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書院的整體保護
白鹿洞書院位于廬山五老峰之南,四周山林環抱,古木參天,北枕后屏山,南臨卓爾山,東倚左翼山,一股清泉從五老峰之凌霄峰流出,沿山谷迂回,經白鹿洞前流過。這條貫串古道的溪流,稱貫道溪。這里山川環合,草木蒼翠,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為讀書治學之地。唐代李勃隱讀于此,因養一白鹿故名。后李勃任江州刺史,在此修建臺榭,成為文人墨客集聚之處。南唐在此創辦廬山國學,北宋始稱白鹿洞書院,為全國四大書院之一。南宋朱熹致力于振興白鹿洞書院,建立了一套講學辦學的規制和理念,對中國封建社會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白鹿洞書院隨著社會的安亂,時興時衰,屢毀屢建,一直延續到清末。據志書記載,白鹿洞書院鼎盛期有生員500余人,房舍360間,亭臺20余座,足見其興盛的規模了。 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對白鹿洞書院保護工作十分重視,撥出專款進行多次維修,修復了禮圣殿、朱子祠、行臺等主體建筑,恢復了書院原有的格局和風貌。1959年公布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提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廬山世界文化景觀的重要項目。一位聯合國專家組成員考察白鹿洞書院后說:“為了全人類的將來,要保護文化和自然。我非常喜歡這個地方。”白鹿洞書院正是文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完美景觀。 白鹿洞書院現有殿堂、祠宇、齋舍、樓閣等28座,建筑面積5千余平方米。建筑群依照地形采取串并聯的布局,分五個大院,既有縱深進落,又有橫向聯通。書院由禮制性建筑和實用性建筑兩部分組成,以禮制性建筑為重點。白鹿洞書院禮制性建筑突出祀孔系列,以欞星門、泮池、禮圣門、禮圣殿為主軸,其中禮圣殿是書院中等級最高的建筑物,歇山重檐、翼角高翅,回廊環繞,但與一般文廟大成殿有所不同,而是青瓦粉墻,使這座恢弘、莊嚴的殿堂,又顯出幾分清幽和肅穆,與四周坡屋面、硬山造帶有民間風格的建筑和諧、協調。它的右側是一組祠宇建筑,有朱子祠、宗儒祠、崇德祠、報功祠等,專門用來祭祀和紀念為白鹿洞書院建有功德的人。禮圣殿以左多為實用性建筑,御書閣、明倫堂、鹿洞為一路,前進御書閣,因宋太宗和清康熙帝賜書而建,重檐歇山頂,體量雖小,卻很精致,門前一對柱聯:“泉清堪洗硯,山秀可藏書。”道出了書院乃至中華文化與大自然更高層次的契合。后進鹿洞為一拱券式砌體,洞中置一石雕白鹿,洞上建思賢臺,為明嘉靖年間建置。 白鹿洞書院環境優美,風光如畫,門前貫道溪上的拱橋和橋頭磯上的小亭與碧水青山相映生輝,成為古道來書院的前奏,成為書院的標志和景觀。 白鹿洞書院保存有宋至民國的石刻碑記157通,建有東、西碑廊,其中有記載書院興廢重修的,有錄書院教規、著述的,還有游人留下的詩詞游記,是研究書院可靠的史料,有的文學與書法藝術堪為人文之珍寶。白鹿洞書院前貫道溪兩岸還有許多摩崖題刻,共有57方,不僅刻在山崖上,還刻在溪澗之中,如著名的朱熹題刻“枕流”就刻在貫道溪中的一塊巨石上,這些碑刻和摩崖是白鹿洞書院重要的歷史遺存,極大地豐富了書院的文化內涵,也是書院特有的人文景觀。白鹿洞書院擁有山林三千畝,保存了廬山的原始森林和原生植被,有千年古松18株,有柳杉、水杉、紫荊、紅楓、銀杏、廣玉蘭、珍珠黃楊、紅葉繼木等受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山上林木蔥蘢,山下流水潺潺,這是白鹿洞書院擁有的一份自然遺產。白鹿洞書院融于大自然之中,占盡了自然風光之美。 白鹿洞書院屢廢屢興延續千年,與那山川秀麗的風景不無關系。書院與它所在的自然風光是分不開的,而且形成了特有的環境景觀。值得一提的是,白鹿洞書院的主管部門,在1979年建立書院管理機構時,毅然決定將白鹿洞三千畝山林劃歸書院,并由書院設立山林管理所,負責護林防火工作。把書院與山林(即書院與環境)保護管理統一起來,這是一個非常高明的舉措,在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均屬罕見。白鹿洞書院是一組古建筑群,實行整體保護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實行整體保護就值得研究。白鹿洞書院的整體保護是真實、全面、完整的保護,是原狀與價值的有效保護,是書院與環境的統一保護,書院關聯文物同書院一樣得到保護,具體來說可以分以下三個方面:一、古建筑群的整體保護 白鹿洞書院古建筑群以明、清建筑為主,包括禮制性建筑和實用性建筑,還有五個院落的門樓和院墻。