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的行板
迎著冬日和煦的陽光,相約友人結伴出游皖贛兩省,心情無疑得到了一次充分的放飛,盡情沐浴在大自然親切溫馨浪漫的懷抱里,一切都顯得那么的歡快,輕松,清新和從容。余生偷得半月閑,一路走馬觀花,好似閑庭信步,不亦樂乎。如今細細想來,慢慢品來,徐徐道來,聲聲唱來,一切似乎還在眼前一樣,是為記也。步入屯溪老街 屯溪是皖贛交界處一個山明水秀的美麗小城,現為安徽省黃山市府所在地,也是我們此行的第一站。它坐落在清澈見底的新安江、率水和橫水交匯點上,離舉世矚目的黃山風景區僅一步之遙,市區有主干道黃山路直通黃山腳下。聞名中外的道教四大圣地之一被稱為“白岳”的“齊云山”更是近在咫尺的休寧縣境內。屯溪老街位于市區的一角新安江和溪橋的交匯處,被文人墨客贊譽為錦繡江南的活的“清明上河圖”,可見其迷人的魅力之所在了。一步入老街,就有一種時空交錯的感覺撲面而來,街口古樸典雅的高高牌坊上那溜金的“老街”兩字熠熠生輝,當你漫游在紋理如畫的條石小街上,一邊細細地觀賞著兩邊的各式古字號,一邊慢慢咀嚼著那積淀深厚的微派文化,無疑是一種莫大的精神享受。早在明朝時這里就建起了八家客棧,民間俗稱“八家棧”。打那起江邊千帆竟發,萬商云集,人頭攢動,一時盛況空前。到了清代,老街上飯棚宿店爭相搭建,日用百貨布滿市肆,特別是茶莊、木棧、藥鋪、菜館鱗次櫛比,其中最為有名的老字號有“采章墨店”,“俞德昌茶號”等,所謂盛極一時的微商是也。今天的屯溪老街依然一色的黛黑馬頭墻、小青瓦當、玲瓏樓閣、條石狹弄,它集店面,作坊與住宅于一體,充分展示出了微洲古建筑重檐朱閣雕梁畫棟的群體建筑風格。那一家家歷盡數百年風云變幻的商業老字號,絕大多數至今還保留著明清商業匾額重書法、重詞采、重寓意的款式特點。諸如“微寶齋”、“天雨蓋”、“步云軒”、“富隆莊”等,當人們抬頭一看見招牌時,自然就明白了其店內出售的是什么貨色,豈不兩全其美耶。“老街第一樓”是一個休閑的好去處,典雅的二層樓閣布置得高潔清靜,古意盎然。約上一二知己,泡上一壺綠茶,點上幾碟冷菜幾式點心,靜靜地坐著,細細地品著,慢慢地聊著,任憑萬千思緒在悠揚輕快的民樂聲中飛揚。老街不老,我想。南屏.宏村.西遞.棠越.槐塘.唐模.這是一群典型的皖南明清古村落,這是一幅典雅的中國山水畫長卷,它象一串璀燦的明珠鑲嵌在秀美的古微洲的大地上,其中發散出的深厚的微派文化底蘊(其中包括微派建筑、微派盆景、新安畫派、新安醫學、微商、微菜、微雕、微劇),令后人嘆為觀止,令世界為之折服。南屏、宏村和西遞這三個古村落均坐落在有“小桃源”之美稱的黟縣境內,其中的西遞和宏村2000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被國內外專家、學者爭相譽為“中國古民居建筑之寶庫”和“東方古羅馬”,由此可見其布局之工整、構造之巧妙、裝飾之華美、營建之精細、文化之內涵、實用之周全和民風之純樸了了。南屏的特色在于整個村落的組成就象一個神秘莫測的迷宮,遠近上下高高低低,深淺多少曲曲彎彎,外鄉人乍一入村連東南西北都難以分辯。莊重肅穆的“葉氏宗祠”,登高望遠的“孝思樓”,粉墻黑瓦的“老楊家染坊”無一不在向游人默默地數點著它那不平凡的歲月以及那個歲月里發生的多少催人淚下的故事。作為獲得國際電影節大獎《菊豆》的外景地,當年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和著名影星鞏俐在此有著精誠的合作,如今這里的村民茶余飯后還在津津樂道于這件已逝去多年的往事,舉手投足中不免流露出幾分對家鄉特有風貌由衷的自豪感。