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在七月流火的黑龍江畔
黑龍江是亞洲境內一條著名的大河,漢語稱黑龍江,蒙古語稱哈喇木倫,滿語稱薩哈連烏拉,三種民族語言表達的意思都是黑色的江。俄羅斯人則稱其為阿穆爾河。 黑龍江的滾滾江水起源于中國的額爾古納河和蒙古的石勒喀河匯合處的中國境內的恩和哈達附近,沿途陸續接納了結雅河、松花江、烏蘇里江等支流,最后經俄羅斯浩浩蕩蕩地注入韃靼海峽后投向了浩瀚的太平洋的懷抱,全長約4370公里,流域面積約184.3平方公里,河口年平均流量12500米/秒,每年冰封期達半年左右,現為中俄兩國共同擁有的界河。 黑龍江水遠遠望去微微發黑,據說因遠古時代有黑色的蛟龍在江中出沒而得名。兩岸多連綿起伏的金色沙灘和濃蔭蔽日的綠色小島,許多不知名的小鳥在上面飛起又落下,清脆歡快的鳥鳴聲伴隨著滔滔江水的拍岸聲,一切顯得是如此的和諧、寧靜和美妙。藍天白云下的江水是那么的明凈無比,水波漣猗中,各種造型的卵石歷歷可數,在明媚的陽光下折射出五彩繽紛的奪目光澤。時見有成群結隊的魚兒在水中搖頭擺尾地游弋覓食,一副怡然自得養尊處優的樣子。 據說黑龍江是中國境內目前為止唯一一條沒有遭到污染的河流。 在這個七月流火的夏日里,我自西向東追蹤著黑龍江水,歷經半個多月的顛簸流離,途經撫遠、同江、蘿北、嘉蔭、遜克、黑河、呼瑪、塔河、漠河等黑龍江沿岸九個縣市,行程長達近三千余公里,盡管這一路行來幾乎全是高低不平的砂石鋪就的簡易公路,晴天灰塵滿天,雨天泥濘坎坷,人在其時其地的感覺與其說是坐在四平八穩的汽車上,還不如說是坐在風頭浪尖上的船上,搖搖擺擺的行來,晃晃蕩蕩地行去,有時車突然熄火被陷入深深的泥潭里去不能自拔,全車的人還要拼著力氣下車連推帶拉把它拔出來,否則全車的人誰也別想離開這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地方。然而這一路淳樸的民風、茫茫的林海、連綿的山巒、金色的沙灘和蔥翠的小島卻令人流連忘返,以至把旅途的疲憊不堪一股腦兒全都拋入九霄云外去了。 有感于黑龍江畔林林總總的耳聞目睹,是為散記也,時在公元二○○四年夏日里。烏蘇鎮 烏蘇鎮是我國版圖上最靠近東方的地方,地處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交匯點上,有“東方第一鎮”的美譽,其對岸即為俄羅斯西伯利亞大鐵路在遠東地區的最大編組站卡雜科維茨。 從黑龍江邊的撫遠縣城前往烏蘇里江畔的烏蘇鎮乘汽車大約需要三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到濃橋鎮這一段的道路為同三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全是平坦的水泥大道。車轉入抓吉鄉后則為簡易的鄉間公路,車過處揚起一片沖天的塵土,近處多依稀的樹林和低矮的灌木叢,遠處黑壓壓的一片起伏的群山則為烏蘇里江對岸的俄羅斯地界,從車窗外望去,一派神神秘秘的異國風光不斷閃現在我的眼簾里。 烏蘇作為撫遠縣境內一個緊靠烏蘇里江的偏僻小鎮,小得是不能再小了,所有的建筑物屈指可數:一個解放軍的邊防哨所,一個小型的水產加工廠,一個三層樓高的水文觀測站、一個中國移動的發射基站、幾家簡易的客棧再加幾戶漁訊期臨時來打魚的漁家。 據說烏蘇鎮上惟一一戶常住居民姓時,是一對老夫妻,平時靠打魚種菜飼養家禽為生,可以說是烏蘇鎮資格最老的居民了,可惜我去的時候沒有見著他們。 烏蘇鎮在地理上可說是一個充滿神秘與浪漫的地方了。 每天凌晨二時許,當全國人民還沉浸在甜蜜的夢鄉之時,這里的黎明卻靜悄悄地開始了。火紅的太陽先是把周圍的云層點亮了,然后一直持續到八時左右,才終于慢慢地露出了整個紅艷艷的笑臉,于是絢麗多彩的萬道朝霞就撒滿了小鎮撒滿了烏蘇里江撒在小鎮所有人們的心坎里。 