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溫州石雕
是青田石雕支流,遠在唐代就有藝人從事于石雕,鏤刻印章、朝珠、如意、香爐、器皿和房屋建筑飾品,石雕藝人善于運用石塊不同顏色和不同形狀。
利用傳統摟空、園雕、浮雕、淺刻等手法, 雕琢出山水、人物、花卉、禽獸,少量專供欣賞,多數作花瓶、臺燈、煙嘴、筆洗、墨盒、硯蓋、印章、書夾、扇墜等工藝品與日用品。
名藝人潘雨辰,擅長青田石雕,所作《羅盛教》、《鐵騎奔騰》、《幸福時代兒童》由國內外有關部門收藏。林巖福運用立體鏤空山水技法,創作石雕佳品《吳越王射潮》、《雁蕩山》。
2.金版畫
是指在圓木家具(如花鼓桶、六格盒、斗、升、洗腳盂等)上所做的獨特的畫,這種畫要經過涂畫、貼金、刻畫、上漆等四道工序才能完成。
其中“貼金”、“刻畫”為要著,非技術精通者莫能掌握。金版畫近似漆畫,但它比漆畫更富麗,層次更豐富。
3.細紋剪紙
又名細紋刻紙,流行于樂清。最初多應用于龍船燈或窗欞裝飾,后婦女用它作繡花底圖,繡成帽花、鞋花、肚花、肚兜花,故又稱剪花。
這種細紋刻紙,構圖雋秀優美,刀法精妙人微。景細線紋闊度只有一毫米,1公分闊度薄紙能刻22刀,每刀間隔不到半毫米,細如發絲;且疏密有致,和諧美觀。
建國后,細紋刻紙在繼承傳統基礎上,又有創新,圖案內容花鳥、人物兼備,其代表作細紋《花烏》《軍民魚水情》、《課余》、《紡織姑娘》等先后在國內外展出,影響廣泛。陳朝芬《八角雙魚》1956年獲國際獎金,張侯光剪紙1987年全國剪紙大獎賽中獲一等獎。
4.溫州彩石鑲嵌
系石雕和木雕相結合工藝美術。光緒八年(1882),永嘉老藝人潘阿明開始用青田彩石片鑲嵌在紅木和花梨木上,以后,藝人不斷革新創造,除作掛鏡、小屏工藝品外,還增加對聯、掛屏、立地屏風、箱拒等。
民國9年(1920)銷往南洋群島一帶,還參加日本東京國際展覽會。建國后,溫州藝雕廠老藝人王培珍、吳振德等人創作《中國古代八大發明家》彩石鑲嵌,陳列于北京人民大會堂。金繼銳創作《樂壽元疆》(彩石地插屏),送新加坡亞大地區傅覽會展出。
5.鳳尾魚
俗稱“子鱭 ”,又稱“鱭魚”,屬名貴的經濟魚類。它是溫州的著名特產,是下飯佐酒的佳品。因其尾部分叉,短呈紅色,尖細窄長,猶如鳳尾,故稱。
溫州歷代相傳,有“雁蕩美酒茶山梅,江心寺后鳳尾魚”之說。每年三月,生活在淺海的鳳尾魚,就溯江而上,群集到江心孤嶼四周的江面上。近郊漁民們便駕著子鱭船,撤網捕魚。最多的是在江心寺后面的江中。
此魚腹內多子,肉質細嫩,可以煮吃,但民間多用油煎,吃起來又香又脆,鮮美可口。相傳南宋狀元王十朋(樂清人),曾在江心孤嶼讀書。因他勤奮好學,感動了東海龍王,特地送這種叫“子鱭”的魚給他吃。“一袋鳳尾魚,萬里思鄉情”。
溫州僑鄉的一些眷屬,每逢鳳尾魚上市,就將它晾得半干,佐以茴香、姜椒、茶葉和食糖,然后將魚泡熟,放在小竹籃上烘干,精制成魚干,風味鮮美,香而又脆,寄給在海外的親友,讓他們分享家鄉的溫暖與馨香。僑胞們感動地稱故鄉鳳尾魚為“香(鄉)魚”。
6.梭子蟹
形如梭子,又稱“江蟹”,東南各地不僅海岸線長,而且海面遼闊,梭子蟹資源豐富,每當秋菊盛開,蟹肥膏滿,正是食蟹的好時節。
蟹肉細嫩、鮮美,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類以及維生素a等成分,無論鮮食、腌食、佐酒下飯,都十分可口,經過廚師的巧手,還可以制作“芙蓉蝤蛑”等四十多種佳肴。
近年來一些產地將鮮活的梭子蟹進行加工冷凍出口或采用“活蟹籠養”。在起運時,先將梭子蟹進行技術處理,使它處于冬眠狀態,運抵外地或國外后,再使睡蟹復蘇,從而保持了新鮮梭于蟹的美味。
7.甌繡
是我國六大名繡之一,又稱畫簾。制作者將毛竹刮去青皮,通過分層開片,煮熟抽絲,編織成竹簾,然后用顏料或彩線在上面制成花鳥、山水、人物等作品。始于唐宋,興盛于明清。清咸豐三年(1853),溫州設有專業繡鋪。
光緒年間,匝繡銷往歐美與南洋各地。民國5年(1916)溫州設立刺繡局,溫州城區府前街、五馬街、打鑼橋等處,均設有刺繡社。早期工藝美術家蔡墨笑、金靜芝的刺繡作品,曾在巴拿馬、加拿大和美國展出。
8.繡花
明末,溫州鄉間婦女在羽沙布上用十字針法挑繡出圖案花紋,稱之為十字花邊,俗稱挑花。工藝品甚富鄉土氣息,多數作品精致美觀,常作家具裝飾品。
遠(yuan)在19世紀,即(ji)遠(yuan)銷意(yi)大利、已西、瑞士、比利時等國。建(jian)國后(hou),十字花邊吸取(qu)百繡之長(chang),不斷創新,并結合繡、縷、貼、嵌,迭出(chu)新意(yi),花色(se)品(pin)種(zhong)發展到2000多個,暢銷90多個國家和地區。
驗證碼:
匿名發表
出疆旅游電話:0991-2671000 0991-2310325 18999981856 | 新疆散客旅游電話:0991-2310325 18099695348 18999832796 |