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故宮
之前在西安,也看過雪,不過幾平方米面積而已,當時還興奮得為了那“巴掌”雪的初遇拍照留念。到了沈陽,走出火車站,徒步至旅店,沿路兩旁堆滿了冰雪,雖然不是新雪(已經臟得沒有“觀賞價值”),但還是令我初次感受到北方的冬天。三流旅店熱水供應不足,作為習慣每天洗澡的南方人還是不得不用冷水“澆灌”,(好歹在火車上已經熬了30多個小時,)好在以前校里住宿也曾在一段寒冬用冷水淋浴,身體尚算能夠抵抗。晚上下雪了,我在暖暖的睡夢之中,不知道。早上走出室外,雪沒有昨日的灰黑狀,但在沈陽故宮的,更白。我從沈陽故宮的偏門進入,其實我在偏門外面也逗留了一會,因為那里的雪明顯比馬路、街道的潔白得多,我已經逼不及待地在雪地上玩耍,還故意作拋雪狀讓人家幫我拍照留念——南方人的舉措,就如鄉下人進城,沒見過世面。走過偏門后,方知剛才在門外浪費時間——眼前豁然開朗,是中軸線上正殿前方的一個大廣場,怎樣稱呼,不知道,只覺得比學校的操場要大,上面鋪滿白雪,只是讓工作人員掃開了幾條窄窄的步行道。噢,這才是雪地!滿州人的故宮,規模當然比不上中原的故宮紫禁城,但進門,過殿,游園,也兜兜轉轉了很久。走訪其中,感覺滿州人的建筑與漢人的建筑大致差不多,至于那些建筑構件、吉祥獸頭、雕刻繪畫,我能叫出名字的不多,早已把大學時期的必修課本《中國建筑史》忘記得一干二凈。嘿嘿,純粹走馬觀花,我不是專家。網絡摘要:位于中國東北部的沈陽故宮,在中國現存皇室建筑群中,其規模和保存狀況僅次于北京故宮。與舉世聞名的北京故宮不同的是,沈陽故宮是滿族皇帝修建的,它所具有的獨特歷史和濃郁的民族色彩非常吸引人。沈陽故宮位于中國東北部遼寧省的省會沈陽舊城的中心,它是清朝(1616-1911)最初的皇宮。它的歷史比較獨特。17世紀初,在中國東北部的游牧民族滿族建立政權后,后金皇帝努爾哈赤以沈陽為都城,修建皇宮,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繼位以后,將后金改國號為“清”,并將宮殿修建完成,這就是沈陽故宮。清朝最早的兩個皇帝皇太極和福臨都是在沈陽故宮繼位稱帝的。后來,清進入中原推翻了明朝,成為中國新的中央集權政府,并遷都北京,清朝皇帝從此入住北京故宮。沈陽成為清政府的陪都,沈陽故宮則被稱為“陪都宮殿”。 沈陽故宮占地6萬平方米,有70多座建筑和300多間房間,它與中國傳統的皇宮建筑不同的是具有濃郁的游牧民族特色。沈陽故宮建筑群分為中、東、西三路,其中東路的布局最具代表性。東路的主要建筑是大政殿,它是清帝日常辦公和舉行大典的地方。在大政殿兩側,建了10座亭式小殿,它們兩兩相對,由北向南呈雁行分布,這就是十王亭,十王亭是十位朝廷重臣辦公的地方。從建筑上看,大政殿其實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所以被稱為宮殿。大政殿和十王亭的建筑格局,都脫胎于游牧民族的帳殿,這十一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帳篷的化身。從流動、遷移的帳篷,到固定下來的亭子,這顯示了游牧民族文化的發展歷程。沈陽故宮里有許多滿族的民俗講究。比如在中路建筑清寧宮的正門前,有一根近7米高的木桿在當院豎立著。這根木桿被安放在一個漢白玉石座之上,頂部套著一個錫斗。咋一看,皇宮里豎立這樣一根木桿,顯得不倫不類,與周圍富麗堂皇的皇家宮殿很不協調,但是,這卻是一根非同尋常的木桿。這就是索倫桿,它是滿族傳統的祭天“神桿”。按照滿族的傳統,在用此神桿祭天時,還要在上面的錫斗里放上碎米和切碎的豬內臟,用來喂食烏鴉以示祭天。這種習俗來源于一個傳說。相傳,清朝的奠基者努爾哈赤早年曾被追殺,努爾哈赤實在無路可逃了,就躺在一條草溝里聽天由命。這時突然飛來一群烏鴉落在他的身上,將努爾哈赤嚴嚴實實地遮蓋住,因此努爾哈赤逃過了追兵。后來,努爾哈赤建立金國做了皇帝。他為了感報烏鴉當年的救命之恩,下令滿族百姓都要在自己的院子里豎立木桿套錫斗,以美味祭祀烏鴉,這便有了今人在皇宮內看到的索倫桿。在沈陽故宮里,滿族文化隨處可見。比如寢宮比正殿高,這是滿族在山林中游獵時擇高而居生活習慣的延伸。不過,在清初,清朝統治者已開始吸收中原文化,所以漢族文化在沈陽故宮里的影響也相當明顯。比如大政殿的建筑結構,就延用了宋代(960-1279)的建筑模式,屬于漢族的傳統建筑手法;寢宮的名稱與漢民族的命名方式相同,比如關雎宮、麟趾宮的名稱,就來自漢族的傳世經典《詩經》。沈陽故宮的主體部分初建于公元1625年,歷經10年建成。后來,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又加以修繕、增建,歷時150余年,沈陽故宮因此融會了漢、滿、蒙、回、藏等多民族建筑的藝術風格。可以說,沈陽故宮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結晶,是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重要標志。
關鍵字: 冷水 南方人 旅店 沈陽故宮 火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