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的寧靜宏村
我又來到宏村,帶著與世界進行了一場盛大婚宴所感到的幸福的疲憊來到這里。 宏村,位于安徽省黟縣東北部,始建于南寧紹熙年間(公元1131年),至今800余年。它背倚黃山余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常常云蒸霞蔚,時而如潑墨重彩,時而如淡抹寫意,恰似山水長卷,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 夜晚降臨,白天芳香植物濃郁的氣味直刺嗓眼兒的酷熱,隨著月沼盛滿月色而漸漸散去。滿身的塵埃和城市的喧囂,隨著走近月沼而被水波蕩去。月沼里的水懶懶地躺著。此時,已經看不到沼水的顏色是清是濁,是藍是綠,瀲滟之間,幾只水鳥立在水中的木樁上,有的歪著腦袋,有的定定地凝視著平靜的沼水,彷佛在清算一天的勞作與收獲。 舉目望去,遠處山嵐在漸漸淡下去的余輝中顯露著自己的輪廓,而林中的宏村卻只能隱約地露出一點邊邊角角和一絲絲若明若暗的燈火。 漫步在沼堤上。一陣陣濾過水氣的風吹過,給人們帶來絲絲涼爽。月沼中的水波充滿柔情地撫摸著沼堤,此時,月亮像一個溫柔的少婦,以她美麗的圓眼睛凝視著沼水,柔柔的。寧靜的月光下,我慢慢地踱步,腳步在濕潤的林間小路上輕移,腳步輕輕,話語輕輕,惟恐打破這份恬靜。夜色中,柳樹細柔的枝條伸入水中,在水里搖曳著,彷佛是月亮垂下的長發。而小徑兩邊原本就很大的樹木則顯得格外高大,樹的枝椏悄悄地聳立在銀灰色的夜空,那些樹郁郁蔥蔥,使小徑深處到處都寫著“神秘”二字。遠處,山丘嵌在樹間,再遠些,黃山余脈羊棧嶺、雷崗山被寫意成一個剪影,象是拋錨的帆船,安詳而溫柔。星星眨著和善而又頑皮的眼睛,穿透夜幕,天地間構成立體的星座。黃庭堅“車弛馬逐燈方鬧,地靜人閑月自妍。”寫得大概就是這種情景吧。我在一處小橋上駐足,憑欄靜望,聆聽大自然深沉而舒暢的呼吸。 此時,我彷佛進入了一個無比靜謐的童話世界,又彷佛進入了一幅神奇的畫卷,在這里,能感到一種宏大的美與寧靜。這時,天地間的精靈最活躍,時而,有一條魚跳出水面,寧靜的沼濱響起一聲愉快的“噗啦”,使夜色有了幾分靈性。 我曾久久地立于燕子磯,凝視滾滾江水東去。那時,江闊天遠,胸襟隨之一振,產生出無限慨嘆。而此時,俯身于月沼的小橋上,凝視著一片安寧的沼水,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平靜。在這樣一種氛圍中,人也極平和地與自然融為一體,只有這片溫柔的沼水,白日里的那些浮躁、功利都不自覺地淡去了,剩下的是心與自然的交流。于是,人最能放下陽光下的威嚴與面具,甚至會忘卻了自己的存在,成了樹的朋友,魚的伙伴,成了自然的一部分。此時,人什么都可以不想,很容易就感受到那種發自心底的輕松,感到一種舒暢,一種溫暖,很容易就滿足了。月沼,這樣一片恬靜的水面,宛若人長了明亮的眼睛,真是一種幸福。 水色如月。有這樣一個夜晚,邀月色沼光,鬧中取靜,放長思于天地之間。人們常說中國畫有一種深遠的構圖方式,畫面通常由小橋流水人家組成。而宏村流水潺潺,遠山朦朧,藍天下青瓦粉墻,就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其實,宏村本無這幅畫,宏村內部的活水并非天然形成,而是村民們后來修建的。 據宏村村民家譜上記載,宏村形成村落的時間大約在南宋。村落初期,只有山前那一條溪水。明朝永樂年間,宏村人邀請徽州地理先生何可達重新勘測規劃。他詳細審查山川走勢,特別是宏村附近的水流去向。經過十年的探索,何可達確定了把溪水引到村民家門口的村落規劃方案。 根據何可達的設計,村民先把村中那口僅有的小泉窟,開掘成一個寬闊的水塘。他們按照民間“花開則落,月滿則虧”的傳統說法,將水塘開掘成半月形,取“花未開、月未圓”的境界,稱為“月沼”。然后村民從山前的那條溪水上游,引出向西流的活水,南轉東出,在各家各戶門前經過,再經過月沼,最后流回溪水下游。這就形成了彎彎曲曲流過每家門口的水渠。村民們利用天然的地勢落差,使水渠中水流始終保持活性,同時在上游設置水閘,控制水的流量,這樣,水渠之水就能長年不枯。創造了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 如果這是一幅畫,那么,月便是畫中精靈;如果這是一段旋律,那么,人便是旋律中的音符。追古撫今,我所領略的是一種哲學,那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共生。 我輕輕地走下石橋,回頭眺望,一彎明月留在銀光素裹的月沼中,露出一分微微的笑…… 那天,我在宏村住了一晚,夜間竟下起了雨。 那一晚,我站在窗前,很久未睡。 窗外的雨,悄悄的撲向窗子。 我凝視著一片幽怨而濃重的云,卻想起一個水淋淋的清晨從純凈的海上升起,光彩照人! (作者:丹楓染露)
關鍵字: 中國畫 南寧 安徽省 景觀 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