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花開—婺源春游記
三年前就去過婺源,那次是受了雜志上一篇文章的蠱惑,說婺源是中國最美的農村,村口的大樟樹怎樣的寧jingan詳,在宗祠前的木頭板凳上曬太陽又是怎樣的溫暖舒坦,象我這樣經常忙的不知所云,覺得生活無聊透頂,又向往另一種懶洋洋的無聊生活的人,婺源無疑是一種無法抗拒的誘惑。不過,那次的婺源之行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回來反思,也許是因為季節不對,因為婺源最美的季節是在春天,油菜花開的時候,于是暗下決心,有機會一定在最美的季節再去一次。時間飛逝到了2005年3月某個無聊的周末,上網突然發現一群人在談論去婺源看油菜花的事情,突然驚覺,春天已經到了,婺源最美的季節也到了,于是發貼說要去婺源看花,其實當時也不是真的一定要去,只是看看有沒有人同行,最后經過反反復復,去與不去的幾番變故之后,終于有四人一起踏上了奔向景德鎮的k46次超快列車。上了列車才發現,我們通過特殊渠道買到的臥鋪,其實是列車員的休息車廂,有半節拿出來給補票的乘客用了,而這半節車廂的旅客,居然全都是去婺源的,車上的乘務員有點莫名其妙,這么多人去景德鎮干嗎?是不是都瘋了?看來婺源的知名度和黃山比,還是差了很多。k46次調整發車時間后真是太適合旅游了,晚上18:30從福州出發,睡上一覺,第二天一早7:00就到了景德鎮。事先聯系好了一輛昌河車在站外接我們,帶著我們直奔景點而去。雖然從景德鎮有班車去婺源,但我還是選擇了直接包車,這是我上次去過后得出的經驗,在婺源,還是包車最合算,除非你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可以打發。行走的線路是我們事先經過幾次討論后定下來的,和其他去婺源的人走的都不一樣,我們從景德鎮直接往清華方向開,路上基本沒有車也沒有人,因為這條線路走的人少之又少,這讓我們很開心,第一次見到路邊開著一樹粉紅色小花時,還興奮的停車拍照,后來發現,這種花在婺源的春天里隨處可見。我回來后特意詢問了一下婺源人家網站,人家說,這是櫻桃花,總算解開了我們心中的一個謎團。我們遇到的第一個景點是嚴田古樟民俗園,本以為這種人造成分太多的景點沒什么意思,結果進去一看,還真的挺美。大樟樹可能是婺源最大的一棵,一群孩子爬上爬下的嬉鬧著,樟樹旁有一座古橋,橋邊是個小村莊,村口開了一間茶樓,掛著紅燈籠,邊喝茶邊欣賞小橋流水,人生一大享受。告別嚴田古樟,我們向清華方向繼續前進,原計劃快到清華時,要先拐去看一個叫洪村的小村落,可是這個村子不在常規的旅游線路上,連司機師傅都不知道怎么走,于是就先到了清華,清華的景點就是彩虹橋,彩虹橋號稱中國最美的廊橋,一張票20元,我因為去過了,就沒再進去,那三個人出來后大呼上當。說實話,如果是5塊錢一張門票的話,估計大家就不會這樣怨聲載道了。打聽好了去洪村的路線,我們在午飯前還是如愿到達了這個小村莊,我在網上看到婺源的吳老師寫的游記,說進洪村的時候先是在一條山間小路上盤旋,路旁樹木參天避日,然后眼前突然豁然開朗,出現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小村莊,我很想體會體會豁然開朗的感覺,可是坐在昌河車的后排,被顛的暈里咣當的就已經到了村口,下車往后一看,進村的小路是有一個拐彎,又是一個下坡,估計騎著自行車來,應該是有突然間豁然開朗的感覺,只可惜我沒有體會到。洪村被稱為長壽故里,村里人多姓洪,因為這個村子沒有被開發成旅游點,所以村里人都還保持著樸質的本色,看見外人,目光友善,笑容憨厚。村里可看的東西不是很多,村口有一棵大銀杏和一棵大樟樹,據說是夫妻樹,我納悶,不是一個樹種也可以結婚嗎?那它們的孩子又是什么新樹種呢?其實到這個村子也是慕名而來,估計推薦它的人也就是喜歡它那種淳樸的鄉土氣息吧。離開洪村時已經到了午飯時間,我們的下一站是大鄣山,領隊已經許久沒有摸過山了,怎么也得滿足一下人家仁者樂山的情結吧。于是我們就近在清華鎮用餐,清華鎮說實話實在沒什么好玩的地方,好不容易在一條街上找到一家食堂,勉強用過了在婺源的第一頓飯。