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宮
太清宮亦稱下宮,位于嶗山東南部下宮灣畔,前臨浩海,背后依七峰,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有“小江南之稱。據《太清宮志》載,此宮始建于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唐昭宗天佑元年經道士李哲玄增修后,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初具規模。五代時期后唐莊宗同光二年(公元924年),道人劉若拙自蜀來嶗山太清宮,自修一庵,供奉老子像。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敕封劉若拙為華蓋真人,撥款重修太清宮。金代,全真道進入嶗山,邱處機曾兩次來此講經布道,留下詩文碑刻多處。其師兄劉處玄則常駐太清宮,許多道士皆入其門下,后來形成了尊劉為祖師的“隨山派,嶗山也就成了全真道的祖庭之一。元末明初,著名道士張三豐自青州云門山來嶗山修道,留有張仙塔、邋遢石等遺跡。太清宮在明萬歷(573-1619)年間傾圮,憨山(德清)和尚于宮前建海印寺,寺旋毀,后復建此宮,并有擴大。現存的太清宮,大體是這一時期的建筑。太清宮共分三個獨立院落,一百五十多間殿宇,每個院落都有獨立的圍墻,單開山門。東南院是三官殿,殿內塑有天、地、水三官以及真武、雷神等神像。院內有紫薇、銀杏、牡丹、耐冬等花木。特別是正殿前院的兩棵干粗合抱的耐冬(山茶花),一棵開紅花,一棵開白花,每逢冬盡春臨之際,拳頭的花朵開滿枝頭,紅的火紅,白的雪白,花期持續三個月。據說這兩棵耐冬,是明永樂年間道士張三豐從海島上移植于此。清朝時蒲松齡曾寓居于此,宮內奇形怪狀的古樹和悠遠的氛圍觸動了他的靈感,寫下《絳雪》、《嶗山道士》等聊齋名篇,現存有寫書亭等遺跡可供瞻仰。三官殿前的一株山茶,高8.5米,干圍1.78米,樹齡約700年,為世界少見的大山茶。寒冬季節,滿樹綠葉滴翠,紅花嬌艷,猶如落下一層絳雪。宮中原有白牡丹,高及屋檐。當年蒲松齡寓于此,與牡丹、山茶相對,孕育出優美神話故事《香玉》,寫白牡丹和紅山茶變成美麗的女子,與一位書生相戀的故事,為《聊齋志異》中的佳作。
關鍵字: 三官殿 全真道 太清宮 奇形怪狀 山茶花 神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