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寺
興隆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老寺院,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的歷史,這座寺院始建于唐代渤海國三代王大欽茂(737─793)時期,是上京城內規模最大的一座寺院。金代和清代都在原址重建,金代名謂quot;石佛寺quot;,清代叫quot;興隆寺quot;。
興隆寺是一座獨具特色的寺院。在這里不僅能看到清代古建筑群的全貌,還能幸運地目睹寺內三大國寶,唐代渤海國時期遺存下來的大型石雕藝術品─石佛造像,石燈幢、石龜,還能看到其他具有歷史研究價值的珍貴文物。
興隆寺外院西邊有一排高大的石碑。其中有乾隆皇帝為他的老師立的石碑、清朝抗俄將領薩布素為他父親立的石碑,碑文都是滿、漢文字對照,是很有價值的碑刻。最南邊的是公元 1924 年立的《創修寧安縣志碑記》,它是考察現代地方史的寶貴資料。石碑下面的龜趺,也都是清代的龜趺,它們的造型渾圓,與烏龜十分相象。但這座上面沒有石碑的龜趺,卻是龍首龜身,造型棱角突出,與清代龜趺明顯不同。它是渤海時期的石雕,是珍貴的渤海文物。它身上的石碑早已丟失,至今沒發現。
興隆寺由南向北的中軸線上依次建有五重殿宇,第一殿,叫馬殿,殿內供奉著關圣的兩匹神馬,馬的旁邊各有一個馬童。
第二重殿是關圣殿,供奉著關羽、關平、周倉三位神像。
第三殿是四大天王殿,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和大肚彌勒佛。
四殿前這個鐵鼎,也稱香爐,是清代宣統三年(1911年)在寧安的山東籍各商號捐資鑄造的,鐵鼎是由蓋、腹、足三部分組成。這個鐵鼎,造型美觀、鑄工精細、反映了清末時期的冶煉,雕刻藝術,鼎文筆鋒流暢,文學華樸,是一尊具有極高價值藝術品。
第四殿是大雄寶殿,是興隆寺古建筑群的代表作。大雄寶殿為單檐九脊歇山式、四邊過廊、全木斗拱建筑,全殿沒用一根釘子、斗拱相接相卡,雕梁畫棟,建筑十分宏偉壯觀。是黑龍江省獨有的一處斗拱建筑。
大雄寶殿是寺院中的主殿,是供奉釋迦牟尼和他的弟子的佛殿,在興隆寺的大雄寶殿中供奉的是橫三世佛,居中的是釋迦牟尼佛,左邊是東方藥師佛,右邊是西方阿彌陀佛。
在五殿前的石雕作品就是舉世聞名的寺內三大國寶之一的石燈幢。是唐代渤海國遺留下來的大型石雕藝術品,又稱石燈塔,它的外形似塔似亭,簡稱石燈、石塔。石燈幢全高6米,由12節組成,共用大小石材40余塊,大致分四個部分,即塔蓋、塔室、中柱石和塔基。以其組成節塊劃分,分為剎頂、相輪、塔蓋、塔室、仰蓮托、中柱石、覆蓮盤、塔基座、底石十二部分。這座石燈幢的石料是本地的玄武巖,又叫火成巖,也就是火山爆發時的巖漿凝固后形成的巖石。
石燈幢從雕刻藝術和建筑藝術來說都具有很高的水平,具有典型的唐代雕刻和建筑藝術風格,又有渤海國粗獷豪放的鮮明特點,是盛唐文化和渤海文化相結合的范例,也是渤海文化的象征。
石燈幢雖經一千二百余年的嚴冬酷暑、風雨剝蝕以及戰火考驗,仍安然地保存下來,實屬不易,令人贊嘆。它是我國僅存的幢類石雕藝術品。
三圣殿是興隆寺的第五重殿,殿里有第三件國寶大石佛。這尊居中而坐的大石佛,是渤海時期遺留下來的石佛造像,佛像高三米,面目安祥,細眉鳳眼、大耳垂肩、袒胸露懷、身披袈裟、體態端莊、兩腿盤坐在蓮花座上,是佛主釋迦牟尼的造像,這尊石佛和石燈幢為同一時期的,可謂是千年石佛。
關鍵字: 大雄寶殿 建筑藝術 藝術品 雕刻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