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故居
蒲松齡故居位于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蒲松齡(1640-1715年),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出生于公元1640年,卒于1715年,終年76歲。蒲松齡一生屢試不第,貧困潦倒,后人用八個字概括了他的一生:讀書、教書、著書、科考。蒲松齡出生在一個普通的文人家庭,由于家道中落,請不起教書先生,便跟隨著自己的父親讀書。他自幼聰慧過人,讀書過目不忘。應父母之命18歲完婚。19歲初應童子試,童子試就是考秀才,最后以縣、府、道三試第一名的成績考中秀才。文章深受當時山東著名學者施愚山先生的賞識,一時名聲大振。為了求取功名,實現理想,20歲的蒲松齡與同鄉好友李友梅、王鹿瞻、張歷友共結“郢中詩社,潛心治學。現在淄川的留仙湖、般陽河等地就是他們當年經常活動的地方。25歲時蒲家因妯娌不合,兄弟分家,蒲松齡只分得“農場老屋三間,曠無四壁,生活陷入困境。迫于生計,31歲時,應好友孫蕙的邀請,到江蘇寶應為知縣孫蕙做幕賓。那段時間蒲松齡開闊了眼界,寫下了不少詩文,但也飽嘗了寄人籬下之苦,加上思鄉心切,第二年便辭幕還鄉。他在家鄉教書、著書的同時,并沒有放棄考取功名的欲望,曾多次應考。直到71歲的古稀之年,才授例成為“歲貢生。蒲松齡故居院落坐北朝南,前后四進,西有側院,院內月門花墻,錯落有致,山石水池,相映成趣。北院的三間正房就是著名的“聊齋,這座農家小院是蒲松齡當年居住的地方。正房的東西方向各有兩間廂房,是典型的北方農家建筑。蒲松齡故居在蒲松齡去世后一直由他的后人居住,后因故被毀,房主出走東北遼寧,這是五十年代重新修復的。走進正房內,您可以看到蒲松齡的畫像,這是蒲松齡74歲時,他的小兒子蒲筠請居住在濟南的著名畫師朱湘鱗畫的。畫像上還有蒲松齡的親筆題字。畫像兩旁懸掛的是現代著名學者郭沫若先生于1962年題寫的對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西面則是蒲松齡先生的會客室,這里有他當年用過的坐榻,客室中間擺放的小矮桌,可以盤腿而坐,當年蒲先生就是在這里會客、聊天的。南窗下還有先生用過的書桌、硯臺,它們看上去簡樸而平凡,卻仿佛能告訴我們先生滿腹才華和懷才不遇,以及他的落魄與執著。東側是蒲先生的臥室,1715年正月二十二,蒲翁就在這個炕上“倚窗危坐而卒,炕頭上擺放著一盞錫臺燈,是蒲翁墓里出土的。蒲松齡坎坷的遭遇,貧困的生活,使他同勞動人民有著密切的聯系。他把長期積累和搜集的民間傳說,經過精心地創作,寫出了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在著作展室里陳放的是蒲松齡一生的著作。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四卷、詩集六卷、雜著五冊、戲三出、通俗俚曲十四種,共洋洋200萬卷。蒲松齡生前家貧,所以《聊齋志異》沒有刊行,最初一直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傳。《聊齋志異》最早的刊印本是乾隆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66年)出版的“青柯亭初雕本,那時蒲松齡已經去世57年了。《聊齋志異》后來被改編成諸多戲曲、影視作品等。蒲翁晚年還創作了另一種題材的文學作品,這就是俚曲,作品使用的是當地方言,代表作就是今天家喻戶曉的“墻頭記等。在聊齋正房的后面,有6間書畫展室。展室里陳列出了中外蒲氏研究家的多種論著,以及當代名人書畫家為故居所作的書畫和題詞,這些書畫都體現了后人對蒲松齡先生的景仰之情以及《聊齋志異》對后世的深遠影響。一部偉大的作品是沒有國界的。到目前為止,《聊齋志異》已被翻譯成各種語言文字20多種,版本60多種。《聊齋志異》最早的譯本是在英國倫敦出版的,譯本最多的國家是日本。《聊齋志異》已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蒲松齡因此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 為了更好地讓游客了解《聊齋志異》的故事內容,蒲松齡故居的工作人員在彩塑展室里精選了十則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以泥塑的形式將其主要情節立體地、形象地展現給游客。泥塑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能更生動的將游客帶入一個神奇且妙不可言的狐鬼仙妖世界hellip;hellip;
關鍵字: 代表作 家喻戶曉 手抄本 文學作品 研究家 童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