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圣-索菲亞大教堂
一開始,羅馬帝國是把基督教視為邪教而嚴加打擊的。可是,到了公元312年,這情況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那一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在臺伯河畔與政敵的軍隊即將開戰的前一夜,他忽發奇想地想出了一條妙計,于是,就對眾將說他夜觀天象,見一發光的十字架高懸天空,并寫著“勝利”二字;又說他夢中聽到遙遠的天國傳來一個指示叫他將士兵的盾牌上都畫上基督的符號。第二天,他當著由絕大多數基督徒組成的軍隊宣稱:從這一時刻起自己昄依基督教了!這裝神弄鬼的妙計倒和五百年前陳勝、吳廣裝狐貍叫發動起義的伎法如出一轍。不過,君士坦丁的伎法也倒真的奏效,士兵們奮勇爭先一舉將政敵的軍隊消滅了事。勝利了的君士坦丁在公元330年決定將帝國的首都從羅馬遷移到東方的拜占庭,并將這座城市改稱君士坦丁堡(現在的伊斯坦布爾)。后來,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以拜占庭為首都的帝國叫做東羅馬帝國,他們所信奉的基督教就被稱為東正教。幾百年后,在拜占庭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教堂——圣-索菲亞大教堂。即使在土爾其人滅亡了東羅馬帝國以后,新的占領者們也僅是在這座教堂的四周新增了四個尖頂圓柱就算做改成清真寺了。雖然東羅馬帝國滅亡了,但東正教卻在東歐諸國落地生根,俄羅斯就是信奉東正教的國家。 1903年,隨著中東鐵路的建成通車,俄國人調來了一師人馬來作為鐵路的護衛,并于1907年在哈爾濱興建了一座木制的隨軍教堂——圣-索菲亞教堂。1923年,在那座木制的教堂旁邊又開始修建了畫面上所見的這座新教堂,并于九年后竣工落成。九年建成一座教堂,既不是什么高聳入云的哥特式又不是什么繁雜多彩的巴洛克,可見俄國人效率之低。這倒讓我想起一件事情,去年夏天去俄羅斯的海參崴,路上見到幾座新建的四、五層高的住宅樓,有人告訴我,那是中國工人用了一年時間建成的,而要換成俄國人起碼要建上三、四年才能完工。也正因為如此,俄國人不相信一年建成的樓房質量安全可靠,居然兩、三年過去了而沒敢入住。雖然俄國人信奉東正教,但俄羅斯化的東正教堂建筑風格卻與傳統的拜占庭式東正教堂風格有許多的不同。代之傳統拜占庭式教堂大穹頂的是俄羅斯化的洋蔥頭,而且,還眾星捧月般地在洋蔥頭的四周安上幾個小帳篷頂。整座建筑都是用紅磚砌成。中央的大洋蔥頭穹頂和兩個小帳篷頂(共有四個小帳篷頂)。教堂廣場上的鴿子。教堂廣場的左側。教堂廣場的后面。教堂的左后側。教堂廣場的左前側。教堂廣場的右前側。教堂廣場左前側的建筑。這座建筑的里面展示著圣-索菲亞教堂的滄桑變遷。原來的教堂。興建中的教堂。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尚未竣工就遭遇洪水的教堂。二十世紀后期,被周圍建筑包圍著的教堂。二十世紀后期,教堂剛開放時參觀的長隊。現在這座教堂是哈爾濱建筑藝術展覽館。以上這組圖片攝于2007年5月15日午后。
關鍵字: 十字架 哈爾濱 基督教 索菲亞 羅馬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