其中欞星門石坊和鹿洞為明代遺存,禮圣門和御書閣為清代遺構,禮圣殿和祠宇等建筑按清制修復,春風樓與書齋為重建。禮圣殿建筑規模最大,中軸兩廂建筑最小,均為青瓦粉墻,帶有民間鄉土建筑特色。書院分五路布置,自成院落,各有自己的門樓,又能相互聯通,出入方便。對書院古建筑群不分年代遠近、價值高低、規模大小,都應全面、系統、完整的加以保護,使其成為一座布局完整、功能齊全、保存歷史真實的書院。二、碑刻、摩崖的整體保護 白鹿洞書院碑刻數量之多,內容之廣,書法之精,在全國除收藏碑刻為主的文保單位外也是罕見的。這些碑刻是白鹿洞書院的史書,真實地記錄了書院的興衰和活動,從史料上充實和豐富了白鹿洞書院的文化內涵,體現了書院文化的特色,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白鹿洞山水間的摩崖題刻,是歷代文人寄情題詠留下的墨跡,為自然景色帶來了人文的、書院的氣息。這些摩崖題刻集文學、書法于一體,具有吟詠和觀賞價值,引人入勝,耐人品味。一塊碑刻,一方摩崖,都與白鹿洞書院的歷史和文化分不開,是白鹿洞書院文化遺產重要的組成部分,應當得到全面、系統、完整的保護。三、書院環境的整體保護 白鹿洞書院的環境不只是院墻周圍地帶,應是整個三千畝山林所及的范圍,包括那里的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也包括其中的橋、亭、古道等人文環境。環境是一個大系統,要以三千畝山林為主體劃定書院環境范圍,含卓爾湖、鹿眠場在內,實行全面、系統、完整的保護。環境保護最重要的是控制新的建設,保護環境范圍內所有的山巒、峽谷、懸崖、巨石、溪流、清泉、樹林、草叢,保護自然和生態的原有風貌,防止建設對環境的破壞。人文環境是歷史遺存,是書院文化的延伸,也是自然風光中不可或缺的人文因素。古橋、古亭、古道不僅有實用功能,而且在環境空間中起著構景、襯景的作用,應當和書院建筑一樣得到全面、完整的保護。 白鹿洞書院位于廬山五老峰之南,四周山林環抱,古木參天,北枕后屏山,南臨卓爾山,東倚左翼山,一股清泉從五老峰之凌霄峰流出,沿山谷迂回,經白鹿洞前流過。這條貫串古道的溪流,稱貫道溪。這里山川環合,草木蒼翠,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為讀書治學之地。唐代李勃隱讀于此,因養一白鹿故名。后李勃任江州刺史,在此修建臺榭,成為文人墨客集聚之處。南唐在此創辦廬山國學,北宋始稱白鹿洞書院,為全國四大書院之一。南宋朱熹致力于振興白鹿洞書院,建立了一套講學辦學的規制和理念,對中國封建社會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白鹿洞書院隨著社會的安亂,時興時衰,屢毀屢建,一直延續到清末。據志書記載,白鹿洞書院鼎盛期有生員500余人,房舍360間,亭臺20余座,足見其興盛的規模了。 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對白鹿洞書院保護工作十分重視,撥出專款進行多次維修,修復了禮圣殿、朱子祠、行臺等主體建筑,恢復了書院原有的格局和風貌。1959年公布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提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廬山世界文化景觀的重要項目。一位聯合國專家組成員考察白鹿洞書院后說:“為了全人類的將來,要保護文化和自然。我非常喜歡這個地方。”白鹿洞書院正是文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完美景觀。 白鹿洞書院現有殿堂、祠宇、齋舍、樓閣等28座,建筑面積5千余平方米。建筑群依照地形采取串并聯的布局,分五個大院,既有縱深進落,又有橫向聯通。書院由禮制性建筑和實用性建筑兩部分組成,以禮制性建筑為重點。白鹿洞書院禮制性建筑突出祀孔系列,以欞星門、泮池、禮圣門、禮圣殿為主軸,其中禮圣殿是書院中等級最高的建筑物,歇山重檐、翼角高翅,回廊環繞,但與一般文廟大成殿有所不同,而是青瓦粉墻,使這座恢弘、莊嚴的殿堂,又顯出幾分清幽和肅穆,與四周坡屋面、硬山造帶有民間風格的建筑和諧、協調。它的右側是一組祠宇建筑,有朱子祠、宗儒祠、崇德祠、報功祠等,專門用來祭祀和紀念為白鹿洞書院建有功德的人。禮圣殿以左多為實用性建筑,御書閣、明倫堂、鹿洞為一路,前進御書閣,因宋太宗和清康熙帝賜書而建,重檐歇山頂,體量雖小,卻很精致,門前一對柱聯:“泉清堪洗硯,山秀可藏書。”道出了書院乃至中華文化與大自然更高層次的契合。后進鹿洞為一拱券式砌體,洞中置一石雕白鹿,洞上建思賢臺,為明嘉靖年間建置。 