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林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將他葬在魯城北泅水之上,開始“墓而不墳。從秦漢時始筑墳,南北朝時植樹六百株,宋宣和年間造石儀,元至順二年(1331年)建林墻筑林門,明洪武十年(1377 年)、永樂年間兩次擴大孔林,明弘治年間修駐蹕亭和享殿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將孔林擴大為三千畝,雍正八年(1730 年)大修孔林,重修了各種門坊。 孔林作為一個氏族的墓地,兩千年內沒有間斷,是研究喪葬風俗演變的絕好典型。
middot;神道middot; 從曲阜舊城北門通孔林的大道,名叫“神道。孔氏家族的人死了,都可以埋葬在孔林里。送葬時沿著神道進入孔林。 神道兩邊,古柏夾峙,道路上有一座“萬古長春石坊,坊之旁有方亭,立“大成至圣先師孔子神道碑。這一條過去只有送葬和祭把才有人走過的古道,如今已成了旅游的“熱線,人來車往,終日不絕。其中新興起的仿古旅游馬車,由身著古裝的車夫,趕著馬車拉著游人走過神道,別有一番情趣。middot;林門與林門會middot; 神道的盡頭是孔林大門,俗稱“大林門。門前有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情代的多層斗拱木制牌坊,正中有“至圣林三個金字。進入孔林大門,通過甬道,前面有一洞深逢的拱門,拱門上方刻石匾“至圣林。 每年清明節與農歷十月一日,這里有傳統的林問古會。傳說明永樂二十年(1422 年)初建林門,各地孔氏后裔,凡到孔林上墳的都要出入林門。由于孔林祭典儀式隆重,不僅各地孔姓來上墳的人不斷增加,當地和外地來觀看祭典的人也越來越多。路遠的當天不能回家,周圍便興起了茶水、小吃、旅店等臨時服務行當。以后又有打漁鼓、說書的活動加入進來,漸漸地每年清明和十月一日掃墓的日子便形成了例行的傳統古會,俗稱“林門會。 林門會會期最初只有一天,后來延至三到五天,趕會的內容重在買賣,會上貨物俱全,小吃極多,只有騾馬不得上市,這是為了表示對孔于的尊敬。其他演劇、馬戲、說唱都在會上設場,到會人數一般有十萬之眾,盛時二三十萬,有“全國第一大會之說。會場從前在林門兩側與神道兩側,近年恢復的林門會,為保護林道古樹,遷在城東關舉行。 另據孔德懋回憶,當年春節以后,也有一次林門會,因為主要是賣曲阜當地產的紙花和絨花,所以也叫“花市。
middot;甬道石雕middot; 進入孔林,雨道兩旁有許多石雕,依傳統風俗解釋,它們各有名字,各有用處。有一對石獸名叫文豹(亦稱麒麟)。傳說他們性情溫順,笑容可掬,和藹可親。孔于讀書時,它們侍立兩旁作陪,還能捧書、研墨。另一對石獸名角端(又稱獬豸)。頭上長一只角,匍伏在地。傳說它們的本領極大,通幽明之事,懂八方語言。孔子周游列國時,由它拉車,既是很好的謀士,又是很好的翻譯。 有一對望柱,它們與孔林中的石雕華表有明顯的區別。望柱與華表的形狀都是石柱,但華表中間掛云朵,望柱卻直插云端。兩種石雕的作用倒是一致的,都象征著通往天門,是亡靈升天的必由之路。 一對石人,一文一武,分別稱為“文翁仲與“武翁仲。相傳,翁仲本來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員武將,本姓阮,身長一丈三尺,異于常人。秦始皇命他出征匈奴,作戰十分英勇,所向披靡。死后鑄像立于咸陽宮司馬門外。此后便通稱銅像與石像為“翁仲,用來守墓多雕文武二翁仲。現在,翁仲成了墓前石人的專名。
middot;孔子墓攜子抱孫middot;
在孔林中,孔子祖孫三代的墳墓葬為一組,成“品字形,孔子、孔鯉的墓在后(孔子墓在右,孔鯉墓在左),孔極墓在孔子、孔鯉墓前方。這種墓葬形式俗稱“攜子抱孫,意思是,孔子領著兒子孔鯉,抱著孫子孔
關鍵字: 和藹可親 咸陽宮 必由之路 所向披靡 笑容可掬 越來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