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文化身分從未迷失
過去內地人說起“港澳”,總在頭腦中將香港和澳門看成同類城市。回歸之后,訪問香港澳門的人逐漸多了,人們傳遞著一個共同的信息:澳門與香港是完全不同的地方。因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緣故,在即將前往澳門采訪前,還有人問我:澳門也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用它的賭場?我說:澳門可不是光有賭場,還有文物古跡。但是 當時,我確實說不出更多。
乘上澳門航空公司的飛機,就已經感受到了澳門人特有的溫情和職業精神。穿云破霧,到達時已是夜幕籠罩,最先看到的澳門,是它霓虹閃爍、燈火綽約的身影,恰似一個身著晚裝的婦人,華貴嫵媚。我們一行20個記者,從澳門半島驅車穿過氹仔島,再來到路環島,下榻于最南端的威斯汀酒店。主人告訴我們,由于填海造地,澳門的土地面積,已在原先12.87平方公里的基礎上,又增加了12.93平方公里,恰好等于又造了一個澳門。如此說來,我們所住的酒店,多少年前正是一片汪洋之地。
東西方共融是澳門文化的精髓
澳門特別行政區所要申報的世界文化遺產,被稱之為“澳門歷史建筑群”,共12座,它們是: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圣若瑟修院大樓及圣堂、崗頂劇院、市政廳大樓、仁慈堂大樓、大三巴牌坊、哪吒廟、舊城墻遺址、大炮臺、東望洋炮臺(包括圣母雪地殿教堂及燈塔)。這12座建筑,若單論規模、年頭、文化含量,哪個都不足以登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但是,作為歷史建筑群,它們就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建筑,而是構成了澳門文化身分的象征。
自16世紀中葉,澳門開埠,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頭堡,在400多年的激蕩變遷之中,在從一個小漁港變成一個繁榮都市的過程中,中國人與澳門人共同營造了一個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不同習俗共生同處、相安無事的多元社會,形成了中華大地上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說澳門是彈丸之地,不錯,說澳門是博彩業中心,也不錯,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另一個事實,那就是,整個澳門還是一個博物館,在這片面積比北京西城區還稍遜一籌的土地上,密密麻麻地聚集著100多個古建筑文物景點,使澳門成為一個東西方文化多元并存的大展館。
當夜晚的浮華褪去,澳門顯出了端莊的容顏。在6月的晴空下,我們漫步在安詳、和諧的氣氛當中。如果說,夜晚的澳門是一個聲色犬馬之城,那么白天,它則變成了一個文化之都。在兩天的時間里,主人帶我們走訪了仁慈堂、玫瑰堂、民政總署大樓、典當博物館、圣若瑟修院教堂、大三巴牌坊、圣奧斯汀教堂、東望洋炮臺等歷史遺跡。這些古建筑,有中式佛教廟宇、民間大宅,有西式天主教堂、劇院大樓,有的融合了阿拉伯和哥特式風格,有的則呈現出典型的南歐情調。首先使我們驚訝的是,這些文化遺產,沒有被圍在高墻大院之中,而是與街道、與人群、與城市低調而謙和地融為一體,他們大多免費對公眾開放,有些還在使用當中,但卻保存完好,看得出都由專業人員有效地維護著。再仔細品味這些和平共處的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遺址,我們還發現了更多絕無僅有的現象:中式的瓷磚和西式的百葉窗安裝在同一面墻上;西式洋房的入門處有一中式天井;西望洋山這邊的媽祖閣供奉著中國海神天后娘娘,另一側則供奉著西方海上保護神老楞佐;在巴洛克風格的大三巴牌坊上,卻刻有中文和日式菊花圖案;圣母雪地殿教堂內的壁畫技巧完全采用了中西合璧的手法;圣方濟各教堂內寬袍大袖的圣母像簡直就是一派佛教女神觀音的形像。