俗話說吃飯是最容易拉近感情的,此話一點不假,開車的小詹師傅和我們吃了一頓飯后明顯熟絡起來,開車到了大鄣山后,告訴我們一條下山的路,說從這里上去再從入口出來,沒準能逃票一次。于是我們興高采烈的開始爬山,途中遇到一隊下山的旅游團隊,還好心的跟我們說,你們走錯路了,這一路上沒什么好看的,上面還有很長一段公路呢。一番話說的我們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道前面的路到底會有多遠。還好很快我們就到了公路,沿著公路走了大概20多分鐘,還在我們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就到了大鄣山臥龍峽谷景區的出口。沒想到出口也有保安把守,不過這個保安明顯還是個孩子,而且笑容可掬,也不管我們為什么會從山后面過來,只讓我們把門票買了就成。不過我們發現從后山上雖然逃不了票,但是可以省5塊錢的門票,也算有所回報吧。臥龍峽谷其實和我們的青云山很相似,一道峽谷將一條水流分成若干個錯落的瀑布,人在瀑布峽谷間穿梭,這樣的地形地貌我們見的多了,在這就不多說了。從大鄣山出來,我們直奔思溪村,那個村是聊齋的影視基地,我三年前就去過,木雕特別漂亮。 領隊已經作為先頭部隊為我們打探好了住宿的地方,是一家曾經拍過聊齋電視劇的老房子,不過我們住的地方在老房子旁邊,是新蓋的,設施簡單但也算干凈。晚餐是在老宅的廳堂里吃的,老式的八仙桌,油菜好像是每餐必點的一道菜,這樣吃下來也就比較出了誰家的油菜炒的最好吃,荷包紅鯉魚是婺源特產,那頓我們吃的是紅燒的。老宅的地板走起路來吱嘎亂響,好在人多,倒也不覺得十分詭異。從我們進村開始,天就下起了雨,我們一邊擔心著這樣的天氣明天怎么完成徒步,一邊排隊洗澡,各自睡下。我因為頭天在火車上一夜沒睡,所以倒頭就昏死過去,同屋的mm見我一動不動,沒有半點聲響,又聯想到聊齋的情節,嚇得半個晚上沒睡好。拍聊齋又不等于是發生聊齋故事的地方,自己嚇自己才是最可怕的。第二天一早起來,用過了10塊錢一頓的好吃稀飯之后,我們在村里到處閑逛,天還是飄著細雨,白墻黑瓦徽派古舊的村子,泛著光的青石板路,在雨中倒是顯得更有感覺,村里人的生活確實是悠閑,有好多人家在我們逛了一圈后才剛起床刷牙,炊煙從小小的煙囪里慢悠悠的飄出,和著雨后的輕霧,在青山綠水包圍的村落間漂浮。主人家的狗小白一路跟著我們,開始以為它是碰巧和我們同路,后來發現它總是在我們周圍歡快的跑來跑去,才知道原來是跟著我們一起出來逛的,看它那樣好像比我們還高興。思溪還有一家拍聊齋的房子,門窗及橫梁上的木雕,精致的讓人嘆為觀止,我每次去都和這家的老太太合影留念,等我把相片洗出來,一定給她寄去,這樣大家以后去她家就能見到我啦。思溪和延村是兩個挨的很近的村子,兩村合起來只要20元的門票,這比彩虹橋要合理多了。延村原來有一百多戶人家,家家相通,據說下雨天在村里走家穿戶都不會淋濕身子,不過現在全村只剩下80多戶了,走家穿戶也只是作為一種體驗,讓游客穿過兩三家,體會當年讀書人念書和吃飯時所穿行的路線。離開延村我們前往婺源北線最遠的理坑,去理坑的路非常不好,這在很多人的游記里都有提到,我們一路走來,覺得這路真的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爛!非常非常爛!!!我坐在昌河的后座,兩手緊緊抓住前排椅背,感覺就象在騎馬。進理坑才真的有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的感覺,因為前面的路又難走,又是在山間峰回路轉的,就在坐車坐的都快要失去信心的時候,眼前突然一片開闊,出現了熟悉的白墻黑瓦。理坑當官的多,一個村子里有30多戶大官,但是做官的房子其實比那些商人的房子要樸素,雕花雕的也沒有那么繁雜花哨,而且奇怪的是,這些大官的家一點也不寬敞,除了大門上寫著表明身份的字以外,真看不出這家是做大官的。幾個村子看下來,我們發現,徽派村落都非常擠,正是這種擁擠形成了許多幽深的巷子,每家的門也都不是開在正前方,而都是開在側面,家家有天井,天井的入水口造型多樣,但多數是做成錢狀的,正所謂“四水歸堂”,水就是財,說白了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財源滾滾進家來。