白鹿洞書院環境優美,風光如畫,門前貫道溪上的拱橋和橋頭磯上的小亭與碧水青山相映生輝,成為古道來書院的前奏,成為書院的標志和景觀。 白鹿洞書院保存有宋至民國的石刻碑記157通,建有東、西碑廊,其中有記載書院興廢重修的,有錄書院教規、著述的,還有游人留下的詩詞游記,是研究書院可靠的史料,有的文學與書法藝術堪為人文之珍寶。白鹿洞書院前貫道溪兩岸還有許多摩崖題刻,共有57方,不僅刻在山崖上,還刻在溪澗之中,如著名的朱熹題刻“枕流”就刻在貫道溪中的一塊巨石上,這些碑刻和摩崖是白鹿洞書院重要的歷史遺存,極大地豐富了書院的文化內涵,也是書院特有的人文景觀。白鹿洞書院擁有山林三千畝,保存了廬山的原始森林和原生植被,有千年古松18株,有柳杉、水杉、紫荊、紅楓、銀杏、廣玉蘭、珍珠黃楊、紅葉繼木等受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山上林木蔥蘢,山下流水潺潺,這是白鹿洞書院擁有的一份自然遺產。白鹿洞書院融于大自然之中,占盡了自然風光之美。 白鹿洞書院屢廢屢興延續千年,與那山川秀麗的風景不無關系。書院與它所在的自然風光是分不開的,而且形成了特有的環境景觀。值得一提的是,白鹿洞書院的主管部門,在1979年建立書院管理機構時,毅然決定將白鹿洞三千畝山林劃歸書院,并由書院設立山林管理所,負責護林防火工作。把書院與山林(即書院與環境)保護管理統一起來,這是一個非常高明的舉措,在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均屬罕見。白鹿洞書院是一組古建筑群,實行整體保護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實行整體保護就值得研究。白鹿洞書院的整體保護是真實、全面、完整的保護,是原狀與價值的有效保護,是書院與環境的統一保護,書院關聯文物同書院一樣得到保護,具體來說可以分以下三個方面:一、古建筑群的整體保護 白鹿洞書院古建筑群以明、清建筑為主,包括禮制性建筑和實用性建筑,還有五個院落的門樓和院墻。其中欞星門石坊和鹿洞為明代遺存,禮圣門和御書閣為清代遺構,禮圣殿和祠宇等建筑按清制修復,春風樓與書齋為重建。禮圣殿建筑規模最大,中軸兩廂建筑最小,均為青瓦粉墻,帶有民間鄉土建筑特色。書院分五路布置,自成院落,各有自己的門樓,又能相互聯通,出入方便。對書院古建筑群不分年代遠近、價值高低、規模大小,都應全面、系統、完整的加以保護,使其成為一座布局完整、功能齊全、保存歷史真實的書院。二、碑刻、摩崖的整體保護 白鹿洞書院碑刻數量之多,內容之廣,書法之精,在全國除收藏碑刻為主的文保單位外也是罕見的。這些碑刻是白鹿洞書院的史書,真實地記錄了書院的興衰和活動,從史料上充實和豐富了白鹿洞書院的文化內涵,體現了書院文化的特色,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白鹿洞山水間的摩崖題刻,是歷代文人寄情題詠留下的墨跡,為自然景色帶來了人文的、書院的氣息。這些摩崖題刻集文學、書法于一體,具有吟詠和觀賞價值,引人入勝,耐人品味。一塊碑刻,一方摩崖,都與白鹿洞書院的歷史和文化分不開,是白鹿洞書院文化遺產重要的組成部分,應當得到全面、系統、完整的保護。三、書院環境的整體保護 白鹿洞書院的環境不只是院墻周圍地帶,應是整個三千畝山林所及的范圍,包括那里的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也包括其中的橋、亭、古道等人文環境。環境是一個大系統,要以三千畝山林為主體劃定書院環境范圍,含卓爾湖、鹿眠場在內,實行全面、系統、完整的保護。環境保護最重要的是控制新的建設,保護環境范圍內所有的山巒、峽谷、懸崖、巨石、溪流、清泉、樹林、草叢,保護自然和生態的原有風貌,防止建設對環境的破壞。人文環境是歷史遺存,是書院文化的延伸,也是自然風光中不可或缺的人文因素。古橋、古亭、古道不僅有實用功能,而且在環境空間中起著構景、襯景的作用,應當和書院建筑一樣得到全面、完整的保護。 白鹿洞書院原有的古道現在已經廢棄了,但應適當修復,保持白鹿洞原有的道路格局。路旁溪邊的農田,宜開發生態農業,保持一定的視廊空間,在古橋上游貫道溪西側興建的碑廊對古道有一定影響,而且空間閉塞,不利于對自然環境和山水風光的觀賞,應當作適當的調整和改造,使景物與環境和諧協調相映成趣。 白鹿洞停車場現設在書院西側大門外,對游客極為方便,而對環境卻受到損害,是書院環境美中之不足。停車場可遷至進山口與廬山環路交接處,游客可改乘敞篷游覽車進山,或步行到書院。這一段曲折迂回的山路,頗有觀賞價值,作為白鹿洞書院游的序曲。原停車場多植林木,改建為生態化的游憩環境。
關鍵字: 五老峰 屏山 廬山 白鹿洞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