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山寺
曹洞宗祖庭之一的曹山寺位于宜黃城南鄉陳坊村后曹山山麓,距縣城15公里許,由唐代僧人們本寂禪師于870年前后創建,為佛教禪宗支下曹洞宗發脈地之一。 曹山原名荷玉山,本寂禪師因禮曹溪六祖,回來后就改名為曹山。曹山寺建在虎形山下,寺周樹竹茂密,群山環抱,溪俗邃深,清泉長流;寺旁芭蕉滴翠,銀杏吐綠,風景秀麗,優雅恬靜。 曹山寺在唐以前,就有佛教信士居住,最初叫“今龍堂,后由居士王若一改名為“何王觀(再名荷玉觀),舍給本寂住持。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荷玉觀改名為寶積寺(亦稱“寶積禪院),“寶積最敕賜之名,因地處曹山,善信人具稱“曹山寺。咸通年間(860-874)初,本寂至洞山普利禪寺參學于釋良價座下得承心印后,來到曹山。入住之后廣開山門,講經學法,光大良價創立的“五位君臣之說。他駐錫曹山長達30余載,弘傳釋希遷“即是而其,光大釋良價所唱“五位君臣法門,善接三根,大闡法音,廣弘萬品。正是這樣以道合君臣,偏正互回,于是洞上宗旨發揚光大,四方參學者甚多,“洞山之宗,至即為盛、“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應變,就語接眾的禪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在此逐漸形成和完善。良價、本寂同被尊為創宗祖師,洞山、曹山均為曹洞祖庭。唐天復元年(901),62歲的釋本寂在曹山圓寂,徒眾于寺西百步之遙的鳳形坑為之興建全身塔,塔名“福圓。清謝階樹有詩曰:“曹山傳得洞山衣,要識千絲共一機,貝葉香留荷玉觀,善男今日善皈依。 本寂后,慧霞了悟、光慧元悟、羌慧智炬和法眼宗慧濟法安禪師以及黃龍宗教法嗣釋雅禪師、道震禪師相繼住持。據《曹山寺碑記》載:曹山寺“布施之產,田疇遍野,竹樹連云,“鰥寡孤獨,生則于食之,歿則殮埋之,“如是者數百年。從此年地幔,自本寂禪師開山至北宋,曹山寺十分興盛。北宋末,經靖康之亂,其寺剛“變為荊棘瓦礫之坊。經興年間(1131-1162),殞石下落將曹山寺方太寮震壞,住持了如禪師得鄧經出力修葺,同進對大雄寶殿禪堂等加以修復,使之面貌一新。數年之后,整座寺殿“雄麗靚深,為一時偉觀,“四方游客,日至千余,倍蓰他日。宋邑人鄧芑有詩曰:“寶積重來異昔年,修廊千步闊山邊。南分靈派渠行玉,北敞高臺花雨天。日照表林猶帶潤,云收翠崦淌尚藏煙,龐眉老子升猊坐,不惜家風示眾賢。當時,金兵南侵,戰亂加劇,江淮一帶寺廟被毀,僧眾周走道途。一些偏僻小寺剛慮人多難維系,多“懼而不納,曹山住持剛以慈悲為心,廣開山門,長開海單,收容逃難僧眾,以至寶積寺內住僧數百,同時其法門之正、道風之嚴也隨之遠播四方。南嘉定十六年(1223)日本承陽大師(道元)來華參禪,師事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寧波天童寺如凈法師三年,受曹洞宗禪法和法衣而歸,建永平寺作為日本傳布曹洞宗的根本道場,教徙以百萬計,朝鮮、東南亞等地亦有不少曹洞宗信徙。元末,寺遭兵毀。明洪武年間,復遭兵燹。有謬姓高僧顯化“任勤苦,剪蒿萊、“修佛殿、建法堂、天王殿巍于前面,鐘鼓樓列于東西,“長廊環繞,居住鱗次,把曹山寺整修得煥然一新,僧尼多達二百多人。明洪武六年(1373)顯化將寺內積蓄的一千多擔稻谷拿出來救濟災荒。明太祖知道后,特敕封顯化為“斯道禪師,賜寺額“寶積禪林。后臨濟宗三十一開展萬如禪師、三十二世行秀禪師相繼住持。明代崇禎末年(1644)觀心禪師應張知府、蔡縣令之請,從崇仁龍濟寺遷住曹山寺,著力經營,又重修三間十分壯觀的大殿,時有僧徙數十。自本寂后,了如,慧霞了悟、光慧元悟、羌慧智炬、顯化、觀心等皆為各代名禪。據同治版〈宜黃縣志〉記載,曹山寺有古銅鐘、貝葉經、羅漢笠、卓錫泉、雨花崖、問津亭、顯對崖、獅象關、七星面、缽盂山、將軍墓、祖師塔諸靈跡。 清初,本寂墓塔被毀。順治十三年(1656),時為博山寺方丈的曹洞宗三十三世宗匠覺浪道盛禪師,偕徙墨歷大智禪師等多人,主持重葬本寂靈骨并建塔銘。康熙、乾隆年間(1662-1795),仙源、智勝、明敏等禪師相繼主持。道光時(1821年后)曹山寺逐漸衰落。道光五年(1825)重修曹山寺古墓,碑為青石板刻陰文,碑高1.5米,寬0.8.米,豎于曹山寺后,碑首刻篆體“有世安公墓碑,右側直刻碑題“曹山寺碑記,記述了那時曹山寺“殿宇荒涼,香卸已處衰敗的凄景。民國期間,寺宇僅保留部分舊殿堂和一些佛像,有齋公照顧香火,但無僧尼住持。建國后,寺院無人管理,只有一戶農民居住。“文化大革命期間,曹山寺遭到嚴重的破壞,寺殿全被拆除,附近山上的歷代禪師墓塔、塔銘碑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壞。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貫徹落實,各級政府重視曹山寺遺址和本寂禪師墓塔等宗教歷史文物的保護。1085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列入江西省第一批省級重點風景名勝點。1993年,宜黃縣政府批準修復曹山寺寶積寺,相繼重修了客堂、觀音堂等,完成了一期工程,千年古剎重放異彩。
關鍵字: 將軍墓 建國后 明太祖 曹洞宗 貝葉經 青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