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明教寺(曹操點將臺)
明教寺俗稱“曹操點將臺,位于市區淮河路東段北側,逍遙津公園之南。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的明教寺即聳立在高5米,面積4260平方米的“古教弩臺上。 史載,三國鼎立時期,魏主曹操四次到達合肥,臨陣指揮,筑此高臺教練強弩兵將,以御東吳水軍,迄今為止已有1700多年歷史。教弩臺高4.3米,面積3800平方米,呈正方形。臺上有屋上井、聽松閣兩處古跡。屋上井以超過民房屋脊得名,為當時曹軍將士飲水之源。聽松閣是曹操“望敵情、運籌帷幄、納涼休息之所。周圍松拍挺拔,濃蔭蔽日。后被譽為廬陽八景之一的“教弩松蔭即此。唐大歷年間又重修擴建,定名明教院,至明代改為明教寺。后毀于戰火。現在的明教寺,聳立臺上,雄偉壯觀,乃清光緒十一年太平天國遺老袁宏謨云游募化,按原樣重建而得。明教寺現為全國重點寺廟,由佛殿、藏經閣、西廂園三部分組成。殿分正殿和后殿,有佛像三十多尊。大雄寶殿飛檐翹角,風鈴叮鐺,殿脊高聳一巨大錫葫蘆,銀光閃耀,直刺云天,顯示了我國佛教寺宇威嚴莊重的建筑特色。寺內鐘鼓齊鳴,梵音繚繞,充滿了神奇的宗教色彩.唐大歷年間于廢墟中挖得丈八高鐵佛一尊,廬州刺史裴絹奏聞朝廷;代宗皇帝李豫詔令重建寺廟,定名“明教院。明代以后,稱“明教寺,沿用至今。現尚存“大雄寶殿、“屋上井和“聽松閣等名勝古跡。相傳“古教弩臺上,昔日松樹成蔭,松濤有聲,寺僧建閣,取名“聽松,于是“教弩松蔭之譽,被稱為廬陽八景之一。閣上撰有楹聯:“教弩聳高臺不為炎劉消劫難,聽松來遠客誰從古佛識真如。“屋上井,以井口高于“教弩臺下民房屋脊而得名,井口石井欄上刻有“泰始四年殿中司馬夏侯勝造隸書12字,為公268年遺跡。井欄口遺下汲水繩磨成的23條深溝,堪為千年歷史之見證。 唐人吳資詩云:“曹公教弩臺,今為比丘寺。東門小河橋,曾飛吳主騎。道出了“教弩臺與“明教寺的歷史關系。“明教寺屢經興廢,至清咸豐三年(1854年)復毀于戰火。同治初年,太平天國將領袁宏謨于太平軍失敗之后,慨然出家于紫蓬山西廬寺,后參禪于明教寺(為西廬寺下院),經多年苦行募化,終于在光緒十一年(1885年)重建寺院。現在的大雄寶殿后殿即為當年的建筑,也是寺廟的主體建筑。
關鍵字: 全國重點 名勝古跡 大雄寶殿 點將臺 紫蓬山 藏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