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江拾夢之——尋尋覓覓試咖喱
出游前一個月,我就找定居在澳門的舊同學訂酒店。同學聽到我和小芳這兩個極度貪玩的家伙要到他家門口呆上四日三夜,被唬得大眼睜小眼:“想清楚啊,澳門沒有什么好玩地方,你們呆不長的!”勸告歸勸告,舊同學總是最靠得住的,替我們覓著了一家夢想般的住宅式賓館。那賓館位于澳門市政廳旁的商住大廈,依半山而踞。最驚喜的是我們的房間有個大露臺,正對著一幢看來荒廢已久、古色斑斕的葡式大宅。以前徒步游澳門時就我曾經過那里,當時滿腦子已幻想著那里面埋藏著的稀奇古怪故事。大宅白窗綠墻,壁上滿是歲月侵蝕的痕跡;門窗都被木板緊緊封死,屋頂藤蔓縱橫。然而,我問過同學,也“八卦”過附近的原居民,找不到什么故事。大宅正門一個小小的門牌銘著:澳門市政廳六號。我心知肚明用四日三夜來做趟“冒牌澳門人”可以說是根本不夠用———僅僅那葡國紅酒與美食,已足夠磨掉我倆大把時間。在澳門,只要你肚量能容,嘴巴就可以一整天都不閑著。到澳門要吃葡國菜,這是必然的選擇。然而正如品葡萄酒,倘若你一開始就吃上個頂級大餐,接下來的不會有滋有味。記得有一次在官也街的“文記手信”買了瓶油咖喱,那咖喱粗看起來有點其貌不揚,跟別的品種有點不同,一般的油咖喱是黃色的,那是黃姜粉特有的顏色;而那瓶咖喱卻是濃濃的油浸著黑巴巴的一大堆香料。但炒菜時挑上一勺起鍋,火候到處,咖喱立馬變成悅目的奶黃色,隨之異香撲鼻而來。據聞澳門的咖喱是由當時縱橫四海的葡萄牙人從印度偷學回來的,歷盡八方,升華多年,內里加進了葡萄牙人的口味、東南亞的香茅、再加上中國人獨到的味覺理解,實實在在地成就了一款地道特色。因此第一個晚上,我倆決定先找點澳門的地道咖喱小食嘗嘗。吃咖喱要去“三盞燈”,這也是不用猶豫的選擇———那兒是東南亞人聚居的地方,想來咖喱當然地道點。乘“新福利”巴士到“紅街市”下車,問問走走,“三盞燈”就到了。那是一個圓形的小廣場,當時已是傍晚,華燈初上。小芳扳著指頭數數,好奇地問:“不對啊,廣場上只有兩根燈柱,第三盞燈哪去了?”我搔搔頭,被她問倒了。廣場對面一家舊窄的小鋪子門面上懸著兩個紅燈籠,那就是慕名已久的“咖喱妹”。先不管它兩盞燈還是三盞燈,肚皮餓得差點貼上背脊了,先喂飽自己要緊。進去找到張剛好擠得下兩個人的小桌子,一口氣點了咖喱牛腩面、魚湯粉、咖喱魚蛋青菜,再配上瓶狂凍啤酒,然后狂吸著咖喱味等大餐,好過癮!但是吃罷了,我倆卻有點失望———咖喱汁味道還不錯,只是面太硬、牛腩有點“柴”,沒有想像中那么好。花了將近一百葡幣,擦擦嘴兩人心下卻犯嘀咕:好像有點名不副實!幸好這點失望第二天有了補償。在氹仔地堡街閑逛,我倆又遇上一家名叫“咖喱全”的面檔,聞香止步,縱使不智,還是再要嘗嘗。有了上次的經驗,也不敢多叫,只點了一份“咖喱全餐”,呵呵,里面豬紅魚蛋魷魚牛腩牛筋青菜,一應俱全。材料只是簡單灼熟,咖喱蘸料擱另一碗里分開上。我和小芳各揀一箸,菜一入口,兩人立馬相視而笑———咖喱濃辣,材料入味,這才是真正的澳門好咖喱!“咖喱全”食客眾多,當時人山人海,人們只能四處搭臺。和我們同臺的一家人應該是香港游客,其中一位好可愛的小胖子可能餓急了,一坐下就叫了碗大大的咖喱牛腩面,還嚷嚷:“加辣!加辣!”,接著唏哩嘩啦地嘗了口就呆在一旁狂吸大氣,再也不肯吃了,只嗒巴著嘴嘟囔著:“哇,原來澳門的咖喱這么辣!”
關鍵字: 半山 咖喱 賓館 市政廳 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