另一特色是這里的祠堂群,至今全村還保存有8座代表宗族勢力的祠堂,其中既有全族的“宗祠”,也有分支的“支祠”,還有一家或幾戶的“家祠”。這些宏偉的宗祠和玲瓏的家祠,構成了一組風格獨特古樸典雅的祠堂群,無疑是一個向后人展示微派建筑藝術的陳列館,也是供中外游人了解中國數千年封建宗法制的博物館。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它的美在于清新脫俗,它的美在于恬靜平和,它的美就象一位倚在美人靠上的素雅淡裝的少女,眉飛色舞中不知傾倒了多少海內外游子。這個地處黟縣東北、黃山西麓,依山傍水的古村落,始建于八百年前的南宋紹興年間。其先民當初在營建該村時,因地自宜在全村規劃建設了獨特的牛形水系,從而造福了子孫后代至今。在這個古水系中,村外的“南湖”和村內的“月沼”,清澈見底,水草豐美,魚蝦成群,形似一對巨大的牛胃,其功能大概相當于現代的蓄水池。那九曲十八彎的如同“牛腸”般的水圳,穿庭入院進入了圍繞水系而建的100多幢精致典雅各居特色的水榭民宅。村內外還有很多迷人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如村內的“南湖書院”、“承志堂”和“汪大燮故居”,村外的“雷崗夕照”、“塔川秋色”和“木坑竹海”,這些景觀交相輝映,更為宏村錦上添花。當我懷著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別宏村時,站在村口參天的銀杏樹下,望著眼前明明凈凈山山水水的美景,不由得回想起在“承志堂”里看到的一幅楹聯:惜衣惜食非為惜財緣惜福,求名求利但須求己莫求人。我想這不就是千百年來宏村人平和心態的真實寫照嗎?西遞村坐落在狹長的山谷之中,這里居住的都是微洲富商胡氏的后裔,據說最鼎盛期全村有600座大宅院、13座牌坊、99條巷、800戶煙灶、90口水井,人丁近萬余。此外胡氏進入仕途的有115人,廩生、貢生,監生298人,官商結合成了遠近聞名的一代望族。巍然屹立在村口的明代刺史石坊,雕刻精湛古樸高雅美倫美煥,好似西遞精美的名片一般光彩照人。整個村莊分為“上村”和“下村”,緊緊圍繞著“敬愛堂”為中心精心打造,前溪和后溪兩條清流歡快地流淌著,再沿著溪床上的小橋連通著千家萬戶的庭院。只見綠樹掩映中的古民居,層樓迭院,高脊飛檐,粉墻黑瓦,小橋流水,讓人美不勝收。現在村內還完整保存著“走馬樓”、“繡樓”、“大夫第”、“履福堂”、“敬愛堂”、“瑞玉堂”、“桃李園”、“惇仁堂”、“枕石小筑”、“西園”、“培筠園”等宏大精美的各式建筑,其中有些建筑還融匯了江南園林精巧的建造藝術,“難怪國內外建筑專家要稱贊她是“古民居建筑藝術的寶庫”、“東方文化的縮影”呢。棠樾、槐塘和唐模這三個古村落則象一串晶瑩剔透的翡翠撒落在古微洲府(現為歙縣)的綠色原野上。位于歙縣城西的棠樾村牌坊群,大概是國內外罕見的。當你一步入棠樾村首的大道上,迎面就能望見七座氣勢不凡的牌坊呈一字形擺開。這些牌坊都是由鮑氏家族在明清兩代先后營建的,其中建于明朝的三座,清朝的四座。整個牌坊群按中國傳統的道德規范“忠孝節義”的順序排列,由此集中體現了微派文化“義利兼得”和“儒商合一”的精神內涵。村內現還保存有古樸莊重的鮑家祠堂和全國獨一無二的女祠。緊挨著棠樾村的槐塘古村,相傳因古時村內長方形的水塘邊栽有槐樹而得名。作為歙縣九大古村落之一的槐塘,從其九龍進村的部局就可以看出當年風水設計師的匠心獨具,其村口至今還在汩汩流淌的水口林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歷史上的槐塘是一個名人云集的風水寶地,宋代名相程元鳳從這里起步走向大江南北,村中的“御書樓”和村南的“丞相狀元坊”就是當年宋朝皇帝為他及其子孫而專門修建的,可見一代名相聲名之顯赫了。