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采石磯
磯,水邊突出的巖石。在橫貫華夏東西的萬里長江,最有名的要數南京燕子磯、馬鞍山采石磯、岳陽城陵磯,俗稱為長江三大名磯。最近,社科院組織信息沙龍,赴馬鞍山學習考察,筆者有幸一睹采石磯風采。 采石磯的巖石有彩色的斑紋,古代采與彩是通假字,因得名。采石磯是由一座海拔不足千米的孤山部分組成,屹立于滔滔長江之南岸。山體一側,突兀的懸崖峭壁直插在洶涌的波濤之中;望之山上,飛檐的瓊臺樓閣掩映在蔥蘢的林木之間。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正逢石蒜花開。我們一行進得磯門,一路石級,迂回轉折,在茂密的樹林中穿行,只見路旁和整個的山坡上,無數根象蒜苗似的青莖枝條,亭亭玉立,有的枝頭含苞欲放,有的已盛開著嫩紅欲滴的花朵,在那伸展的七八個花蕊中,一束束細長的花須微微翹起,花瓣翻卷,煞是誘人;山上的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觀,美不勝收;鐫刻在寬闊大理石照壁上的李白詩詞《將進酒》,由毛澤東親筆書寫,筆力雄健;尤其是下到江邊的“三元洞”上方,若耳貼巖石,就能聽到咣咣江水在洞中的撞擊之聲,嘖嘖稱奇。登上采石磯,身臨其境,格外爽朗;臨江遠眺,氣勢雄偉。使人感受到了千百年來深厚的文化底蘊,又領略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杰作。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登采石磯也一樣,光爬山當然是不夠的,必須乘船游于江中,才能窺測其全貌。我們上得游船,先離岸向江心駛去,然后往上游開出千米之余,再緩緩順流而下。此時回望采石磯,猶如一樽咆哮的雄獅,探頭俯伏在大江之畔;山頂上,高塔聳立,直刺藍天;再近些,千仞絕壁拔山蓋世,立于波濤之上,蔚為壯觀;在外突的峭巖陡壁之腰,鑿孔修建架起的臨空棧道上,游人竟絡繹不絕。不知不覺中,已過了采石磯,游船掉頭折返,這時導游提醒大家注意采石磯峭壁,看誰能最先發現什么。頓時,游客們個個爭先恐后,站到了船頭或甲板上。不一會兒,幾個人異口同聲驚呼起來:“象一位慈祥的長老”!但見這位側面的老人像,眉毛胡須依稀可辨,眼鼻嘴巴輪廓清晰,神態自如,栩栩如生。仔細地欣賞,竟越看越象,但船到跟前,卻又朦朧起來。 馬鞍山采石磯所處的長江位置,是中下游最為狹窄的河段,江中又夾島嶼,地勢極為險要,是兵家克敵制勝的必爭之地。最近在當地的史料中,有人驚險地發現,在距今1000年前的采石磯上,居然建起了有史以來第一座“長江大橋”。史載:當時宋太祖與行將滅亡的南唐小朝廷以長江分治,宋太祖滅南唐之心早已存之,但惜于“大江天險浪高流急”。有人表示可以“架設浮橋而行大軍”的妙計,受到宋太祖的厚封。于是他令工匠以竹筏為橋面,打造黃黑龍船千艘為橋墩,在采石磯固定,鋪上竹筏。浮橋建成后,“大兵過之,如履平地”。公元974年,宋太祖5000精兵巧渡長江采石磯,造成了南唐主李煜泣別金陵,南唐滅亡。可見采石磯“浮橋”功不可沒。 馬鞍山因采石磯而日趨聞名,自古就成了一座宜居宜樂的城市。僅唐代大詩人李白一人就在馬鞍山一帶寫下了《望天山門》等50多首風光詩篇,晚年作古當涂。采石磯風景區的太白樓、清風亭、三臺閣等雄渾的歷史建筑足以證明馬鞍山昔日的輝煌。如今,當代書法草圣林散之先生的紀念館和墓地別具一格,給采石磯又添新景。其茅草屋頂建成的館內陳列著林老先生的百余幅優秀書畫藝術精品,造詣非凡;在旁邊的墓地形似硯臺,墓身作墨,大樹為筆,背景當紙組合的“文房四寶”更見匠心獨運。林散之雖出身江北烏江,但他一生崇拜李白,并要葬于采石磯,實現了與李白為伴的遺愿。 人們贊美說:“綠樹碧湖樓宇間,琴聲輕歌灑江天;采石磯上游人擠,馬鞍山下白鷺飛”。的確,馬鞍山,硬有鋼鐵架構,軟有花鮮綠透。實為雙休日的好去處。
關鍵字: 城陵磯 彩色 社科院 通假字 馬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