夜晚的烏蘇里江上空繁星點點,燈光稀疏,寧靜致遠,深藍色的巨大夜幕上,一顆顆小星星們如璀璨無比的寶石,耀眼奪目的滿天星光灑落在身上,好象一伸手就可以摸到似的。 軍旅作家劉兆林曾以烏蘇鎮為原型寫出了轟動一時的小說《雪國熱鬧鎮》,但是當你真正來到這里后才發現這里并不是一個可以熱鬧的地方,無論是在冰天雪地的嚴寒還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這里一年四季有的是世上少有的安寧和清靜,說它是人煙稀少一點也不過分。據我現場保守的估計,充其量這里每天過夜的人口不會超過五十來人。 歷史上的烏蘇鎮曾是烏蘇里江邊的三大重鎮之一。 清朝初年,鎮上有富源茂、仁中利等九大赫赫有名的老商號,并設有警察分所、稅征分局等政府行政機關。當年紛至沓來的朝鮮人、日本人和俄國人,曾使這座地處邊陲的小鎮一時市井繁華、人氣旺盛。1920年以后,由于連年的兵災匪禍,再加上周邊公路的開通,迫使鎮上原有的大批居民紛紛遠走異國他鄉。各大商號曾經的輝煌通達,也如落花流水春去也。 如今的烏蘇鎮最為醒目的標志性建筑物當屬解放軍的瞭望塔了,其高達九層,巍峨地聳立在美麗如畫的烏蘇里江邊,塔頂立有一巨大的五角星,晚上放射的紅色光芒在漆黑一團的夜空里顯得十分壯觀。聽值勤的戰士們說在他們夜晚登上塔樓站崗放哨的時候,可以遠遠地看到俄羅斯遠東第一大城市哈巴羅夫斯克閃爍不停的霓虹燈光。 1984年8月,已故老一輩革命家胡耀邦曾為哨所欣然題詞:“英雄的東方第一哨”。 每天清晨,當地平線上剛剛露出第一線曙光的時候,駐守在這里的解放軍戰士就將五星紅旗高高升起在烏蘇里江上空。沿江邊筑有一道長長的半人高的圍墻,看上去有點像萬里長城的形狀,我想大概是象征神圣國門的含義吧。圍墻邊上有一塊碑,為抓吉鄉政府所立,上書斗大的“烏蘇鎮”三字,大紅的顏色,十分搶眼。近旁不遠處為“東極碑”,草綠的顏色,十分養眼。一紅一綠,交相輝映,分明是烏蘇鎮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了。圍墻的開口處有一長長的臺階可以直接下到江面上的我方的巡邏艇上,波光粼粼的江中心即為中俄兩國的天然分界線。 車到烏蘇鎮的時候,僅我一個游客。我和隨車的司售人員當晚就吃住在停車場旁的“烏蘇里江酒家”里,說是“酒家”,其實只是幾間簡易破舊的平房而已,據說這里原是部隊舊有的營房,后來出租給酒家了。一共有四間,外屋里有兩張方桌,權當作餐廳。另三間中,緊挨廚房的一間是店主的臥室,靠餐廳的兩間用來接待游客。見我們一行的到來,店主夫婦倆遞煙送茶燒飯作菜地忙開了,屋子里頓時彌漫起一股嗆人的油煙味,至于日常用水自然全取自于近在咫尺的烏蘇里江了。女店主姓高,其和丈夫從撫遠縣城來此開店已多年了,一年之中大概有半年在這里經營,等到大雪冰封的時候就撤回城里去貓冬。開飯的時候,我們一行和店主夫婦圍坐在一起吃喝玩笑,儼然一家人的樣子。席間,當我問起這里的經營狀況時,店主笑著說還過得去。當問起客人吃住的收費標準時,店主答曰:“給個二十元吧”,自然同來的司售人員一行我想一定是免費的了。 黑龍江是亞洲境內一條著名的大河,漢語稱黑龍江,蒙古語稱哈喇木倫,滿語稱薩哈連烏拉,三種民族語言表達的意思都是黑色的江。俄羅斯人則稱其為阿穆爾河。 黑龍江的滾滾江水起源于中國的額爾古納河和蒙古的石勒喀河匯合處的中國境內的恩和哈達附近,沿途陸續接納了結雅河、松花江、烏蘇里江等支流,最后經俄羅斯浩浩蕩蕩地注入韃靼海峽后投向了浩瀚的太平洋的懷抱,全長約4370公里,流域面積約184.3平方公里,河口年平均流量12500米/秒,每年冰封期達半年左右,現為中俄兩國共同擁有的界河。 黑龍江水遠遠望去微微發黑,據說因遠古時代有黑色的蛟龍在江中出沒而得名。兩岸多連綿起伏的金色沙灘和濃蔭蔽日的綠色小島,許多不知名的小鳥在上面飛起又落下,清脆歡快的鳥鳴聲伴隨著滔滔江水的拍岸聲,一切顯得是如此的和諧、寧靜和美妙。