據學者吳志良博士介紹,澳門這種華洋并存、和睦相處的文化現象,是由于在幾百年間葡萄牙人的統治和管理下,當局從未強行普及過他們的外來文化,所以澳門人也從未與母體文化割裂,而總是以中國人為自豪。正是在這種寬松的、跨文化的環境下,澳門文化兼容并包、互諒互讓的特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展,形成了以中華文化為主流的多元文化格局。在這里,沒有非黑即白的極端,沒有你死我活的悲情,中葡以及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居民,雖然思想文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差異巨大,但可以在方圓數里之地共同和諧生活數個世紀而不發生重大沖突。對于這種現象,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稱之為“不同而和,和而不同”。
特區政府卓有成效地推廣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在國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澳門歷史建筑群”已被列為2005年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清單的首選項目,如果申報成功,無疑將給澳門帶來空前的國際地位的提升。澳門特區政府抓住這一大好契機,在對外宣傳的同時,也在澳門本地大力推廣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在澳門這樣人口稠密、快速發展的城市中,保護文化遺產并非易事。這不僅是澳門面臨的問題,也是全世界許多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面對的難題。近年來,特區政府在文化遺產保護觀念上進行了重大變革,實施了“一體化社區發展和通過地方努力實施文化遺產保護”的策略。根據這個策略,澳門文化局改集中管理遺產而為社區管理,將由少數精英管理變成人民大眾普遍關懷的事務,這就使文化遺產保護有了更深厚更廣泛的社會基礎。另外,社區在積極承擔起對遺產的專業管理的同時,也被授權以一種負責的、可盈利的、可持續發展的方式來開發遺產,因而大大調動了社區的積極性。這個方案,在澳門被稱之為“草根途徑”,即讓遺產保護轉化為一個草根性運動,讓遺產回歸到創造它并將它作為未來發展基石的社區中間。
作為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推廣部門,澳門文化局還推出了“全澳文化遺產推廣計劃”,在這個計劃之下,首先以中學生為對象,開展了“文物大使”的選拔培訓和“澳門文物建筑展全澳中學巡回show”,通過最易接受新思想新觀念的中學生,把文物保護意識傳播到全社會。
澳門特區文化局局長何麗鉆,是一位纖細而文雅的女性,在與她的交談中,我們感到她是一個干練、有職業精神、有明確目標的文化領導。她所帶領的文化局團隊也都個個盡職盡責。她并沒有在我們這些北京來的記者面前歷數她的工作業績,而是像朋友一樣以一種政府部門的服務態度回答我們提出的問題,隨和而聰敏。分別時,她送給我們文化局監制的介紹澳門文化遺產的明信片和筆記本,從中我們感到,政府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做了許多有益而細致的工作。
中華民族的身分認同從未改變
在400多年的西風浸染中,澳門人從未喪失過自己的中華民族的身分認同感。他們在對西方風俗的容忍和與之共處中,始終傳承著自己的信仰、習俗、親情。當地人告訴我們,澳門家庭穩定,每個人都在中午與家人共進午餐。澳門人寬容大度,誠實勤勞,他們通過每個人的個體行為,恪守著傳統美德和生活方式,使中華文化不但未被征服,反而代代相傳。
穿行于澳門這個城市中,你不會感到緊張,因為這里不似香港那樣行色匆匆;你不用感到不安全,因為這里人們善意待人,從不會惡語相向拳腳相加;你不必擔心被騙,主人說這里的生意人都是本分經商不開高價;你無需感到孤獨,因為處處可見的中國文化跡象隨時陪伴著你;你不會因為它小而覺得無所事事,因為小城故事多,可看可感的事物實在不少。
中國有句老話:“有容乃大”。從地理上講,澳門是座小城,但從文化的多元、豐富來看,從它的襟懷之大,包容之多來說,誰又能說它小呢?兩天的時間,容不得我們深入地品一品澳門這個城市的深意,但是,在對它有限的近距離的觀察中,我們已經看到了它的韻味,感到了它的溫情,悟出了它的真意。
據說,香港于2001年被譽為“動感之都”,而澳門則被冠以“文化名城”。為此,澳門應該自豪。
關鍵字: 澳門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