位于村東路旁的“龍興獨對坊”則是眾多牌坊中的另類,屬紀念性建筑物,是明朝正德年間為了紀念明太祖朱元璋當年拜訪該村著名學者唐仲實而建的,有明一代偉人朱、唐的槐塘對話涉及到了安邦定國的重大國策,至今依然對后人有著及其深刻的教育意義。至于其它從這里走出的各類名人學者就更是不計其數了。古村古景古風,我想這就是我眼中的槐塘之精華所在。以水口文化的典范著稱的唐模村,離黃山南麓僅一箭之遙。始建于唐盛于明清,是古微洲大地上又一個人文積淀深厚的文明古村,其以幽雅別致的田園風光見長。村外“檀干園”內小西湖畔的“境亭”藏碑,有清以來就有口皆碑了,其中尤以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京為代表的宋朝四大家和以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仇英為代表的吳中四子最為聞名暇爾,當我親臨碑前一一欣賞娓娓讀來時,那種中國書法博大精深的清新感覺由然而生。村口的許氏宗祠無論在規模上還是氣派上都是獨樹一幟的,祠堂前的廣場就象一個巨大的演兵場似的,從那場邊一溜排開的苔鮮斑斑的拴馬樁上就可以看出當年許氏家族的顯貴和榮耀。唐模的人文歷史實在太讓人神往了。此外鄭村和許村也不失為海內外游子訪古探幽的好去處,鄭村建有民族英雄鄭成功的祖祠“鄭氏宗祠”,許村的“高陽橋”和“五馬坊”也頗具地方特色。婺源的紅綠黑白及其它位于皖贛交界處江西一側的婺源是一個綠色的世界,被世人稱為中國最美的農村。建縣于唐開元28年(公元740年),屬吳中楚尾。獨特的風水造就了這里的人杰地靈。這里既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的故鄉,也是近代著名的鐵道專家詹天佑的故鄉,歷史上不知有多少名人雅士戰將學者在那里留下了他們的深深腳印。江澤民主席的祖居則位于皖贛交界處的江灣鎮上曉起村。紅綠黑白四種顏色代表了婺源的四種特產,可說是對茶鄉婺源物華天寶的高度濃縮了。荷包紅鯉魚是婺源特有的魚種,因其通體發紅形似荷包肉質鮮美而為國內外所注目。相傳明朝時在南京任戶部右侍郎的余懋學告老還鄉,明神宗皇帝念其任上護駕有功,特從皇家御池中選出數尾紅鯉魚作為賞賜,后傳入婺源鄉間廣泛繁殖,由于婺源水清氣爽,逐漸形成了特產。婺源的綠茶早在盛唐時就載入了《茶經》,有宋一代被稱為絕品,明清兩代更是作為皇家貢品,曾獲巴拿馬中國博覽會金獎。其中的婺綠珍品“大鄣山茶”榮獲99昆明世博會金獎,“天佑”婺綠茶榮獲99諾貝爾世界發明成果博覽會最高金獎,可見其茶香飄萬里了。龍尾硯產于皖贛交界處婺源境內的龍尾山,以其石質堅潤發黑工藝雕琢精湛而聞名中外,從而被歷代文人墨客名流雅士所推崇備至。南唐李后主稱其為“天下冠”,當代書法大家則把它譽為“硯國名珠”。現有金星、銀星、眉子、金暈、銀暈、羅蚊、魚子五大類一百多個品種,上乘之品則為青黑色、綠色、紫色和白色,成了古今中外人們爭相收藏的藝術珍品。盛產于江灣的雪梨潔白如雪素有“江南梨王”之美譽,其果形優美,皮薄汁甘,口味香脆,歷代皆為皇家貢品。如果你在早春時節步入山嶺,一定會被滿山遍野云錦般的梨花所吸引,那種“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清新感覺真的讓人難以忘懷。在婺緣跋山涉水走村穿巷,給人的感覺就象在讀一本博大精深的線裝古書,它的每個章節里都回響著歷史的絕唱,不經意間你往往有許多意外的發現。