藍天白云下的江水是那么的明凈無比,水波漣猗中,各種造型的卵石歷歷可數,在明媚的陽光下折射出五彩繽紛的奪目光澤。時見有成群結隊的魚兒在水中搖頭擺尾地游弋覓食,一副怡然自得養尊處優的樣子。 據說黑龍江是中國境內目前為止唯一一條沒有遭到污染的河流。 在這個七月流火的夏日里,我自西向東追蹤著黑龍江水,歷經半個多月的顛簸流離,途經撫遠、同江、蘿北、嘉蔭、遜克、黑河、呼瑪、塔河、漠河等黑龍江沿岸九個縣市,行程長達近三千余公里,盡管這一路行來幾乎全是高低不平的砂石鋪就的簡易公路,晴天灰塵滿天,雨天泥濘坎坷,人在其時其地的感覺與其說是坐在四平八穩的汽車上,還不如說是坐在風頭浪尖上的船上,搖搖擺擺的行來,晃晃蕩蕩地行去,有時車突然熄火被陷入深深的泥潭里去不能自拔,全車的人還要拼著力氣下車連推帶拉把它拔出來,否則全車的人誰也別想離開這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地方。然而這一路淳樸的民風、茫茫的林海、連綿的山巒、金色的沙灘和蔥翠的小島卻令人流連忘返,以至把旅途的疲憊不堪一股腦兒全都拋入九霄云外去了。 有感于黑龍江畔林林總總的耳聞目睹,是為散記也,時在公元二○○四年夏日里。烏蘇鎮 烏蘇鎮是我國版圖上最靠近東方的地方,地處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交匯點上,有“東方第一鎮”的美譽,其對岸即為俄羅斯西伯利亞大鐵路在遠東地區的最大編組站卡雜科維茨。 從黑龍江邊的撫遠縣城前往烏蘇里江畔的烏蘇鎮乘汽車大約需要三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到濃橋鎮這一段的道路為同三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全是平坦的水泥大道。車轉入抓吉鄉后則為簡易的鄉間公路,車過處揚起一片沖天的塵土,近處多依稀的樹林和低矮的灌木叢,遠處黑壓壓的一片起伏的群山則為烏蘇里江對岸的俄羅斯地界,從車窗外望去,一派神神秘秘的異國風光不斷閃現在我的眼簾里。 烏蘇作為撫遠縣境內一個緊靠烏蘇里江的偏僻小鎮,小得是不能再小了,所有的建筑物屈指可數:一個解放軍的邊防哨所,一個小型的水產加工廠,一個三層樓高的水文觀測站、一個中國移動的發射基站、幾家簡易的客棧再加幾戶漁訊期臨時來打魚的漁家。 據說烏蘇鎮上惟一一戶常住居民姓時,是一對老夫妻,平時靠打魚種菜飼養家禽為生,可以說是烏蘇鎮資格最老的居民了,可惜我去的時候沒有見著他們。 烏蘇鎮在地理上可說是一個充滿神秘與浪漫的地方了。 每天凌晨二時許,當全國人民還沉浸在甜蜜的夢鄉之時,這里的黎明卻靜悄悄地開始了。火紅的太陽先是把周圍的云層點亮了,然后一直持續到八時左右,才終于慢慢地露出了整個紅艷艷的笑臉,于是絢麗多彩的萬道朝霞就撒滿了小鎮撒滿了烏蘇里江撒在小鎮所有人們的心坎里。 夜晚的烏蘇里江上空繁星點點,燈光稀疏,寧靜致遠,深藍色的巨大夜幕上,一顆顆小星星們如璀璨無比的寶石,耀眼奪目的滿天星光灑落在身上,好象一伸手就可以摸到似的。 軍旅作家劉兆林曾以烏蘇鎮為原型寫出了轟動一時的小說《雪國熱鬧鎮》,但是當你真正來到這里后才發現這里并不是一個可以熱鬧的地方,無論是在冰天雪地的嚴寒還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這里一年四季有的是世上少有的安寧和清靜,說它是人煙稀少一點也不過分。據我現場保守的估計,充其量這里每天過夜的人口不會超過五十來人。 歷史上的烏蘇鎮曾是烏蘇里江邊的三大重鎮之一。 清朝初年,鎮上有富源茂、仁中利等九大赫赫有名的老商號,并設有警察分所、稅征分局等政府行政機關。當年紛至沓來的朝鮮人、日本人和俄國人,曾使這座地處邊陲的小鎮一時市井繁華、人氣旺盛。