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墓
曹植墓位于東阿縣魚山西麓,坐東朝西。建于魏太和七年(233)。曹植墓依山營穴,封土為冢。南臨魚山八景之一的“星落隕石,北傍曹植讀書之地羊茂平臺。墓頂懸崖峭壁,灌木蔥郁。1700余年來,古墓滄桑,歷經磨難。據記載,早年:“兆塋崩淪,茂響英聲,遠而不絕。隋建《曹植墓神道碑銘》載:北齊皇建年間,曹植的第十一世孫曹永洛奏請孝昭帝恩準,在魚山“復興靈廟、“雕鏤真容。又據《東阿縣志?古跡志》載:“元時以王為東阿城隍,后令宮欽改正其訛,別祠王于邑城。其后城遷祠廢。明隆慶間,縣令田樂建祠于墓下,有屋三楹,未設廟貌。因經年久遠,古建筑均已湮沒不彰,目前只剩幾幢古碑。古碑中隋開皇十三年(593)所立的神道碑甚為珍貴。該碑高2.57米,寬1.03米,厚0.21米。碑頂呈半圓形,石料較粗,為灰白色巖石質,有額無題字,但龕中,粗鏤造像,因年代久遠,造像面容已毀,只剩殘跡。額背淺雕盤龍,尚清晰可辨。碑文22行,每行42字、43字不等,共931字,漫漶脫落57字,現存874字。此碑早年曾湮沒在大清河(今黃河)中,到清代始撈出,還置于墓前,并建碑樓保護。另外還有2方石刻也較為珍貴。其一是明傳碑,字跡剝蝕嚴重,僅能辨認碑冠“魏陳思王傳碑6個小篆體大字標題。另一方是大明弘治八年山東按察司洽陽九皋子用章草狂書的一首七律詩,詩曰:“人才三國數誰良,子建于曹獨有光。七步詩成名蓋世,千年冢陷骨聞香。魚山西麓斜陽老,膠水東阿衰草荒。今日我來尋掩處,精靈安妥花傍徨。墓前現還存有清代題詩碑和民國時期墓碑一幢,保存良好。
關鍵字: 半圓形 大清河 年代久遠 懸崖峭壁 灰白色 神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