的有晏嬰冢、三士冢、管仲墓等。此地墓葬隨處可見,就不去特意參拜了。門口停車場收了五元的停車費,不便宜。接下來去中國古車博物館,聽說是建設濟青高速的時候無意中挖掘出的春秋殉馬車。一路向南,路過了淄川,很大的一座橋,但橋下是早就沒水了。很大的四個展廳,我進去的時候走出來一游客(老頭),聽說是從東營來的。門口售票的賣完票然后進去給我開燈,指導我上下樓參觀,沒有講解。如果我先來這里,就可以不去看東周的殉馬坑了。這里的殉馬車沒有被玻璃罩著,我拍了不少像,依然沒有打閃光燈。還是要尊重文物的,盡管沒有人看管。臨淄中國古車博物館,坐落在后李文化遺址上,是當代中國首家最系統、最完整、以車馬遺志與文物陳列融為一體的博物館。該館包括春秋殉馬車展廳和中國古車陳列展廳兩部分:后李春秋殉車馬、規模之大、配套之齊全、馬飾之精美、為當代全國之冠、列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該館內容集中國古車研究成果之大成,充分展示了我國車乘的悠久歷史和造車技術在世界車輛發展史上的領先地位。該館位于濟青高速公路126公里處,兩側并設有大型停車場,交通十分方便。原計劃還有一處蒲松齡故居,看地圖在淄川區,怕趕不上回濟南的車,所以放棄了。三館的門票共計70元,最后出租車送我到高速汽車站,車費共67元,這里出租車起步價5元,不知司機有沒有繞路,這里的旅游和別處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就算支持了當地的旅游業吧。在等車的時候看到高速上有塊廣告牌“齊國故都,石化名城,足球起源地 臨淄”,算做結語。
關鍵字: 國務院 山東省 旅游指南 而且 辛店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