1920年以后,由于連年的兵災匪禍,再加上周邊公路的開通,迫使鎮上原有的大批居民紛紛遠走異國他鄉。各大商號曾經的輝煌通達,也如落花流水春去也。 如今的烏蘇鎮最為醒目的標志性建筑物當屬解放軍的瞭望塔了,其高達九層,巍峨地聳立在美麗如畫的烏蘇里江邊,塔頂立有一巨大的五角星,晚上放射的紅色光芒在漆黑一團的夜空里顯得十分壯觀。聽值勤的戰士們說在他們夜晚登上塔樓站崗放哨的時候,可以遠遠地看到俄羅斯遠東第一大城市哈巴羅夫斯克閃爍不停的霓虹燈光。 1984年8月,已故老一輩革命家胡耀邦曾為哨所欣然題詞:“英雄的東方第一哨”。 每天清晨,當地平線上剛剛露出第一線曙光的時候,駐守在這里的解放軍戰士就將五星紅旗高高升起在烏蘇里江上空。沿江邊筑有一道長長的半人高的圍墻,看上去有點像萬里長城的形狀,我想大概是象征神圣國門的含義吧。圍墻邊上有一塊碑,為抓吉鄉政府所立,上書斗大的“烏蘇鎮”三字,大紅的顏色,十分搶眼。近旁不遠處為“東極碑”,草綠的顏色,十分養眼。一紅一綠,交相輝映,分明是烏蘇鎮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了。圍墻的開口處有一長長的臺階可以直接下到江面上的我方的巡邏艇上,波光粼粼的江中心即為中俄兩國的天然分界線。 車到烏蘇鎮的時候,僅我一個游客。我和隨車的司售人員當晚就吃住在停車場旁的“烏蘇里江酒家”里,說是“酒家”,其實只是幾間簡易破舊的平房而已,據說這里原是部隊舊有的營房,后來出租給酒家了。一共有四間,外屋里有兩張方桌,權當作餐廳。另三間中,緊挨廚房的一間是店主的臥室,靠餐廳的兩間用來接待游客。見我們一行的到來,店主夫婦倆遞煙送茶燒飯作菜地忙開了,屋子里頓時彌漫起一股嗆人的油煙味,至于日常用水自然全取自于近在咫尺的烏蘇里江了。女店主姓高,其和丈夫從撫遠縣城來此開店已多年了,一年之中大概有半年在這里經營,等到大雪冰封的時候就撤回城里去貓冬。開飯的時候,我們一行和店主夫婦圍坐在一起吃喝玩笑,儼然一家人的樣子。席間,當我問起這里的經營狀況時,店主笑著說還過得去。當問起客人吃住的收費標準時,店主答曰:“給個二十元吧”,自然同來的司售人員一行我想一定是免費的了。 第二天清晨,當我從烏蘇鎮上車準備返回撫遠城里時,在車上遇見了一位來自“東方第一哨”的戰士,一經交談才知是我的浙江小同鄉,昨晚我在酒家里吃飯時就聽店主說起過有個母親不遠萬里從浙江蕭山來烏蘇里江邊探望當兵的兒子,原來今天他是去撫遠縣城汽車站迎接遠道而來的母親的。其實在“東方一哨”里,來自五湖四海的戰士很多很多,他們的母親何嘗不時時刻刻在想念日夜守衛邊防的兒子呢。 這就是我耳聞目睹的烏蘇鎮——一個有名無實的邊陲小鎮。 撫遠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宏大版圖上,小小的撫遠就像一顆璀燦耀眼的明珠,點綴著大雄雞昂首挺胸的勃勃英姿,又像一支靚麗無比的尾羽,增添了黑龍江省版圖上天鵝飛舞的無限神韻 撫遠位于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匯處的三江平原上,東南兩個方向與俄羅斯隔江遙遙相望,邊境線長達275公里。 早在公元1904年,撫遠城就設有各種商號同俄國人進行頻繁的貿易往來。縣城所在地距俄羅斯遠東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哈巴羅夫斯克(中國稱為伯力)僅65公里,距離最近的出海口僅960公里,到達美國、加拿大比從天津、上海等港口出發要近1500至2000公里不等,堪稱我國東部邊陲江海聯運的"黃金水道"。 早就慕名聽說撫遠是我國最早天亮起來的地方,這一回本人是真的身臨其境有幸見識了。想想遠在上海的親朋好友,也許此時正在做著各種各樣的美夢,而我卻早早站立在這里的黑龍江邊親自用雙手迎接了初升的太陽,想想心里也不免流露出幾份得意來。 