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條線路游澳門
4條徒步線路遍看澳門風景
去過的人都知道,澳門很小――轉個身子、幾步騰挪,從一座教堂就來到了另一座寺廟;稍微執著一些,在古舊的街道中穿行,沒有多少光景,卻又發現回到了起點。
在澳門旅行,不需要坐公車,不需要打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自己的雙腳去丈量澳門的每一寸土地,邊走邊看,感受那里的經典歷史與浪漫情懷。
line 1想軋馬路就來新馬路
出發地:新馬路東起點
需要時間:最短40分鐘,要是一不留神被路邊小店吸引,那就無法預計時間了。
適合人群:既然是軋馬路,當然就是比較適合結伴行走,尤其是有女伴,因為這一路絕不僅僅是博物館教堂的刻板嚴肅,也還有許多情調去處和特色餐館,而且路程較短,這樣一路走下來,女孩兒決不會厭倦。
這條馬路的正式名稱是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但澳門市民稱它為新馬路,是市區的主要街道,處處可見土生葡人的生活痕跡。
新馬路東頭的起始處,兩邊由碎石子鋪設成圖案的路面上擺放著鮮花盆景和豎立著古色古香的街燈,而之所以選擇這里作為出發地,是因為馬路的西頭靠近海邊,我們從遠方走來,最后看到了不遠處的波濤拍岸,似乎更加符合人們的心理需求,想想就覺得很滿足。
在這條路線上,值得留意的幾個景點是路口的大西洋銀行(建于1902年,是葡萄牙的海外銀行,重建時保留了原建筑物的正面)、議事亭前地、民政總署大樓(一座莊嚴的、具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仁慈堂正面(巴洛克建筑風格,建于1568年,是中國境內最古老的歐洲慈善機構)、圣母玫瑰堂(1590年興建)。
新馬路的核心區域當然是議事亭前地,這也是澳門本地人最喜歡的一個地方,大部分游客第一次來澳門必來這里拍照留念――廣場同樣由葡式碎石子鋪就,組成黑白兩色大波浪形的圖案,充滿地中海浪漫情調。位于廣場旁邊的民政總署大樓和仁慈堂都是圣潔的白色,附近的其他建筑或是黃色或是粉紅色,五彩斑斕的色彩搭配在一起,再加上影影綽綽的走道與廊柱,讓人有置身于地中海沿岸小城的感覺。
新馬路旁的一些岔路內也有精彩,比如爐石塘巷,最前面是佛笑樓,1903年開張,是澳門最古老的酒樓,以燒乳鴿著稱;再從佛笑樓左轉進入福隆新街,這個昔日著名的煙花之地,現已恢復百年前的外觀,建筑的正面和百葉窗均為紅色,這里總是熙熙攘攘,路邊各色店鋪林立,購物的、吃飯的、閑逛的人川流不息。
在這條線路上,一定要找個空隙在廣場的露天咖啡座或者在板樟堂街的葡國餐廳內喝點東西,看街邊風景,愜意非常。
編輯提示:要是有可能,最好晚上來逛,燈火輝煌,悠閑散步的人絡繹不絕,而且旁邊的人工湖內還有音樂噴泉表演。
line 2 繞著大三巴牌坊轉圈圈
出發地:大三巴牌坊
需要時間:最短60分鐘
適合人群:來到澳門,不看大三巴牌坊,那就算是沒來過;除去這個因素,最適合來這里的是那些喜愛歷史文化與古董的游客,因為這里有幾條街專賣古董,據說有許多來自香港和內地的有識之士都來這里淘寶,選購古董家具和擺設。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地標性建筑,就算是沒來過澳門,人們也都會知道“大三巴”的名號。它原來叫作圣保祿教堂,由耶穌會會士在1602年興建,1835年的一場大火幾乎燒毀了整個教堂,只剩下一面石墻,也就是現在的大三巴牌坊,牌坊上的雕塑訴說著有關天主教在亞洲傳教的故事。
我想大三巴牌坊之所以那么有名,一是因為這里的歷史,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里的高高的地勢與特殊的風水――在牌坊前面,是一段坡度不小的階梯,而站在牌坊上向下俯視,大半個澳門小城盡收眼底,很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豪邁之氣――在比較傳統的嶺南文化中,人們推崇這樣的地點,的確不足為奇。
圍繞著大三巴牌坊隨便轉轉,就足夠消磨大半天時間。這兒的周圍有不計其數的景點:議事亭前地(離這里不遠,很容易到達)、大炮臺、天主教藝術博物館、澳門博物館(每天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對外開放,星期二休館)、圣安多尼堂、舊基督教墳場(著名畫家錢納利就長眠在這里)、白鴿巢前地、白鴿巢公園(也稱賈梅士公園,因葡萄牙最偉大的詩人賈梅士曾在此居住過一段時間)。
