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窩峪
雕窩峪位于鄒平縣青陽鎮西阿陀村南5華里處,深邃寬闊的山谷長達3華里。青陽鎮自1993年起,對峪中王薄起義舊址進行綜合開發后,形成了自然、人文、廟文化三大景觀。 自然景觀:雕窩峪系隋末(公元611年)第一次農民起義遺址,山谷深邃奇險,風景十分奇特。雕窩峪三面皆與高山相連,唯西北角有東西寬20余米的峪口石門。傳說石門為王薄起義時所建造,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要。石門東、西各有“古石墻(亦名石城墻),隨山勢向兩邊延伸,高約2丈,長各約2華里。進石門即聽到水聲潺潺,不見水影,西南方有一山澗,亂石蹲踞,水從石底默默穿行,故名“潛龍澗。 峪北山之西首為九頂峰,奇險怪異,峭壁流滴,匯成山河與滸水相連。接九頂峰而東野花遍布,棘草叢生,向陽花開早適春,世稱“迎春嶺。東嶺山頂,巨石集束傾斜,聳立峰巔,遠望形似蓮花怒放,人稱蓮花臺(亦名蓮花峰)。 峪南山之巔有東、西兩巨石相對,形似門洞,世稱“天門。據說碧霞元君去“泰山奶奶家必過此門。天門向西有流峪瀑布。夏天山洪暴發直瀉而下,水勢洶涌,如萬馬奔騰,在十余里外的青陽鎮即聞其驚天動地的轟鳴,看到千仞白練,宛如“銀河落九天之奇觀。 峪北下首的三角地有一泉井,世稱“美井。美井水甘美異常,久旱不涸,供游人飲用,眾游客汲水回家奉為神水,可消炎祛病。此美井之水經過大東南峪,山上的藥材百余種,其藥根部經水潤而下,滲于井內,水中含有多種藥物元素,故有消炎祛病之功效。 由美井而上,東南峪中平坦之處突兀樹立著約二丈高的一石柱,形似一巨筆倒立,故稱“筆尖石。 人文景觀:青陽鎮根據雕窩峪自然景觀和特殊的意境,1993年恢復了王薄起義遺址,從石門到碧霞祠3里多長的峪中,建造了雕塑“王薄亭和王薄像,并書寫了各種體裁的斗方大字,雕刻在不同位置的懸崖、峭壁上,供游人雅賞、觀光。其中有石門橫額“雕窩峪石門與對聯,上聯:清泉石流自生趣,下聯:松風林海別有天,皆為楷書;“潛龍澗為隸書;“點將臺為楷書;“除暴安良殺富濟貧為篆書;“龍潭為楷書;“天開勝景為隸書;“梁鄒山河領風騷為行楷;“九頂峰為楷書;“迎春嶺為楷書;“峰回路轉為行書;“臥佛石為行楷;“曲徑通幽為行楷;“王薄兵糧處為隸書;;“碧霞崖為行楷。 “廟文化:雕窩峪建有“文昌閣、“山神廟、“碧霞祠。“碧霞祠包括“山門、“送神娘娘、“運糧姑、“眼光奶奶、“玉皇閣等,在碧霞行宮內有明萬歷和清雍正、乾隆、道光、咸豐各年代和是年的各種新舊碑記石刻10余通矗立其中。 1993年雕窩峪恢復山會,時間定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在此前一周時間為會期,九月初九為最后一天。山會期間,聘請知名劇團在此演出助興,地方小吃別具特色,旅游者絡繹不絕。 雕窩峪風景秀麗,每年有十幾萬游客到此旅游觀光。
關鍵字: 山神廟 文昌閣 曲徑通幽 碧霞祠 自然景觀 青陽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