凌晨二點一過,絢麗多彩的滿天朝霞就染紅了寬闊的黑龍江江面,帶來了大地一片金光閃閃,帶來了萬物一片生氣勃勃,當地憨厚的漁民對我非常自豪地說:"是俺們第一個把太陽迎接進咱們國家的"。 于是撫遠就享有了“東方第一縣”的美名。 夏夜的撫遠更是美麗、寧靜而安祥,整個城鎮沐浴在清涼得令人心醉的習習江風中。慢慢走近街邊生意紅紅火火的燒烤大排擋前,那誘人的烤魚香氣撲鼻而來,這里的魚都是從水質純凈的黑龍江里當場捕撈上來的,隨吃隨捕,絕對綠色。食客中大多為本地居民、也有少量的外地游客,更有來之異國它鄉的有著藍眼睛白皮膚黃頭發大鼻子的俄羅斯人,大家就象相識已久的老朋友一樣圍坐在一起,喝啤酒,吃烤魚,拉家常,談生意,語言在這里已經沒有國界了,一個優雅的手勢一個多情的眼神就足夠表達彼此之間的豐富情感了,邊陲小城夜晚特有的閑適與浪漫就這樣在這里被演繹得五光十色豐富多彩。 明明亮亮的街燈和著七彩閃耀的霓虹,襯托著遠山那隱隱約約的黛色黑影的沉靜;近處細浪拍岸的嘩嘩水聲一陣陣傳來,在夜航輪船汽笛的清脆悅耳的伴奏下,如歌如泣地似乎在向世人訴說著那鮮為人知的過去年代的精彩絕倫的心情故事。 據說在這里的黑龍江邊,有一個不太引人注目也不太容易找到的地方,就在江水滾滾東逝的野花芳菲的岸邊,有一座樸實無華的前蘇聯海軍烈士墓。抗日戰爭期間,為了和中國人民共同打擊日本侵略者,27名前蘇聯的海軍戰士在這里不幸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每年清明時節,許多中國和俄羅斯的年輕人三五成群紛紛手捧鮮花帶著美酒來到這里,看望那些長眠在異國他鄉的同齡人。可惜我行色匆匆中沒有找到這個地方,不免給難忘的撫遠之行留下點遺憾,但我在心里默默地為這些英靈祈禱,愿他們的在天之靈在安寧的天國永永遠遠。 有機會來撫遠走走看看,走走這里的江邊,看看這里的曙光,我想一定會終身難以忘懷的。同江 著名的同三高速公路的零起點處是位于黑龍江省的同江市,它的另一端則連接著海南省的三亞市,這條中華大地的南北大動脈長度達四千多公里之遙。 同江這個美麗的邊陲小城就坐落于松花江和黑龍江交匯處南岸的三角地帶上,兩水汪汪,北黑南黃,涇渭分明,其作為一個通商口岸已有近百年的久遠歷史了。 同江又是中國“六小”民族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境內有八岔和街津口兩個著名的赫哲族民族鄉。 這一切形成了同江市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我是在傍晚時分搭車渡過松花江進人同江境內的,沿岸是一大片水草豐美的濕地,只見一抹絢麗的晚霞染紅了天邊,那火紅的霞光映照在靜靜流淌北去的松花江中,投射到停泊在江中的裝滿木材的俄羅斯船隊上,留下了一道道波光粼粼的倩影,構成了一幅流動著的五彩繽紛的水彩畫,有誰見了不為之賞心悅目呢。 享譽國內外的街津口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景色秀麗,素有“塞外小江南”之美譽。 在這里我興致勃勃地參觀了全國獨一無二的赫哲族展覽館。 該館以各種圖片和實物生動詳實地展示了赫哲族在不同時代的生產、生活、文化、藝術、宗教、習俗、歷代名人等豐富多彩的內容。一個由漁翁、山魂、獵熊、回歸組成的大型組合雕塑,更是赫哲族源遠流長的漁獵文化的象征。 據國家有關部門1982年的初步統計,在我國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中,赫哲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當時全國共有1397人。我想經過這二十多年的繁衍生息,估計現在也不會超過萬把人的。 