編輯提示:還是給喜歡古董的游客一些提示,這里專賣古董的那幾條街分別是花王堂街、大三巴街和果欄街,古董家具、瓷器、古錢幣、漆器、畫卷,應有盡有,不過那些店鋪也是良莠不齊,買東西仍然需要獨到的眼光與魄力,當然,也需要砍價。
line 3 從松山到望德堂尋找中山先生的足跡
出發地:澳門半島的最高點東望洋山
需要時間:最短60分鐘
適合人群:這是四條線路中主題色彩最鮮明的一條,尋找孫中山先生的足跡,適應人群不言自明;另外,這也是一條高度落差最大的徒步線路,適合運動型的旅游者。
這條游覽路線始于澳門半島的最高點東望洋山,終點仍然是赫赫有名的議事亭前地。當然你要是有體力,也可以選擇反方向前進,走路登山,倒是很有些額外超值的征服快感,隨你喜歡。
在山頂上有一座東望洋炮臺和燈塔,炮臺建于1637年,燈塔建于1865年,是中國沿海地區第一座燈塔;還有圣母雪地殿教堂,巴洛克建筑風格,在這里可飽覽城市風光和附近的海景。在附近,還有一個旅游咨詢處和一間小咖啡館,出發的時候,可以及時補充腦力和體力。
離開炮臺,沿右邊松山馬路下山,環山公路是步行小道,沿途有許多康體設施,是澳門當地人鍛煉、談情說愛的好去處;道路盡頭有松山纜車(由早上七時至傍晚六時運營,全程只需一分多鐘),可以從這兒乘坐纜車或沿石階拾級而下。在這條線路上會經過二龍喉公園、國父紀念館(每天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對外開放,星期二休館)、盧廉若花園。這個盧廉若花園很值得一看,它在十九世紀末興建,地處嶺南,卻具有蘇州古典園林特色,精致可愛。園內景致迷人,許多澳門人都喜歡泡在這里打太極拳、跳舞;有的時候,在院內的“春草堂”還會舉辦音樂會(公園從早到晚向公眾開放)。
再向前走,轉左進入繁忙的荷蘭園大馬路,中央圖書館、歷史檔案館、塔石衛生中心等政府部門都座落在這里;然后是瘋堂斜巷,可以看到許多經過修復、粉飾一新的歐陸風情建筑,這里曾經被認為是高尚地區,到處是高雅的宅第和裝飾華麗的陽臺,很有小資的情調;最后經過水坑尾街、白馬行街、板樟堂街,終于到達了議事亭前地。
編輯提示:國父紀念館是最值得花費時間的景點;還應該去澳門鏡湖醫院看一眼,雖然沒什么特別,但是中山先生就是在這里開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line 4 轉西望洋山文化碰撞之路
出發地:廣場議事亭前地
需要時間:最短90分鐘
適合人群:理論上耗時最長的一條線路,但是一路上卻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最為典型。適合對于澳門有著比較深刻認知的旅游者,了解越多,收獲也就越大。
從議事亭前地出發,沿民政總署邊上的蘇雅利醫士街上行,左轉沿東方斜巷繼續至崗頂前地。崗頂前地路面也是用葡式碎石子鋪設,組成波浪形的圖案,前地上同樣豎立著古色古香的綠色街燈。崗頂前地左邊是圣奧斯定教堂(1586年興建),教堂內供奉著耶穌受難圣像,每年苦難耶穌圣像都是從這里出發,沿城中設立的苦路巡游。
之后再沿著龍嵩正街、風順堂街、南灣大馬路、竹室正街、西望洋斜巷、鮑公馬路前行,最后沿媽閣上街經過船塢,來到媽閣廟。
媽閣廟是這條線路的終點,同樣也是澳門的地標性景點,這座澳門最古老的寺廟已有500多年歷史,長久以來,它都是澳門土生華人的精神寄托。我曾經在媽祖的故鄉福建去過多個媽祖廟,但是在澳門媽閣廟有一個特點卻是第一次感受:雖然以天后信仰為主,廟內卻兼有觀音、土地、阿彌陀佛,更有一座“正覺禪林”――小小媽閣廟,體現出澳門地區民間神廟與佛寺禪林獨特的包容。
這條線路中的必看景點除了圣奧斯定教堂和媽閣廟之外,還有圣若瑟修院、崗頂劇院(中國最古老的歐式劇院,1858年開放)、圣老楞佐堂、圣若瑟修道院小堂、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主教府、西望洋圣堂(這里是眺望澳門和離島景色的絕好了望臺)、圣珊澤宮、人工島上的中葡友誼紀念碑、圣地牙哥酒店、澳門海事博物館。
編輯提示:這條線路比較復雜,也比較長,或許需要在途中吃一頓午飯。另外,最好不要在星期二進行這條徒步路線,因為海事博物館星期二休館。
還有,媽閣廟附近是一號碼頭,可以在這里乘坐傳統中式帆船暢游內港及南灣。
關鍵字: 澳門 澳門旅行 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