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花徑公園與白居易草堂
花徑公園位于牯嶺街西南2公里處的如琴湖畔,可沿大林路步行到達。花徑相傳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詠詩《大林寺桃花》的地方。白居易被貶任江州(九江)司馬時,曾來廬山游覽,當時正值暮春,白居易有感于山下桃花已落而此處桃花仍盛開,吟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hellip;hellip;故人們也稱此地為“白司馬花徑,并建造了“景白亭。現園中還建有“白居易草堂陳列室,白居易石像立于湖畔。花徑亭中一橫石上刻有“花徑二字,傳說系白居易手書。園中的如琴湖形如提琴,故名,有曲橋通往湖心島。園中繁花似錦,曲徑通幽,湖光山色,風景如畫。白居易草堂 1987年,廬山管理局在花徑亭的西北方的蓮池畔,將詩人白居易在北香爐峰與遺愛寺之間“其景勝絕之處興建的“草堂,重建此處,使游人能一睹中國古代私家園林的風采。原草堂名廬山草堂,亦稱遺愛草堂,始建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在結構上極為獨特,長闊大小力求隨自己心愿,與周圍環境相和諧。其建筑工藝極為簡單,房柱用刀斧砍削,不用油漆,竹編的墻壁,不抹泥灰。窗戶用紙糊,幔子用萱麻織,一切力圖不加修飾,充分展現出一種原始的自然美。造景上,原草堂也別具一格,堂堂前筑一長方形平臺,面積約30余平方米;臺南挖一約60平方米的方池,池中植蓮,池周種竹;池南面有一道石澗,石澗兩岸“古松、老杉、大僅十尺圍,高不知幾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草堂東面有一股瀑布,水懸一米余,灌入石渠中,水聲如撫琴瑟,草堂及周圍環境真可謂是“溪嵐漠漠樹重重,水檻山窗次第逢的和諧整體,置身其間,恍若進入一個忘我境界。“白居易草堂,按原草堂“五架三間新草堂,石階掛柱竹編墻的建筑形式和風格而建。坐北朝南,木結構、草頂。堂前立有一尊2米多高的白居易石雕像,其瀟灑情懷,借石質而再現于天地間。草堂周轉環境也頗與原草堂相近,堂堂前有一蓮池,堂左有一小溪,堂后有蒼松翠竹,但其展現的情韻,遠非原草堂可比。草堂內陳列著白居易的著作及他在廬山活動的有關資料。
關鍵字: 別具一格 廬山管理局 木結構 自然美 長方形 面積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