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哈爾民間風俗:石敢當
中國自古在民間流傳著一種風俗,那就是在人家的正門,正對橋梁巷口,常立一小石碑,上刻“石敢當”三字,復因東?大帝泰山神執掌人間生死之故,在其上又冠以“泰山”二字,為“泰山石敢當”。以為這便可以禁壓不祥。
石敢當
石敢當這三字,始見于西漢元帝時黃門令(漢有黃門令、小黃門,是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宦官)。史游所作的《急就篇》(也稱《急就章》),屬于為學童識字的課本。評者謂“其書自始至終,無一復字,文詞雅奧,亦非蒙求諸書所可及。”又謂“遺文瑣事,亦賴以有征,不僅為蒙童識字之用矣。”傳于今世者的一卷三十四章,計二千一百四十四字,其內容按姓名、衣服、飲食、器用等分類。為三言、四言、七言韻語。因首句有“急就”二字,故以名篇。石敢當三字見于《急就篇》的第二章,內云:“朱之便,孔何傷、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揆其編撰之法,首陳諸姓,其名或是新枸義理,非實相配屬,真有其人,其石敢當者,亦虛構二字,與石姓相配成文,其意言所向無敵也。近有人從《姓名珠璣》查出,五代時期,后漢劉知遠在任后晉押衙時,其部下有力士,名石敢當。依此,石敢當或真有其人。《通俗編。居處》引宋施青臣撰《繼古從編》:“吳民廬舍,遇通衢直沖,必立石人或植片石,鐫‘石敢當’以鎮之。本《急就篇》也。”又據《輿地紀勝》(宋仁宗):“慶歷中張緯宰莆田(按:今福建省莆田市)再新縣治,得一石銘。其文曰“石敢當”鎮百鬼,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張。唐大歷五年(按:為公元770年),縣令鄭押字記”。據此,早在唐代,距今1237年之前,在宅第、橋頭、巷口等處立石敢當碑石之俗就已風行了。
這種民俗,齊齊哈爾也行之已久。早年在今建華區倭家胡同中段路東,正對西善家胡同東口,一座院落的西墻根處就立有一塊用花崗巖鐫鑿的“泰山石敢當”石碑。碑面未經打磨,地面以上高不及1米,碑的平面寬約25厘米,厚度約為15-16厘米,字口原涂有紅色油漆,因年久顏色暗淡,但字跡仍依稀可辨。幾十年來,這塊石敢當碑石伴隨著歲月流逝,經歷著風霜雨雪,兀然孤立的從未受到數不盡的過往行人的青睞。時至今日,它在經濟建設飛速發展中,業已與舊街巷一起湮沒了。現在齊齊哈爾市內何處還遺存有石敢當?如若哪兒都沒有,說明這個由來已久的民間風俗孑遺至今已消泯于人間。
關鍵字: 泰山 石敢當 風俗 齊齊哈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