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陜會館
山陜會館坐落在古運河兩岸,為山西商人集資興建的一處廟宇與會館相結合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歷經四年,主體工程竣工,其后連年擴修,至嘉慶十四年方具現今之規模,前后歷時十六年,耗銀六萬零四百六十五兩六錢九分,占地3311平方米。整組建筑有山門、過樓、戲樓、南北夾樓、鐘鼓二樓、南北看樓、南北碑亭、三大殿及春秋閣組成,大、小房間共計160間。此外,會館還有石制方形鐫花鐫聯檐柱,圓雕獅、象、麒麟條柱,照壁、折壁、淺雕山水、花草,均為精細之作。當然,最精湛還屬木雕。木雕題材是分廣泛,花鳥蟲獸,人物無所不有,以龍鳳牡丹最為普遍。它的雕花斗拱、等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正因如此,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會館位于東昌府區東關雙街古京杭運河西岸。座西朝東,沿中軸線對稱排列。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以后逐年擴修,至嘉慶十四年(1809),方具今之規模。會館東西長77米,南北寬43米,占地面積3311平方米。整個建筑由山門、戲樓。夾樓、鐘鼓樓、南北看樓、南北碑亭、南北大殿。春秋閣等組成。山陜會館是歷史上聊城商業發達、經濟繁榮的見證。它集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融中國傳統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體。整個建筑布局緊湊,錯落有致,連接得體,裝飾華麗,堪稱中國古代建筑的杰作。它的石雕、木雕、磚雕和繪畫工藝更是中國建筑藝術的精品,對于研究中國的古代建筑史、商貿史、戲劇史、運河文化史。書法、繪畫、雕刻藝術史以及清代資本主義萌芽因素的產生具有極高的資料價值和重大意義。1977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鍵字: 全國重點 古代建筑 山陜會館 建筑藝術 戲劇史 文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