赫哲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族滿語支。由于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其部落內的記事長期以來一直採用插草、結繩、刻木等最為原始的方法。只是到了解放后,赫哲族的文化教育才得到了歷史性的根本發展。 勤勞勇敢的赫哲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史書上曾稱其為“黑斤”、“黑真”、“奇楞”、“赫真”等。“赫哲”一詞從“赫真”音轉而來。“赫真”為赫哲語“下游”和“東方”的意思。 赫哲族人自古以來就生活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這片廣袤無邊的三江流域里,以捕魚和狩獵為生。在長期的漁獵生產和生活實踐中,他們創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說唱文學形式“依瑪坎”,從而豐富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文化藝術寶庫。 但是,解放前歷代反動統治者卻把他們污蔑為“魚皮韃子”、“狍皮韃子”和“使犬部”,對他們實行慘無人道的封建統治和民族壓迫,僅明、清兩代統治者對赫哲族人民的武力鎮壓就達十七次之多。在日寇占領東北時期,更把他們從世代居住的三江沿岸地區強行驅趕到與世隔絕的沼澤地帶。由于饑荒和瘟疫的雙重折磨,使得赫哲族人口急劇地減少。康熙初年,尚有人口12000余人,1911年剩2000來人,1930年剩1200來人,到1945年的抗日戰爭勝利時,赫哲族人口僅剩下300多人,這個民族幾乎已到了瀕臨滅絕的邊緣。 解放后赫哲族人民才得以走出了黑暗重見了光明。人民政府把他們安置在沿江一帶,給他們蓋新房,提供生產幫助和免費醫療救治。他們世世代代捕魚用的原始的樺皮船改用了高性能的機動船;捕魚網具也由簡陋的魚叉和線網改用了了高強度的膠絲網和尼龍網,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起來。 今天的赫哲族人民正和全國各族人民一起昂首闊步地走在社會主義的康藏大道上 同江市和俄羅斯的小城下列寧斯闊耶一衣帶水,具有得天獨厚的對外經濟貿易的口岸優勢。生態環境渾然天成,擁有國家、省、市、縣自然保護區6個,其中包括洪河國家級重點濕地自然保護區、三江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街津口國家級森林公園、八岔島省級自然保護區、蓮花河自然保護區、三江口自然保護區。水利資源極其豐富,有2江13河及大量水泡子,總水域面積達55萬畝,這里放養有野鯉、大白魚、草魚、鯽魚、鱘鰉魚、鮭魚等16類73種。 目前,勤勞勇敢的同江各族人民正依托著這其別具一格的對俄口岸、濕地生態、水利資源及赫哲族風情這獨特的“四大優勢”。已在廣袤的三江平原構筑起了一個有序推進、平穩發展的高起點的生態旅游平臺,一個富饒美麗的同江已日益成為中外游客尤其是俄、日、韓游客紛至沓來首選的旅游熱點。 臨別同江的那個晴朗的早晨,我特地來到位于同江城北的拉哈蘇蘇海關遺址,這是一座由英國人于1910年修建的建筑面積達500平方米磚基鐵瓦結構的西式建筑,現在是全國唯一的一座赫哲族博物館的所在地。 站在這里高高的長滿青苔的的拾階上,我回想起了赫哲族辛酸的昨天,目睹到了赫哲族甜蜜的今天,展望了赫哲族輝煌的明天。 勿然從遠處的大街上傳來了優美動聽的《烏蘇里船歌》,句句聲聲我想不是唱出了古老而又年輕的赫哲人今天幸福美滿的心聲嗎。 到遙遠的同江去,你一定會游興大發的。
關鍵字: 烏蘇里江 俄羅斯 恩和哈達 蒙古語 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