無論是在山間還是地頭,無論是在市井還是鄉野,一株古樹名木,一片老藤曼枝,一段斷墻殘壁,一股流泉飛瀑,一汪水井方塘,……一切均在人們漫不經心的發見之中,其中生發出的眾多的民間傳說和風流典故,至今還在成為老百姓茶余飯后的消閑話題。由于行色匆匆,我們只去了紫陽鎮(縣城)、清華鎮(舊縣治)和思口鎮,只此三處也足以飽人眼福了,不知不覺中讓人迷上了婺遠這一迷人的綠色家園。紫陽鎮坐落于碧水環繞的星江河兩岸,分為新城和舊城,由東西南北四座大橋把城區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那高高聳立在儒學山上的婺源博物館被稱為“中國縣級第一館”,可見其館藏之豐,品味之高,內涵之精了。作為有宋一代大家的朱熹在星江河畔留下了不少遺跡,其中的“廉泉”和“虹井”常常讓懷古思幽之游子久久不愿離去,這兩處均是朱熹青少年時代活動的地方,他的不少學術思想是從這里開始萌芽的。據說他家當年就住在“虹井”旁邊,其出生時有一股仙氣從井中騰空而起,被其父親看見了稱之為紫氣東來大富大貴。“廉泉”二字為朱熹存世不多的手跡之一,是朱在公元1176年省親回鄉時所題。更令人叫絕的是連紫陽鎮的廁所都顯得與眾不同,處在紅花綠草之中,一概以“舒園”命名,可見朱熹的后人對出恭一詞的良苦用心了。依山傍水的清華鎮盛唐開元時一度曾作為婺源縣治,五里長街石板蜿蜒其上,右此可以想見當年的市井風貌。其上街的盡頭有初建于宋代的廊橋“彩虹橋”橫臥在清澈的小河上,橋長140米,寬6.5米,由11個廊亭組成,四個橋墩造型奇特呈船型一字排開,遠遠望去就象一道美麗的彩虹懸掛在青山綠水之間,這一切正因了唐詩“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優美意境,尤其是在金黃的油菜花盛開的明媚春季里顯得特別美麗。據說古代這里是通往微洲府的交通要道,廊亭兩側建有欄桿和坐登,供來往的行旅觀賞歇息下棋打尖,一度人歡馬叫好不熱鬧。位于鎮口的舊縣治內有一棵蒼勁的千年楮樹,種于唐代,其粗大的樹干,繁茂的枝葉,斑駁的樹皮,歷盡1300多年的風雨洗禮還是那么的郁郁蔥蔥生機昂然,不由得令人駐足樹前嘆為觀止頓生敬意。位于思口鎮境內的延村是一個典型的清代村落,有余慶堂、崇木堂等明?迕窬?7幢,整體上呈現“群屋一體”的布局,由一座精妙絕倫的祠堂和五十七座粉墻黑瓦的微派民宅所組成。如遇雨雪冰雹天氣,可以保證從村頭走到村尾確保衣衫不濕,其布局之精妙由此可見一斑。從延村出來沿著鄉間的青石板小路約一里多路可以走到思溪古村,據說該村始建于南宋(公元1199年)。前些年山東電視臺以這里為背景拍攝了《聊齋志異》,從此思溪古村聲名大振。其地雞犬聲聲,炊煙裊裊,竹林森森,菜蔬青青,流水潺潺,好一派迷人的田園風光。再見了,我的婺源,我要為你唱一支田園牧歌。漫游在昌江兩岸盛名于大明年間的景德鎮,初名“新平”,北宋景德年間改稱為“景德鎮”至今,歷史上曾與廣東的佛山、湖北的漢口、河南的朱仙鎮合稱為中國四大名鎮,以其生產的精美瓷器揚名海內外,享有“千年瓷都”之美譽。所產瓷器,素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馨,明如鏡”之說。當我迎著晨光漫步在古老的昌江兩岸時,空氣中似乎彌漫著那高嶺土特有的芳香,所見所聞皆與古老的中華瓷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那隨處可見的古窯址、古礦址、古民宅、古寺廟、古樓閣和古塔院,足令吾等游子流連忘返,頓生思古之幽情。位于鬧市中心昌江東岸的珠山,一峰獨秀,巍然屹立,其絕頂上建有精美無比的“龍珠閣”。珠山明清兩代曾是景德鎮顯赫的御窯廠所在地,一度作為督陶使行轅。如今的珠山已成了景德鎮這座千年瓷都的城微,處處煥發出古老而又年青的光華。