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族的祭神節慶活動
生活在冰雪生態環境下的中國一些少數民族,如鄂倫春、赫哲族等,曾信奉薩滿教。這是一個曾盛行寒溫帶廣大地區,操烏拉爾——阿爾泰語系的漁獵游牧民族的原始宗教。它相信萬物有靈,靈魂不滅和多神崇拜。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土族人對日、月、星辰,山、水、草木,熊、鳥、動物以及雨、火、雷電皆認為有與人一樣的情感。
鄂倫春族過去一般在每年正月里要供太陽神,這一是由于冬季寒冷,二是由于日照時間短,他們把對溫暖和光明的渴望,化作對太陽的崇拜,認為它是光明、正義之神。最后,他們還形成了以太陽的名義起誓或向太陽述苦的習慣。
還以鄂倫春為例,他們在每年正月十五,要拜月亮神。在臘月前后,是守獵的季節。而月亮可在夜晚指出獵物的所在。為了祈求神保佑他們多打獵、多獲得食物,尤其在冬天里,他們就形成了祭月的民俗。
鄂倫春人還有在臘月三十和正月初一晚上用7根香祭北極星神。他們認為星神在夜間可以指明方向,這也是漁獵民族生產、生活的歷史遺留。由于星神長久存在,一些老人還發展出拜星神以企求長壽的風俗來。
鄂倫春人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要祭火神,正月初一又要接火神,這與漢族人祭灶神有些相似,但不完全一樣。在各家拜年進“仙人柱”時,要先拜火神,再拜主人。吃飯時要向火里扔一些獸肉等,而且不許向火里潑水,不能用刀叉肉在火上烤,這些都是對火神的不敬。可見,在寒冷的冬季,人們對溫暖的需要演化成對火的崇拜。
在冬季里,有一個節與冰雪文化內容有關系,它就是元宵節。元宵節又叫“上元節”、“燈節”。“上元節”是道教之說,創始人張道陵把正月十五日定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 但在道教還沒產生之前,正月十五已是一個傳統節日了。
元宵節在“漢代燃燈禮佛”,而到“唐代燃燈成俗”。這一天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在古代,有些地方這種狂歡竟發展成“縱偷為戲”的程度。《松漠紀聞》正卷縱偷為戲條:“唯正月十六日則縱偷一日以為戲,妻女、寶貨、車馬為人所竊,皆不加刑”,“亦有先與室女私約,至期而竊去者,女愿留則聽之”。在民俗中有八月十五去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之說,而在白天還舉行耍獅子,跑旱船,扭秧歌,踩高蹺,晚上則有猜燈謎,舞龍燈。
據我國學者李興盛研究員考證,明朝萬歷年間,安徽桐城縣有位詩人叫阮自華就曾看到過一種“冰網燈”,而“冰燈”這一名稱是出現在康熙年間山西著名詩人傅山寫的“冷云齋冰燈詩”一組詩中。至乾隆、嘉慶之際,蜀中詩人張問陶也作詩一首,題就叫“冰燈”。而黑龍江省歷史上有關冰燈的記載是嘉慶年間《黑龍江外記》所錄:“有鏤五、六尺冰為壽星燈者,中燃雙炬,望之如水晶人,此為難得。”
關鍵字: 多 少數民族 赫哲族 鄂倫春族 阿爾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