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寺
華嚴寺坐落于嶗山東麓,依山面海,風景秀麗,是嶗山規模最大的佛寺。華嚴寺原是即墨城“準提庵之下院,原名“華嚴庵,亦稱“華嚴禪院。1931年沈鴻烈任青島市市長時贈匾,始稱“華嚴寺,屬禪宗的臨濟派。華嚴寺是明崇禎監察御史黃宗昌罷歸后出資籌建的,后毀于兵亂。后世之華嚴寺,是清順治九年(1652年)黃宗昌之子黃坦繼父志施捐出資,由即墨準提庵和尚慈沾鳩工建成大殿,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增建了前樓,歷經30余年始全部竣工。華嚴寺占地面積約4 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 500平方米。清乾隆年間,后殿及客房、祖堂遭火災焚毀殆盡,和尚源洽乃赴江南募化重修。“文化大革命前夕,華嚴寺建筑有:正殿3間,后殿3間,前后東西配殿共16間,藏經閣3間,閣右旁為彌陀閣3間,右樓房6間,僧舍16間,客堂5間。山門外右旁有塔院,前有齋堂3間,放生池1個,塔院內有1座七級磚塔,系華嚴寺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師的藏骨塔;與磚塔相對的是1座石塔,系第二代住持善和的藏骨塔。相傳善和是農民起義領袖于七。棲霞縣反清義士于七起義失敗后,潛來嶗山華嚴寺,得到慈沾大師的掩護。慈沾用沸水給于七毀面,偽裝麻瘋僧人,瞞過清兵搜捕。而后于七拜慈沾為師,皈依佛門,法名“善和。慈沾死后,善和為華嚴寺第二代住持,康熙十一年(1672年)病故。華嚴寺系私建廟宇,民國時期,廟上時有駐軍。1935年由沈鴻烈倡議組成“釋道聯合會,由華嚴寺、太清宮、明道觀、白云洞等11個寺觀道長、住持組成,蓮橋任會長。任務是處理各寺廟一切事宜,研究各廟教務及加強聯系,并處理與村民之糾紛。抗日戰爭爆發后,國民黨青島保安隊于1937年將該會改組,名“釋道研究會,華嚴寺和尚法舟任副會長,不久即改任會長。青島解放后,華嚴寺由知客圣
關鍵字: 華嚴寺 國民黨 白云洞 研究會 研究各 面積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