一走近綠蔭環抱中的“陶瓷歷史博物館”,就象打開一扇塵封已久的歷史花窗,多少瓷中珍品極品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無論是青花瓷、顏色釉瓷、青花玲瓏瓷、粉彩瓷,還是郎窯紅釉瓷、薄胎瓷、瓷雕,其中發散出來的古老深邃的中國瓷文化,有誰不為之感嘆萬分呢,這就是china一詞的永恒魅力之所在。望著館內一角靜靜地躺著的長龍般的仿明式古瓷窯,我不由得想起了當年窯內熊熊燃燒的炭火和那窯前窯后忙忙碌碌的瓷工的身影,正是他們的辛勤勞作和巧奪天工才造就了瓷都如此燦爛輝煌的歷史篇章。這就是我眼中神圣的景德鎮——一個以大宋皇帝年號命名一個在大明年間聞名的都市。英雄城散記地處贛江下游鄱陽湖之上,被稱為贛江流域第一都的南昌古城是我心儀已久的地方,特別吸引我的是一古一今的兩個去處:古代的滕王閣和現代的南昌大旅社(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我想這兩處足以印證了古城走過的堅實腳步,從王勃到周恩來,從“滕王閣序”到“八一宣言”,站在古今交匯的起跑線上,如今古老的南昌又迎著新世紀的曙光展翅騰飛了。南昌建治當從劉漢王朝開始,漢稱“豫章”,唐為“洪洲”,宋名“隆興”,明定“南昌”,二千多年來南昌不僅一直是江西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而且其地的“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美譽更是在中華大地上流芳古今。南昌舊有“豫章十景”之說,它們是“西山積翠”、“洪崖丹井”、“鐵柱仙蹤”、“滕閣秋風”、“南浦飛云”、“贛江曉渡”、“龍沙夕照”、“徐亭煙樹”、“東湖夜月”、“蘇圃春蔬”,可見其地風清氣爽江山如畫了。其中最令我向往的就是“滕閣秋風”了,常常使我魂牽夢縈不由自己,今天有幸慢慢走近目睹它的千古風采,豈不賞心悅目之美事也。作為錦繡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自唐永征四年(公元653年)由唐高宗的第22子李元嬰任洪洲都督時所始建,經唐、宋、元、明、清、民國至今,在這一千三百多年的漫長歲月里,屢建屢廢,閣址也屢有變遷,前后共達29次之多。如今的“滕王閣”是在1989年重陽節重新修建落成的,它繼承發揚光大了歷代“滕王閣”雄偉高大八面來風的恢宏氣勢,還它一個情以閣起文以閣傳閣以文傳的優美意境。整座樓閣被綠蔭花墻緊緊環護著,其主體下部是一個高達12米的高臺閣座,其上共計九層,閣高為57.5米,建筑面積共1.3萬平方米,設計采用了“宋閣”的“明三暗七”之格式,碧瓦丹柱,斗拱重檐,層層疊疊,濃淡相宜,無論遠看還是近望都顯得十分的雄偉壯觀,尤其在蘭天白云的映襯下更是華麗無比。那飄灑橫溢的“滕王閣”三字題匾醒目地高懸于主閣前額,為有宋一代大學者蘇東坡舊時手書。正門兩邊“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巨幅對聯則為一代偉人毛澤東生前所書,據說毛澤東很贊賞“滕王閣序”作者王勃的才華,尤其對序中這一精妙的對聯贊不絕口,這是他一生中唯一書寫他人名句的書法,可見其對王勃的偏愛有加了。那鑲嵌在閣內各層的精美畫卷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其中的丙稀畫“人杰圖”展現了江西歷史上那群星般閃耀著的精英人物;丙稀畫“地靈圖”則把千里贛江的萬種風情熔為一爐;磨漆畫“百花百蝶圖”則寄托著后人對磨漆畫鼻祖和滕王閣創建者李元嬰的深深懷念。