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賓館
總督官邸始建于1905年7月,1907年7月竣工,當年10月德國駐膠澳總督特魯伯始入住其中。其繼任者瓦爾代克亦在此居住至1914年。這座建筑物原為德國駐青島殖民地最高軍政首腦總督的住所,故稱之為“總督官邸。1934年改稱迎賓館,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成為接待國家領導人和外國貴賓的重要場所。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其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5月1日起,不再作為賓館使用,開始以博物館形式接待海內外觀眾。總督官邸的創建是德國占領青島后一項重大舉措,顯示了德國殖民者的勃勃野心。官邸處于信號山半山坡上,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幽雅,建筑設計師為德國人拉查路維茨,建筑總監為施特拉塞爾,工程耗資不低于四十五萬金馬克。建筑面積四千余平方米,主體高三十余米。部分外墻飾以花崗巖做裝飾,石料加工粗撲,正門墻上由淡綠色、淡灰色花崗巖石組成光芒四射的太陽紋飾,墻角伸出一根粗大的石柱,由之引出的“錨鏈環系于太陽四周,以石料鑿成帆結作裝飾,在波浪飾檐頭上伸出一支諾曼底龍頭。窄小的園拱窗壁下鑲有精雕的石制窗飾。米紅色簡瓦、藍色魚鱗瓦、綠色牛舌瓦鋪設樓頂,使大樓更加精美別致。建筑主體為四層,共有大小房間30個,其中主要房間13個。在房間互相貫通,但又各成一體。樓內裝飾陳設異常華麗:銅制燈具、彩瓷鑲嵌壁爐、雕花的天花板造型各異。“人字型地板、光亮潔凈的水晶壁鏡、銅條鑲嵌的木質家具完好如新。內藏1876年德國生產鋼琴世界無幾,大型水晶紫銅吊燈似花苞待放,仿佛置身于富麗堂皇的宮殿內。1957年毛澤東主席曾在此度夏并于周恩來、鄧小平等在此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作為“德國建筑藝術在中國的最高代表,這幢氣勢雄偉的建筑是德國威廉時代典型建筑格調與青年風格派手法相結合的范例,創造性的包容了多種建筑藝術語言和東西方的文化理念。它記載了歷史同時又超越了自身的歷史,成為青島歷史文化名城的顯赫載體和二十世紀人類建筑藝術的經典象征。
關鍵字: 光芒四射 建筑藝術 建筑面積 淡綠色 花崗巖石 迎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