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宗教的基本情況
澳門,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珠江口西岸。北接廣東珠海市,東距香港61公里。由澳門半島與凼仔島、路環島三部分組成,總面積23.5平方公里。古稱“濠鏡澳”:澳,本意為泊船之港灣;濠,以近海產牡蠣(粵語即濠)而名;鏡,乃半島兩側海灣波平浪靜、形狀如鏡之故。自古以來,澳門就是中國領土。早在新石器時期,中華先人即在此創造文明。秦朝時為南海郡番禺縣所轄,從晉代起屬東官郡,隋朝時屬南海縣,唐代屬東莞縣,南宋時劃入香山縣。元末明初,有漁民開始定居。從1553年開始,葡萄牙人利用行賄等不正當手段,逐步竊據為殖民地。現有常住人口近60萬,其中96%以上是華人。
澳門是一個多元宗教并存的地區,居民中61%的人信仰宗教,主要有中國傳統的儒釋道及一些民間宗教,還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巴哈伊教等。澳門現有各種宗教組織、團體約210多個,寺廟、會所、教堂、清真寺約108座(間)。在民間宗教中,除一般的土地公、財神、魯班、朱大仙、關帝、包公、女媧等神靈外,特別信仰媽祖。媽祖閣(俗稱天后廟、媽閣廟)是澳門最古老的廟宇,建于澳門開埠前的1488年。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為媽祖誕辰,有盛大活動。每年除夕夜,澳門大多數居民都去禮拜,平日還有來自香港、臺灣、日本、韓國、東南亞各地的信徒。道教及道教系統的民間多神信仰影響也很大。天主教是葡萄牙國教,在澳門的信徒雖不多,但一直有很強的社會勢力。
目前,天主教徒約2.4萬人,60%為華人;有神職人員300人,教堂20多座;開辦的中小學校有34所,學生近4萬人,占澳門中小學生總數的52%;另開辦有托兒所、養老院等社會福利機構50多個。基督教于19世紀末開始傳入,多數為互不隸屬之小型教會,目前有信徒5000多人,以青年居多;布道場所42間,神職人員20多位;另有中小學校10所,學生約8000人;其它社會福利機構18家。伊斯蘭教信徒多是印度、巴基斯坦僑民,約100人,清真寺1座。只有100多年歷史的新興宗教巴哈伊教在澳門已傳播40多年,現有信徒2000多人,9位負責人,開辦有一所雙語學校,有24個國籍的學生近300人,近些年比較活躍。另外,諸如日本的創價學會、臺灣的觀音法門等新興宗教也在澳門開展活動。
綜觀澳門宗教的歷史與現狀,大致有以下特點:(1)多元宗教,和平共處;(2)宗教徒占社會大多數,影響深遠;(3)宗教活動成為民眾風俗,構成社會文化的重要部分;(4)宗教界積極從事福利事業,產生巨大社會作用;(5)中國文化影響廣泛,其宗教文化心理是國家統一及澳門發展的思想基礎。無疑,這是澳門佛教生存和發展的社會文化背景,是我們了解澳門佛教社會作用之基礎。
關鍵字: 半島 澳門 珠江口 珠海市 粵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