理坑邊上就是山,能看見一條上山的古道,導游小妹說,順著那條古道爬兩小時的山路,就到了安徽的休寧,聽得領隊一直蠢蠢欲動,多次嘮叨以后要從這里去安徽,然后從安徽直接回福州,我估計他可能是覺得能走路兩個小時就到另一個省份,聽起來好像是件特別合算的事。理坑的那頓午飯是在村民胡德中家吃的,是我們在婺源吃的最好吃的一頓飯。因為江西人民口味重,每次燒菜都巨咸無比,這家人少放了點鹽,味道才剛剛好。因為接下來就要開始徒步,所以每個人都吃的毫不客氣,飯后我隨口問了一句老胡,能不能幫我們畫張徒步的線路圖,老胡一臉驚喜的說,你怎么知道我會畫圖?我心想,婺源人大概個個都會畫圖吧,反正游記功略里總是有提到請人畫圖的情節。我們事先功課做的仔細,早已準備好了一張徒步線路圖,老胡在這張圖上做了幾處重點說明之后,我們揮揮手告別老胡不帶走理坑的一片云彩踏上了徒步之路。當然真正的徒步還沒有開始,從理坑到我們開始徒步的嶺腳村還有一個多小時的車程,而且路更加難走,何止是騎馬,簡直就是蹦床了。去嶺腳要經過虹關,虹關最有名的就是村里的那棵大樟樹,據說樹里面有很大很深的樹洞可以爬下去玩,可惜我們時間緊迫,而且下雨天也沒法在大樟樹里玩捉迷藏,所以就沒做停留,遠遠的望了幾眼古樟,心想,這次就饒了你吧。起碼問了三次路,我們才來到嶺腳村,老胡給我們提供的非常重要的一個信息就是上山的起始點,是在進村后的第一個橋邊,如果沒有這個指點,我們還不知道要在村里找多久。按照原定計劃,我們把貴重物品和一些徒步必須品集中在一個背包里,其余東西都留在車上,司機將車開回100多公里,到慶源與我們會合,說實話從嶺腳到慶源,直線距離其實已經很近了,可是就是沒有公路貫通,所以這里才成為徒步的經典線路,所以可憐的小詹師傅只好再從坑坑洼洼的原路返回了。從午飯開始,就一直在下雨,擔心在這時候已經毫無意義了,下雨徒步的區別就是多把傘而已,而且我們都是輕裝,應該算很幸福了。從嶺腳剛上山的那一段,不知道什么時候遭遇了一場山火,被燒的滿目狼藉,很多人建議從官坑徒步到嶺腳,因為這樣走上山的路比較緩,而我們選擇從嶺腳到官坑,就是上山的路比較陡一些。不過,下雨天,石板路很滑,我們覺得上山陡一點更安全,如果從這里下山,滑一跤更慘。而且,以我這種爬山菜鳥級的水平來看,這段上山的路都實在算不上難走,比我們福州鼓山的白云洞好走多了。在領隊登山表上顯示有海拔800多米的時候,我們就到山頂了,山頂的標志是一段平路,然后就開始下山,領隊說下山就象吃餅一樣簡單,一路歡呼著很快就沒影了,我們兩個女的沒覺得象吃餅一樣簡單,還是走的很小心謹慎。下山的路,伴著一條溪流,有落差的地方還有瀑布,遠遠看見一片白墻,那就是我們的終點官坑。官坑還是一個挺大的村子,到那兒的時候,天色已經快要暗了。我們是打算坐船去慶源的,事先也聯系好了船工,一個女人一路陪我們走到村子,問我們要不要坐車出去,說如果走路到碼頭的話可能要半個小時。這時候船工剛好又打電話來,說到半路接我們,于是我們也沒多想,又繼續踏上了路程。沒想到這段路比剛才登山還要艱巨,官坑原來在我們心中已經是終點了,沒想到又變成了起點。這回走的雖然是平路,但是非常不平,而且下了雨之后,到處是爛泥,天色越來越暗,有一陣我的視力都已經不能適應這樣的光線了,恍恍忽忽的有種很不真實的感覺。原以為碼頭不會很遠,拐過一個山坳應該就到了,拐過山坳之后倒是遇見了來接我們的船工。大家一陣歡呼,可沒想到和船工接上頭之后,后面的路更爛泥更難走,也許是我們對路況不熟悉,所以覺得走了很久很久,反正走到最后天色是完全黑了下來,還好都事先準備了手電和頭燈。終于走到了船邊,船還挺大,甲板上站上20來人不成問題。可惜這高山平湖的景色我們是看不到了,放眼望去,到處都是黑漆漆的一片,只能從顏色的深淺來區分山和水。整個高山平湖的行船過程大約需要40分鐘。行船到一半的時候,船工接了個電話,這時領隊的對講機也開始叫喚了,原來是司機師傅在呼喚我們,和他通上話之后,發現他居然剛好就把車停在我們要下船的碼頭那兒,待我們上岸一問,原來他已經把車都快要開到慶源了,因為路上爛泥太多,實在沒法往前開,就只好退回來,剛好看到這里有燈,就停在了這里,真是老天有眼,保佑我們這么順利的會合。