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呼倫貝爾草原行首日——哈爾濱篇
一大早就起床趕在6:30分離家,我們一行將乘9:30的飛機到此行目的地呼倫貝爾的中轉地——哈爾濱。12點達到哈爾濱,我們打了輛的士先到朋友那里拿到呼倫貝爾行政區海拉爾的火車票,又將行李寄存在火車站后已經下午1:30,因為火車是5:45,所有還有時間吃過午飯并領略一下這個北方城市的風情。我們選擇到著名的商業步行街——中央大街逛逛,在那里找了個四季餃子店吃了頓不算豐盛倒還有地方特色的餃子,然后循著中央大街從南向北走,欣賞著路兩旁的歐式建筑,品嘗著當地有名的馬迭爾雪糕,還捎帶著買了據說最正宗的秋林李道斯的紅腸和大列巴作為火車上的晚餐,走到盡頭就是松花江了,江邊大道就是斯大林公園,中心廣場上矗立著高高的防洪紀念碑。距離中央廣場不遠處即使索菲亞大教堂,教堂門口的廣場上游人如織,音樂噴泉有節奏的起伏著,一排熱鬧景象。在廣場上拍拍照,流連了片刻不覺時間已接近5點,趕快叫輛出租奔火車站而去。火車準時出發,因為票源緊張只能買到沒有空調的上臥,還好睡一覺6點就到海拉爾了,想想明天就能看到夢想中的草原也就美美的睡去了。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中央大街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中央大街步行街 中央大街—— 從滿洲里到綏芬河、從哈爾濱到大連——這條t字形鐵路曾被稱作中東鐵路。1897年中東鐵路開始修建,而位于這t字形交匯處的這片黑土地就隨著鐵路的建設而迅速地發展成了一個后來被稱之為“東方莫斯克”的大都會,據俄國人記載:哈爾濱建市于1898年5月28日。借松花江水運之便,那時的筑路物資曾源源不斷地運到了畫面的盡頭——松花江岸邊的碼頭上(現防洪紀念碑一帶),然后,要穿越這兩公里的沼澤地帶而被運往筑路現場,于是,在松花江南岸的這片沼澤中就逐漸形成了一條泥濘的土路。1900年俄國人將這條土路命名為“中國大街”,1924年蘇聯人砌下了路中的街石,1925年中國政府收回了哈爾濱的主權,并將這條大街改稱為“中央大街”。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防洪紀念碑 防洪紀念碑—— 為紀念 1998 年勝利抗擊松花江、嫩江特大洪水而建造的紀念碑,碑體為綠色羅馬柱風格,柱頂為英雄人物形象(也為綠色)。紀念碑建于哈爾濱的王府井——中央大街和松花江濱的斯大林公園交界處,這一帶江灘是哈爾濱市民休閑的好去處,小商販和各種水上、陸上娛樂項目占據了此地,成為一個巨大的免費樂園。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松花江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圣索菲亞大教堂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教堂廣場一隅 圣索菲亞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原為沙俄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修建中東鐵路的隨軍教堂,全木結構,占地面積721平方米,通高53.35米,平面呈拉丁十字布局,是典型的拜占庭風格建筑。1911年,在木墻外砌了一層磚墻,成為磚木結構式教堂。1923年9月27日,圣索非亞教堂舉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禮。1932年11月25日落成,成為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教堂,以其精美的建筑藝術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享譽中外。圣索菲亞教堂氣勢恢弘,精美絕倫。教堂平面設計為東西向拉丁十字,墻體全部采用清水紅磚,上冠為巨大飽滿的洋蔥頭穹頂,統率著四翼大小不同的帳篷頂,形成主從式的布局。四個樓層之間有樓梯相連,前后左右有四個門出入。正門頂部為鐘樓,7座響銅鑄制的樂鐘恰好是7個音符,由訓練有素的敲鐘人手腳并用,敲打出抑揚頓挫的鐘聲。
關鍵字: 呼倫貝爾 哈爾濱 海拉爾 火車票 火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