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至東流古文化區
東流鎮距縣城20公里,是一個菊香飄溢的千年古鎮,也是濃濃徽韻在菊江中流淌了幾百年的地方。古時的東流有“歷山遺澤、“陶徑余香、“白虎奇蹤、“金雞古石、“仙湖皎月、“黃石雄風、“松林清蔭、“蓮花春色等八景,名勝古跡較多,1985年被省定為古文化區。相傳陶淵明任彭澤令時,慕東流黃菊,常常來此種菊、賞菊、采菊和賦詩,有“日驛彭澤、夜宿東流之時。明《嘉靖池州府志》載,東流縣學之側有“靖節先生菊所,故東流又被譽為“菊邑,沿著東流城墻邊的那段江易名菊江,瀕江有“菊臺,還有“菊江亭。明朝名宦、東流知縣楊季芳區慕陶公高風亮節,在當年先生種菊的菊所故址,建靖節祠(又名陶公祠), 這座祠歷經三次重建后遷至城南牛頭山上秀峰塔前,便是我們今天所見的陶公祠。千百年來,歷史上有許多名人墨客,船行長江,紛紛棄船登岸,憑吊拜竭先生,著名的有顏真卿、辛棄疾、梅堯臣、朱熹、范仲淹、于謙等,他們都留下了珍貴的詠菊詩文。詠菊,一個神州大地上曾經為之津津樂道的幾千年的經典話題,在東流陶公祠燦然升華,成了東流古鎮的千年圣跡。東流古文化區的另一處值得觀賞的景觀是東流老街。明清時,老街的四周建有城墻,由“山城、“水城和“平城構成。時過境遷,而今的城墻雖塌,但老街的歷史風貌猶存。現存的一條長460米的老街,有明清古建筑房屋300多幢,青磚小瓦馬頭墻,珠檐正角魚懸梁,保存完好的汪家、金家、高家、安家、李家、鮑家、楊有、周家大屋等古建筑,古樸典雅。昔日的東流老街是老東流縣城的中心繁華地帶,沿街官民混居,店鋪林立、車夫、馬販、掮客、茶商穿梭不息,菜農、漁家、屠夫、攤販叫賣不停,當年的坐商行賈曾在這里發跡。江中的大小船只,繁忙地從港口碼頭進進出出,把外邊的食鹽、日用品和內地的茶葉、山貨輸進輸出。“無徽不成鎮這名話,在東流得到了最好的印證。采風于東流古城,赫然入目的便是巍然屹立于江岸的東流雙塔。鎮南曰秀峰,鎮北曰“天然。“雙塔既是東流的別稱,也是東流標志性的建筑物。作為標志,它不僅閱歷了古城的風雨滄桑,更顯示了古城的園林建筑風格。在東流城內,還有兩廟(既座落在城南牛頭山上的新老兩座泄洪閘)的古今建筑群,也能從另一方面體現東流的文化特色。陶公藝菊傳千古,雙塔對峙興文風。東流雖然歷史悠久,但過去只是個小縣,經濟很不發達,解放前流傳過這樣一句順口溜“遠看東流縣,經濟很不發達,解放前流傳過這樣一句順口溜遠看東流縣,近看像豬圈。堂上打板子,四郊都聽見。“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古鎮換新貌,變化萬萬千。東流鎮已于1985年升為副縣級鎮,現轄3個社區(居委會),13個行政村,人口2.8萬,鎮區面積122平方公里,現已成為東至縣的紡織城的工業重鎮,是東至縣的水陸交通樞紐。進入東流城區,首先撲入你眼簾的便是一座高大的陶公塑像,只見先生像一位禪機了悟的佛祖菩薩,手持書卷,臨風而立,正以一種清傲之氣,面對著菊江和永遠盛開的菊花,細細訴說著千百年來的時事滄桑。
關鍵字: 東流鎮 東至縣 千百年來 古文化 泄洪閘 順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