更加引人注目的是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它把人們的思緒一下子帶入了當年王勃南下省親“風送馬當”的美麗傳說中去,生動地再現了作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雄姿英發的高大身影。拾級上閣,登臨眺遠,是何等的快事。可觀四方佳景,可享八面來風,可發千年幽思,可展萬種情韻,這就是我之所以向往滕王閣的唯一理由。當我沿著鬧市信步走向中山路西端那“八.一”軍旗升起的地方時,耳畔不時想回起當年那槍林彈雨的艱苦歲月。只見臨街大門上高懸的“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那九個金光閃閃的鎏金大字,在冬日的陽光下熠熠生輝,據說為陳毅元首生前的手跡。紀念館的前身原為建成于1924年的江西大旅社,是當時南昌首屈一指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其坐南朝北,整體外觀為銀灰色,主體建筑計有四層共九十六個房間。1927年7月下旬,賀龍以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第一師司令部的名義包租了整個旅社;7月27日在一樓的喜慶禮堂召開會議,成立了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國共產黨前敵委員會;二樓的25號房間則是周恩來等起義人員工作和休息的地方。南昌大旅社一時間成了起義的總指揮部。8月1日凌晨2時,在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的領導和指揮下,舉世矚目的南昌起義就此爆發,它打響了武裝反對國民黨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八.一”自此被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從南昌大旅社到南昌起義總指揮部再到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歷史已走過了七十五年的風風雨雨,盡管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當事人大部已離我們遠去,但歷史的豐碑上將永遠銘刻著“八.一“將士不朽的英名。古老的南昌,英雄的南昌,我向你致敬!贛南印象以贛洲市為中心的贛南,是一片紅色的土地,章貢之水在此交匯,贛粵閩湘四省在此接界,在這片廣袤的熱土上,古今中外曾經演繹了多少壯懷激烈的悲喜劇。當你初次踏上這塊紅色的土地,立即會被贛南特有的宋城風貌和客家風情所深深吸引,它自公元前201年設立贛縣以來,在過去漫長的歲月里為后人留下了以宋代為主體的名勝古跡多達300余處,難怪被人們稱為“宋城博物館”,其中至今保存完好的長3664米寬5米高7米的宋代磚城墻上,細心的游客依稀還能看見當年留下的累累彈痕和無數銘文,它就象一位飽經風霜的歷史老人,默默地述說著古今贛洲的滄桑巨變。贛洲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那高高聳立于章貢之水交匯處的“八境臺”,當年蘇東坡被貶到嶺南時路過此地感慨萬千,用飽含深情的筆墨留下了不朽的佳篇,極力地描繪了這里迷人的山光水色。現”八境臺”內有后來人題聯:“章貢合雙流,俯仰滄桑,大地風云天外起。