司機師傅一個人開車也嚇的夠嗆,和我們接上頭之后,我看他比我們還高興。 我們下船的碼頭在江嶺到慶源之間,往上走就到慶源,往下走就到江嶺,而慶源江嶺這一帶都是看油菜花的好地方,所以雖然路爛,但是為了看油菜花還是有很多人不顧一切的往這里跑。我們還好都是有理智的人,不愿意冒被陷進泥坑的危險,所以慶源是去不了了,那就往下去江嶺吧。慶源的詹老師非常熱心,知道我們進不了慶源了就幫我們聯系了江嶺客棧,這個客棧我在網上也看到過,是詹老師的同事宋老師家開的。客棧的時候,宋老師因為第二天要上課,已經回學校去了,接待我們的是宋老師的女婿小俞。客棧的客房在二樓,要踏著一個很陡的木樓梯上去,木頭房間簡單也清爽,我們沒有什么過高的要求,只要住的干凈就行,對于這樣的條件我們已經很滿意了。下雨徒步的結果自然是衣服濕了褲腳泥了,在客棧的炭火爐前烤火是很舒服的,濕襪子一會兒的功夫就烤干了。而且最讓我們意外的是,洗澡的時候發現衛生間居然還裝了浴霸!浴霸耶!!!簡直是奢侈的享受!第二天早餐的年糕特別的好吃,領隊實在忍不住又叫了一盤。早餐過后我們讓小俞帶我們去村里看看,江嶺風光在于它的梯田,因為今年天氣冷,江嶺的油菜花遲遲不開,所以好多地方還是綠油油的,不過小俞還是帶著我們找到了一片早熟的油菜花地,讓我們拍了個痛快。居高臨下望著一層層的梯田,我們只好展開想象的翅膀,幻想著油菜花全部盛開時一道道黃燦燦的勝景。在江嶺的油菜花地里逗留了一個小時之后,我們開始沿婺源旅游的東線返回。從江嶺出來就遇上修高速公路的路段,難走的程度我們都已經習慣了,走過修路的路段就到了曉起,我一直覺得這個村子名字特別好聽,不過因為開發的早,商業氣氛越來越濃。舉個例子,三年前我來曉起的時候,去老宅客棧,上樓參觀是不要錢的,可是現在上個樓一個人就要兩塊錢。曉起分為上曉起和下曉起,兩村之間要走過一條彎彎曲曲的石板路,路中間有一道明顯的凹槽,據說這條路就是古時候從安徽到婺源縣城的官道,中間的凹槽就是運東西的獨輪車留下的印記。值得一提的是上曉起的江氏宗祠,宗祠大門左右原來還有兩個便門,現在面向大門左邊那個還在,右邊那個已經不見了,據說原來右邊那個門上刻著“錦濤”兩字,而左邊這門上刻的則是“增慶”,我特意慕名前去觀看,果真如此。下曉起村里面有家飯店很黑,在此要點名批評一下,居然說我們5個人點菜沒有超過30元他們不做。難道天底下就只有你們一家飯店了不成?我們走到外面的巷子口,無意間走進一家沒有店名的小飯店,店主是兩個女人,和藹可親,不但給我們加了餃子的分量,還免了我們米飯的錢,這樣的好人好事就要大力宣傳表揚。離開曉起快到汪口的時候,途經了一片油菜花田,蔚為壯觀,停下來又是一通狂拍,領隊都拍到樹上去了,也不知道他都拍了些啥?下一站是商業味更濃的小橋流水人家——李坑。李坑的標志是掛滿了紅燈籠,還有當年小姐拋繡球的閣樓,在此略過。司機小詹師傅和我們朝夕相處了三天,已經建立起了深厚了革命友誼,到了景德鎮后,他主動帶我們去吃景德鎮的特色菜,在一個小破巷子里,就象當年福州的破店一樣,很有點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味道。飯店叫“三毛菜館”,領隊說,晚上可以奢侈一點了,可我一看那菜盤的架勢,還是只點了三菜一湯,一道紅燒肉燒干豆角,一道芋頭肉末,還有就是例行的青菜和湯,只花了我們35元大洋,已經吃的很滿足了,害的領隊想奢侈一下的欲望都沒有實現。現在去婺源的人越來越多,我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其實說婺源是中國最美的農村說實話可能有點言過其實,但是我覺得婺源吸引人的是在于它很多地方還保持著淳樸善良的本質,不知道再過幾年,婺源的旅游越來越發達以后,婺源人還會不會依舊保持淳樸,在婺源的農村還能不能享受到悠閑的情緒,這些水墨畫一般的村子還剩幾個能值得一去?
關鍵字: 中國 怎樣 懶洋洋 無法抗拒 油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