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藏著寓言的城市——哈爾濱圣索非亞大教堂
索非亞教堂,秋林洋行,中東鐵路,松花江,太陽島,都可以象征著哈市,或者說是哈市的行象代表. 江水舒緩地流動,島上白樺林里紅色的尖頂屋,冒著泡沫的啤酒,女人的超短裙,街頭樂手,小號在弱音器里嘆息......哈爾濱有著歐洲的背景. 一百多年以前,松花江畔不過三五漁村,漁民獵戶捕魚捉獸,過著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 1898年中東鐵路開工,大量洋人涌入,輪船.電話.學校.教堂.商店,銀行.哈爾濱中西合壁,開風氣先河. 哈爾濱有了石板路,路上步滿了行色匆匆的腳步. 這里我主要介紹---索非亞教堂. 教堂曾經是哈爾濱的精神圣地. 中東鐵路開建,俄.法.波蘭,丹麥,猶太人一起如波濤洶涌澎湃般涌入了哈爾濱.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猶太教,50余座教堂矗立在哈爾濱土地上,空曠的天空下十字架林立. 公元1907年,沙俄東西伯利亞第4步兵師入住哈爾濱,為軍中宗教儀式需要,建立了一座木結構簡易教堂,該師撤離后,捐贈給了當地俄羅斯東正教徒. 之后,俄國茶商伊弗赤斯嘉科夫出資6萬盧布,重新整修.東正教海參崴和堪察加地區大主教為教堂落成舉行祝圣儀式. 1912年,在木墻外加砌磚墻,形成磚木結構,教堂愈加輝煌壯觀. 1922年,哈爾濱東正教徒已達30萬人,原索非亞教堂已經不能滿足需要,遂另辟新址再建教堂.1923.9.27,由俄羅斯建筑師克亞西科夫設計的索非亞教堂舉行奠基典禮.歷時9年,于1932.1.25建成,至此,索非亞教堂成為哈爾濱及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東正教徒奉為圣地. 走近教堂,廣場上彌漫著一種歐洲情調.鴿子在綠地上咕咕地叫,另外的一群站在教堂的窗臺上應和.賣啤酒的小販壓出一扎泡沫洶涌的啤酒,燒烤的俄羅斯紅腸冒出誘人的香氣.陽光穿過教堂彎頂上的十字架,瞇起眼睛,天空上起伏著或圓或尖的歐洲式輪廓. 聲音.色彩.彎頂.感官上堆積著歐洲印象. 鐘聲在鐘樓上響起,鐘樓上有7座鐘是一個音符,敲鐘人按東正教唱詩班的樂譜奏響鐘聲,天空里一片和平的神圣. 清水紅墻坐落在拉丁十字的建筑平面上,帶拱券長窗的十六面體鼓座上凸起巨大的洋蔥頭式穹頂,一座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把拜占庭的風吹到了東方. 原來哈市還有座尼古拉教堂,立于市中心,是哈市的標志,毀于"文革".尼古拉教堂沒了,索非亞教堂就成了標志. 1996年,國務院確定索非亞教堂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鍵字: 哈爾濱 太陽島 松花江 白樺林 超短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