樓臺收八境,依稀城郭,故鄉煙雨夢中來”。可見“八境臺”風景之絕佳了。被稱為贛南名勝之首的“郁孤臺”古人說它“冠冕一郡之形勢,而襟帶千里之江山”,因其“隆阜郁然孤峙”而得名。宋代文學家、民族英雄辛棄疾當年在這里面對著章貢之水在腳下滾滾滔滔匯流北去,有感而發寫下了千古絕筆《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自此“郁孤臺”因辛詞而更加聲名遠播。 “通天巖”作為贛南的另一大勝景,歷來為世人所向往。如今在這里隨處可見的丹崖絕壁上還保存有唐至民國時期的摩崖題刻128品摩崖造像358尊,堪稱我國石窟造像和摩崖題刻的藝術寶庫。惝佯在群山林立的綠意之中,領略著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那是一種何等的美的享受。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到處都留有上世紀三十年代鐮刀斧頭的印跡,紅軍紅旗紅星紅歌紅孩子是那火紅年代的驕傲。瑞金、興國、于都、大余……這些閃光的地名無一不透過歷史的風塵放射出奪目的光輝。當年中國第一個工農紅色政權蘇維埃在瑞金城誕生,興國的鄉間小路里不知走出了多少共和國的將軍,中國工農紅軍在于都城集結出發開始了震驚中外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可以這么說在中國現代革命的史冊上,它的每一個章節里都有著贛南那閃光的記載;共和國輝煌的今天是從老區火紅的昨天走過來的,這就是歷史給予后人的昭示。如今的贛洲已成了京九鐵道線上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一個響亮的口號“把贛洲建成江西的溫洲”正響徹贛南大地,相信贛洲的明天會比今天更好。梅嶺遐想位于江西大余和廣東南雄之間的梅嶺,海拔746米,居五嶺之首,為贛粵兩省的天然屏障,它就象一位飽經風霜的歷史老人拄著拐杖在向后人默默揭示著過去的滄桑歲月。腳下蜿蜒曲折的梅關古道,唐開元四年(716年)由內供奉張九齡奉詔始建,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南安知府張弻再次擴建,為古代中原通往嶺南的交通要沖,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面對著千年班駁的青石古道,眼望著滿山遍野的素雅梅花,誰能不為之古道梅花青山的超然意境而深深陶醉呢,當然我也醉在其中了。這所有的一切正如《梅花三弄》歌詞中所唱的那樣: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我想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之為梅花的冰清玉潔所折服,從古代陸游的詠梅到現代毛澤東的詠梅,個中三味費思量也。當年陳毅元帥在此進行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奪得了“彌天烽火舉紅旗”的光輝業績,其在艱難困苦中揮筆寫就了大氣磅礴的不朽詩篇《梅嶺三章》,那種“創業艱難百戰多”的恢宏氣勢至今讓人讀后有回腸蕩氣之感。站在五嶺之首,疏影橫斜,暗香浮動,天高云淡,風清氣爽。此時此刻,我想得很多也想得很遠。梅之英,歌之魂,心之聲,愛之意。梅嶺,我們心手相牽走向百年好嗎?真的,我心中永恒的梅嶺。
關鍵字: 出游 大自然 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