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領導人情系南昌八一紀念館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江西大旅社曾是外國客商和當地名流爭相造訪的地方,為何起義軍在當時經濟條件并不好的情況下,要住這么高級的旅社?這對當時籌建八一起義紀念館收集史實資料的工作人員來說,是一個謎。凌家傳回憶,賀龍在參觀江西大旅社舊址時,談到此問題,對八一起義紀念館工作人員說:“這是因為,當時我們隊伍里的‘紅帽子’很多,都是有‘殺頭之罪’的,但他們是民族的精英、國家的希望。在這里,外邊掛個司令部的招牌,端幾桿槍的軍人往那一站,里面都是紅色的天地,敵人曉得,但又不敢輕易下手。”
朱德:親自為夫人當解說員
1961年2月16日,75歲高齡的朱德偕同夫人康克清,參觀了八一起義紀念館。南昌起義已經過去了34年,但朱德對這棟當年的總指揮部大樓依然是那樣熟悉。凌家傳老人回憶,當時朱德走進陳列室,他甚至不等講解員解說,便指著圖片,輕聲地向康克清介紹起來。當時參觀現場有工作人員問朱德:“聽說起義那天晚上,您請了幾名團長,吃酒打麻將,用計把敵人扣押了,這是真的嗎?”朱德微笑著答道:“是真的,這是當時前委作戰計劃的一部分。”這一對話,凌家傳至今記憶猶新。
陳列柜上有一把手槍,槍柄上刻著“南昌暴動紀念朱德自用”。這件珍貴的文物,曾經使許多觀眾駐足流連。凌家傳回憶,朱德當時向他們說了這支槍的來歷。朱德說:“這種德國造的槍,當時我有兩支,戰斗中就用它,后來我刻了幾個字,一直帶在身邊,直到軍事博物館籌備,就把它交了出來。”
凌家傳后來在關于這支槍的史料中這樣記錄:這支槍的意義很不平常,它從南昌開始打響,直到全國解放,才又回到南昌,這是多么珍貴的歷史見證啊!
粟裕:部分骨灰撒在贛江里
“粟裕兩次視察過八一起義紀念館。一次是1963年,一次是1984年。”徐巍稱,后面一次,粟裕帶著孫女一塊來的。粟裕向八一起義紀念館工作人員談起南昌起義時說,他是從葉挺師的教導隊,調到南昌起義的總指揮部來的,任警衛中隊班長職務,曾有幸看到了前委書記周恩來,周恩來和藹地和警衛戰士握了手,勉勵戰士們要忠于職守,搞好警衛,隨時準備作戰。
據粟裕當時回憶,8月1日凌晨,警衛隊接到戰斗命令,跑步前進,前往朱德領導的第三軍軍官教育團策應他們起義。當警衛隊趕到軍官教育團前面的大操場時,軍官教育團內吹起了嘹亮的歡迎號,表示軍官教育團已經起義成功了。隨即朱德團長出來和警衛隊的官兵見面,說了很多勉勵和感謝的話。
徐巍說,1984年2月,粟裕大將在北京病逝。夫人楚青和子女,根據粟裕大將的遺愿,將其部分骨灰,撒在南昌八一大橋下的贛江里,粟裕大將永遠要和英雄的南昌人民在一起。
蕭克:歷史是無法抹殺和歪曲不了的
“文化大革命后,蕭克作為健在的八一起義參加者,擔負著撥亂反正的歷史重任,他不僅親自撰寫了《南昌起義》一書,而且4次到八一起義紀念館指導,3次在北京接見了徐巍、凌家傳等八一起義紀念館工作人員。”凌家傳向記者回憶。
凌家傳說,從蕭克的多次談話中,除一些具體史實外,印象較深的是:針對四人幫攻擊南昌起義是搞“城市起義”,與“農村起義相對立”的謬論,蕭克旗幟鮮明地引用周恩來的談話,指出“南昌起義功在第一槍”,是我黨武裝斗爭新階段的開始,功在千秋,永放光芒,應該理直氣壯地大力宣傳;針對“四人幫”鼓吹的井岡山會師,是毛主席和林彪會師的謬論,蕭克講述了朱德在贛南艱苦轉戰的歷史功績,說率領起義軍隊上井岡山的是朱德、陳毅,這是歷史,是無法抹殺和歪曲不了的;充分肯定起義前委每個成員的作用。
“總之,歷史就是歷史,不要唯上,唯權威,唯定論,更不要顛倒是非,這也是我們在宣傳八一起義時應有的態度。”對于蕭克在談起八一起義紀念館時說的這一席話,凌家傳至今很感慨。
關鍵字: 南昌起義 周恩來 紀念館 記者 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