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的鞍山皮影
鞍山皮影戲
皮影戲于清嘉慶年間從河北灤州傳來,與遼南地區的民風民俗、方言音樂結合,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遼南風格,業已經歷數百年風雨的洗禮。到了今天,皮影戲似乎只成了成年人記憶深處的一段影像,而對于現在的孩子們,那美好的畫面則是一種難得實現的憧憬。
皮影也叫燈影,由驢皮制成,在遼寧最盛行的時期是清末、民國年間,那時幾乎每個縣城都有自己的皮影劇團,蓋州曾經一度是遼寧皮影戲的中心。千山區皮影戲的傳承就來自蓋州。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初蓋州皮影戲班藝人由甲來到鞍山千山區,成為千山區文化館首任館長,組建了皮影戲班。
遼南皮影從明末清初開始已有五百年歷史。現在我們常見的遼戲前身是遼南戲,遼南戲正是從遼南皮影轉變而來的,而鞍山皮影正屬于遼南皮影派系。說起遼南皮影,必須提到她的創始人黃素志,大約在明萬歷年間,黃素志只身一人闖關東,后僑居遼陽。工于繪畫和雕刻的黃素志用紙張雕刻影人,后來演變為用羊皮裁剪。在造型上黃素志克服以往皮影忠奸難辯的困難,從眼睛上表現地位尊卑,這成為遼南皮影的顯著特征。清朝末年另一位皮影藝人安心齋不僅表演技法精湛,而且編著了《影戲小史》這樣一部專門針對皮影戲的學術論著,將遼南皮影推向另一個高點。
皮影戲以它獨特的表演風格和民俗韻味深受廣大群眾喜愛,但是當一名好的皮影戲演員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表演時,在觀眾前面立一塊長2.5米、高0.8米的白色臺布,臺布后面點上5個100度的燈泡或者兩排雙燈管的白熾燈,燈光照在緊貼臺布的影人和場景上,再配以鑼鼓弦樂和詞調,這樣就能達到唱影的效果。演出的劇目大多是神話及歷史故事,比如《楊家將》、《大隋唐》、《封神榜》等。
演員要求有三種技能中的一種:文武場、影人、唱。其中文場指拉弦,武場指打鼓。會得越多越吃香,當然也有演員在演出的時候,一人擔三職。皮影戲中的角色分為:生、旦、凈、髯、丑五種。五種形態各異,唱腔上也有不同的要求,比如髯和凈要求用大嗓演唱,要求粗獷有力、聲音洪亮;而小生和旦要求用小嗓也就是假嗓唱,要求聲音綿柔;丑則要求用雜嗓唱歌,也就是陰陽嗓,一句話里,上半句用大嗓唱,下半句用小嗓唱。
在文革前的一段時期,皮影戲班常年送戲下鄉,受到了群眾的喜愛,在一些農村,沒有皮影戲就意味著沒有娛樂。文革后,皮影戲受到破壞停了下來。上世紀80年代后,皮影戲重新恢復,90年代后期由于一些老藝人相繼去世和經費困難影響,出現了后繼乏人,難以傳承的局面。”
據千山區文化館介紹,最近8年來,他們先后培養了約30名皮影接班人,編演劇目達15部,演出百余場。最壯大的時候,皮影工作者達到15人,而如今由于經費緊張,人員流失嚴重,目前文化館里的皮影藝人只有3個人。培養一個皮影藝人并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完成的,它不是簡單的表演,皮影藝人不僅要會吹拉彈唱,還得自己設計制作皮影,培養一個好的皮影藝人至少需要兩三年的時間。
皮影藝人流失嚴重,已影響了鞍山皮影藝術的傳承。
皮影戲是一門“活”的藝術。它來自生活,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及傳統氣息,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更樂于去欣賞、緬懷這些民間藝術,因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關鍵字: 創始人 歷史 戲曲 皮影戲 陜西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