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陵公園(福陵)
東陵公園又稱“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孝慈高皇后葉赫納喇氏的陵墓。與沈陽市的昭陵、新賓縣永陵合稱“關外三陵、“盛京三陵。東陵公園始建于公元1629年(天聰三年),到公元1651年基本建成。后經清朝順治、康熙、乾隆年間的多次修建,形成了目前規模宏大、設施完備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距今已有三百六十余年歷史。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大清建國,定陵號為“福陵,1929年被當時奉天當局辟福陵為東陵公園,1963年被列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國務院將其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陵公園地處于沈陽市東郊二十里的天柱山上,整個占地面積為557.3公頃,其中陵寢占地為19公頃,整座陵墓背倚天柱山,前臨渾河,自南而北地勢漸高,山形迤邐、萬松參天、眾山腑伏、百水回環、層樓朱壁、金瓦生輝、建筑宏偉、氣勢威嚴、幽靜肅穆、古色蒼然,其優美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深邃人文景觀早已為歷代文人雅士所垂青。福陵建筑格局因山勢形成前低后高之勢,南北狹長,從南向北可劃分為三部分:大紅門外區、神道區、方城、寶城區。大紅門外區: 陵園圍繞以紅墻,中為正紅門。它是陵寢總門戶,三間歇山式琉璃頂建筑,門的兩側各有一座琉璃影壁。門前東西兩側各有下馬碑四座,上面的碑文用漢、滿、蒙、回、藏五種文字雕刻而成。這是清代前來祭祀的官員們“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標志。正紅門兩側還各有一個雕造堅固的石牌坊,牌樓四柱三間三樓.每根石柱由四截組成,立柱頂端有一圓形蓮花座,上面雕有石吼一只。正中明間坊心用滿蒙漢刻有文字“往來人等至此下馬,如違,定依法處等字樣,及仙人獻寶、祥云、海水等圖案。正紅門前的兩旁還有兩個石雕的華表、一對石獅子左右各一。神道區:進入紅門是三條筆直的石鋪甬道叫做“神道,垂直北上。神道正中與紅門相對的這條道叫“神路,一切建筑皆以軸線左右對稱布局排列,其兩側的設有擎天柱、石獅、石馬、石駱駝、石象生等分立于蒼松翠柏之間,“神路北端連接福陵主體建筑的斜坡上修建了一百零八級臺階,俗稱“一百單八蹬,這在所有明清皇陵中獨一無二的.同時也給福陵的歷史罩上一道神秘的光環。一百單八蹬兩端建有神橋,用來保護陵寢免受雨水侵蝕。由一百單八蹬拾級而上,便是神功圣德碑碑亭,碑亭呈正方形,九脊重檐歇山式,飛檐斗拱,在亭內正中立有“大清神功圣德碑的碑上用滿、漢兩種文字合壁刻寫的頌揚了大祖努爾哈赤為大清國創業的豐功偉績。方城、寶城區:這部分建筑是福陵整體建筑的核心,從隆思門到寶城其中有隆思殿、東西配殿、焚帛亭,二柱門、石祭臺、明樓、月牙城、寶城等建筑群。居方城中央的隆思殿是舉行祭祀的重要場所;東配殿是存祝版和制帛的地方;西配殿是喇嘛們誦經作法超度亡靈的“道場;月牙城它形如一彎新月,故而得名,它是清代陵寢的一大特點; 寶城中間是一座高大的圓丘叫寶鼎,它是福陵的心臟,大清君主努爾哈赤及孝慈高皇后葉赫納喇氏即長眠于此。此外,陵寢周圍還生長著數以千計的百年古松,它們枝繁葉茂,蒼勁挺拔,從遠處望去以其常青綠色將福陵裝點成一片“松濤罩海,金瓦紅墻的建筑變成了福陵又一特色景觀。建國以來,歷經百年蒼桑的東陵公園,在各級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懷和支持下,得到了精心維護.特別改革開放以來,在采取各種措施進行保護管理的同時,還利用福陵四周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大力開發旅游資源,在陵區附近修建多處景區、景點,如,“龍灘垂釣、“森林浴場,“杏林春曉、“芳草云天、“龍尾觀溪、“御泉、“妃子松、“神龜、“義犬救主等等。今天的東陵公園已成為一座具有歷史文物、園林風光、旅游度假等多種功能的觀光游覽中心, 以其令人驚嘆的建筑藝術,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秀美的園林山色吸引著眾多的國內外游人觀光客。
關鍵字: 大紅門 建筑群 得天獨厚 文物保護 枝繁葉茂 沈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