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小崗村
古之鳳陽,久以封建統治,自然災害頻繁,世代農民勤勞辛苦,饑寒交迫。縣境解放,民獲新生,然溫飽之愿,猶未實現。窮則思變,首推小崗村,率先實行農業大包干責任制,事實證明,旺盛不衰。 小崗村位于安徽省鳳陽縣東部,距縣城40公里,隸屬小溪河鎮,由小崗、大嚴兩個自然莊組成,距京滬鐵路5公里,省道307線13.5公里,明光、臨淮兩個淮河航運碼頭20余公里,現有108戶人家,476人,勞動力180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50人,其中大學文化5人,耕地面積1800畝,人均耕地4.85畝,其中承包耕地面積為1070畝。 1978年以前的小崗村(即“大包干發源地的小崗自然莊或村民小組)是全縣有名的“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村,當時二十戶人家個個當過隊干部,“算盤響,換隊長已成為這里特有的規律。到1977年底,小崗隊社員已是一無所有,不論戶大戶小,戶戶外流;不論男人女人,只要能蹦跳的都討過飯。 1978年12月,小崗18戶農民以“敢為天下先的膽識,按下了18顆紅手印,搞起了“大包干,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由此小崗村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1993年,小崗自然村與另外一個自然莊大嚴村民組合并在一起成立為小崗村。 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小崗村全面加強了道路、通訊、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為小崗村創造良好的投資和發展環境,并全面實施了改水改廁和綠化美化工程,建起了“大包干陳列室、村民圖書閱覽室、檔案室、衛生室、有線廣播電視、農民科技文化學校和一座完全小學。 小崗村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與其他地方一樣遭遇了難于致富的困境。當地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一年越過溫飽線,二十年沒過富裕坎。進入20世紀90年代,小崗人在經歷了一系列思索后,認識到“無工不富,并開始創辦企業,先后招聘3名有文化、懂技術的能人進村辦廠,并引來了幾家外資企業,同時向外轉移勞動力,共有70多名小崗年輕人走出小崗,與以前不同的是,這一批年輕的小崗人不是外出乞討,而是經商、辦廠、學本領,做新一代“以工興崗的好青年。小崗村的年輕一代正在發展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崛起。 大包干紀念館館內分為主展廳、多功能廳、附展廳、餐廳等。主展廳由《抉擇》、《追夢》、《關愛》三個展區和大型群雕《十八顆紅手印》以及實物展臺、展柜組成,真實再現了當年大包干從醞釀到發生、發展的驚心動魄的歷史過程,其中部分珍貴圖片和史料屬首次公開。 大包干紀念館已被列為全省和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人們感到欣喜的是,2003年12月21日,由小崗村、長江潤發集團、滁州通力集團、滁州綠豐公司、張家港中興房產聯合投資的“小崗現代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運營。 “口袋鼓起來一直是小崗人的夢想。當年“大包干的帶頭人嚴俊昌曾感慨地說過:“我們是一步越過溫飽線,25年未進富裕門。如今,得益于中央1號文件精神的小崗人,正生機勃發實施“三步走,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引進優良品種,發展養殖業等一系列措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富裕。
關鍵字: 勞動力 大包干 小崗村 溫飽線 紀念館 自然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